290 likes | 412 Views
落实“大语文观”的思考与建议. 胡顺达.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1 . 战略层面: 观念引领,制度保障,方法创新, 行动跟进,追求卓越。.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2. 工作层面: 转型社会 • 队伍建设 • 生源变化 各段的要求 潜心课改 • 致力教学 • 服务教师.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3. 教育功能层面: 教育是远效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多元的(君子不器) —— 教育的难处.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E N D
落实“大语文观”的思考与建议 胡顺达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1. 战略层面: 观念引领,制度保障,方法创新, 行动跟进,追求卓越。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2. 工作层面: 转型社会•队伍建设•生源变化 各段的要求 潜心课改 •致力教学 •服务教师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3. 教育功能层面: 教育是远效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多元的(君子不器) ——教育的难处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4. 教育方法层面: 教育即对话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蔡元培), 学习即回忆 学习即积累 学习即合作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5.教育的目的层面: (1) 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信仰 •爱 •智慧) (2)社会与工作技能的培养(责任 •生活) (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开发(人之所以成为人) 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前者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后者是想把人变成“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或者一台“会说话的机器”。陈丹青先生感叹说:如今的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6.大语文观提出的背景: 一是根据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这时段的儿童可塑性很大,记忆力强;二是小学教育的强大的基础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与小学教育息息相关;三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元命题:人啊人—表达为本!唯先“立言”,方后“立人”;四是国际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越来越鲜明地汇聚成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空前醒目的价值流向,以“立言”来“立人”,以“立人”来“立国”,学会驾驭母语已成为未来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凭借对母语全方位的语用实践而立身成人,实现与世界的价值联系,开辟一己精神发展的独特路向。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7.要求: (1)自己先得有 (2)学校 •老师 •学生 (3)防止进入误区
一.关于“大语文观”的思考 由此可见,母语环境下的阅读极其重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中国教育报》上曾撰文指出: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前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很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记忆黄金时期,童年之记,如石上之刻,终生难忘。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力是智力的核心要求,而没有阅读的记忆是肤浅的。6-12岁的小学阶段如大自然之春天,落实“大语文观”如在儿童的心灵播洒阅读的种子,让其植入人身心,爱上阅读,爱上学习,日积月累,终身受用,为一生奠基。
二.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正因为这样,我们实施“大语文观”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上, 并找到适合我们老师及学生个体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方向,通过阅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天赋的途径,走上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
二.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依据: 1. 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为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既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我国戏剧家汤显祖等人去世的日子,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人的生日。设立该节日,旨在鼓励阅读与出版事业,“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上书”,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向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表达敬意。世界读书日的设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4月23日作为读书人的节日。读完这段文字,相信不同的读者会因各自的志趣修养差异产生不同的想象与感想。
二.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依据: 2. 阅读,为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可能。 因为学生的前程无法预测,社会发展难以预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在学校提供的五花八门的课程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天赋或自赋的长处,这些都需借助阅读来支撑,并通过知识转移的推波助澜实现学生的自我开发。
材料: *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例1. 任将一个四位数(其各位上的数字不完全相同),先将它依数字从大到小顺序排成一个新的四位数,然后减去这个四位数的从小到大排列的倒序数 ,如此称为一步卡布列克运算。将每一步运算所得的结果再重复上述运算,经有限步后结果必为6174. 例2. eiπ + 1 =0 E = mc2 例3. 有限的确定性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系统可设计成表示受迫耗散流体动力学流。这些方程的解可以等同于相空间中的轨线,对于那些有界解的系统,非周期解对初始值的小修正而言通常是不稳定的,以致略微不同的初始状态会演变为显著不同的状态。(蝴蝶效应)
材料: *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例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离离原上草,…… 枯藤,老树,昏鸦…… 例5. To bo or not to be , it is a question. 例6.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各种方 式的,各种运动的方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依据: 3. 阅读,让学生学会质疑、思辨与联想。 阅读是思考的开始,一个学生会不会思考,是他思维品质与智慧程度的体现,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会思考的表现。已故数学大师华罗庚的名著《数论导引》是闻名遐迩的数论经典,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比格尔(Beeger)算出B(n) = n2– n + 72491 当0≤n≤11000时皆为素(质)数。 著作出版多年无人对此结论提出异议,时隔20年后才有人指出: B(0) = 72491 = 71×1021 , B(5) = 72511 = 59 × 1229 ,B(9) = 72563 = 149 × 487. 它们显然都不是素数,错误也许源于比格尔(Beeger),但结论引用者显然忽略了核验,所以大师也有失误,有效而有深度的阅读是伴随质疑与思辨促成人的成长的。
*材料 PISA 2009阅读样题[2] 《学生看法》这一单元包括了5篇简短的议论文,都是学生们关于太空研究的一些看法。 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因饥饿和疾病而濒临死亡边缘,但我们只关心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试图忘记这些人而不断继续向前时,我们漠视了他们的需要。每年,大公司都将大笔金钱投入到太空事业的研究。如果将这笔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钱,改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而并非用在贪心的人身上,广大人民的苦难必定得以减轻。——小玲 对很多人来说,太空探秘的挑战是灵感的来源。数千年来,我们都在幻想天堂的美妙,渴望伸手触摸星星,渴望与一些只在幻想中存在的生物沟通,渴望知道……我们是孤单的吗?太空探索就是一种学习,而学习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当现实主义者不断提醒我们眼前的问题,梦想者却拓展我们的思想空间。就是这些梦想家的远见、希望和渴望,引领我们走向未来。——小碧 我们破坏雨林,因为那里埋藏着石油;我们在神圣的土地上开矿,只为得到铀。那么,我们还要为解决自己所造成的问题而去破坏另一个星球吗?当然要!太空探索强化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念,就是我们可以靠不断增加的支配环境能力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如果我们始终知道附近有另一个星球正等待被掠夺,那么人类便会很自然地不断滥用天然资源,如河流和雨林。我们对地球的破坏已经够多了,不要再打外层空间的主意了。——达达
地球资源正快速地耗尽,而地球人口却以显著的速度增长,如果我们仍然保持现在的生活方式,生命将无法延续。污染导致臭氧层穿了个洞,肥沃的土地已所剩无几,不用多久,食物来源也将随之消失。现在人类已面对因人口过多而出现的饥荒和疾病问题。太空是一个广阔的空闲领域,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借着支持太空探索,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另一个可居住的星球。目前,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太空漫游这一想法也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停止太空探索,是狭隘和短视的。我们不单要为这一代着想,还要为世世代代着想。 ——小力 忽视太空探索的好处人类将遭受重大损失。深入了解宇宙及其起源的机会十分宝贵,不容错失。对其他天体的研究已让人明白到地球的环境问题,假如不控制我们的活动,那么不知地球将来会何去何从。 研究太空旅行有间接的好处。激光和其他医学治疗方法的发明可以归功于太空研究。很多物质如特富龙(teflon)都是人类为了太空探索所研究出来的。这些太空研究所创造的新技术,给所有人都带来直接的益处。 ——嘉嘉 以上短文是由毕业班学生所写的,请参考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想想这5名学生所表达的主要看法,你最认同哪一位学生?(学生姓名: ) 试用自己的文字,以你自己和这个学生的主要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你选择这个学生。
[题旨]:反思文章的内容,以自己的知识与价值观,评价篇章所申述的论点。 [满分标准]:对所选学生的立场(有关太空探索)理解正确,并解释认同该学生说法的原因。要指出该名学生的论点与其他学生有何不同(例如:要确切说明该学生的立场:赞成或反对太空探索),答案必须通过以下方法,直接或间接指出所选学生的其中一个主要论点:1.提出自己的论点(在此情况下可以直接引述篇章的有关句字,或以自己的文字去复述意思),和(或)。2.以自己的文字去解释或概括该学生的论点。
命题特征: 首先,它由题干加题枝构成。题干由小玲、小碧、达达、小力和嘉嘉五人的五篇短文合成,创设语境、形成背景;题枝由题干所生成的问题和答题要求组成。题干部分信息纷纭、观点有异,即使持同一观点,亦论据分歧、理由不一,这对阅读者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扰乱力,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歧义;而从积极的方面来说,题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掀起“头脑风暴”、迸出思维活力的有效平台和契机,可以理性地梳理各种观点并作出相应的抉择。题枝是该题出彩的部分,它没有像大陆阅读题那样停留在对学生单向认知的机械层面上,而是在思维碰撞后要求被测试者“解释”自己选择对应观点的理由和依据,而且明确要求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从而杜绝了那种“被表达”的可能。 其次,评分标准更是明确要求被测试者在“反思”基础上“评价”题目篇章中的某个观点,摒弃机械认知或单向接受这种狭隘的传统阅读技能及其隐含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再次,PISA阅读测试题在选材对象上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包括日常运用性阅读材料,以拉近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距离,使两者尽可能保持高度相关性,从而使阅读活动能顺利切入学生的思想现实。
PISA阅读题的价值取向: ①上述PISA阅读题具有如此鲜明的命题特色,即着力开启阅读者由接受到思考、由筛选到评判、由反思到立论这样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阅读”和“创意表达”,从而使阅读题的“测试元素”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阅读技能趋向立体、综合、以外向表达为核心的全面完整的阅读素养,即以思考为主宰、以表达为指向、以人格提升和思维品质优化为目标的“新阅读元素”。正如PISA2009年对阅读素养的定义那样:“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阅读活动的参与度。”这个内涵丰富、覆盖面宽广的所谓“参与度”,是指阅读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取向等情意因素:阅读主体的独立评论必然基于一定的思想立场、情感取向和价值态度,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言语行为——这又是对注重技术含量的传统阅读素养的一种颠覆。 ②通观上述PISA阅读测试题的形态构成和评价标准,可以揣摩出其间所隐含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养成面对海量信息能够确切理解、独立选择并“以我为主”地作出价值评判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包含了多维有序的层级系统:识读→认知→理解→思考→创造性拓展……也就是覆盖了智慧生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全部心理功能,其重心则渐次上升、指向独立思考和创意思维;而这种新颖深刻的思维能力又外化为有内涵、有品位和有魅力的独立评论能力,显现为有观点、有论证、有引申的言语论证过程。综上所述,PISA阅读测试题的教育价值导向其实是十分鲜明的:指向以“思”为内核、以“评论”为形式的语言表达力。这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的教育普世性。
二.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依据: 4. 阅读,让学生提高了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因为阅读,可以带来许多的可能……,可以这样说,阅读关乎文明程度。据报道,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该国虽然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他们凭着聪明的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他们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各自文明的程度。因此可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二.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依据: 5. 阅读,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幸福。 “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在此基础上教育除了给人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有价值的东西有所欣赏,他才不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至于人云亦云。第一,人类不仅仅是面临吃饭、穿衣等“有用”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穿衣之外,人类还有许多其他需要;第二,许多知识和学问对于人生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有些甚至永远也看不出来。强调“有用”,其实是无知的表现。(冯友兰)
三.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最基础的小学阶段)既要善于阅读,坚持阅读,以身作则,也要为真正落实“大语文观”动点心思,有所作为。恰如前面提到的在大自然的春天中: 一要提供“争气”的阅读“种子”, 二要培植“给力”的阅读“土壤”。
三.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1. 落实“大语文观”首先要与小学各学校的德育工作联系起来。 “大语文观”下的阅读是建设自己,阅读能充实孩子们内心的故乡。特别是小学生在身体成长的同时,促进心灵的成长。真正体现:德育回归情感,德育促进成长,通过阅读夯实情感的基石。
三.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2. 落实“大语文观”还要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联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毋庸置疑。除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国学经典”系列、“诗歌经典”系列、“儿童文学经典”系列外,小学各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大语文观”下的校本教材,学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计划、阅读指导意见等等。因为不论是思维,还是技能,一切学习都与“大语文观”有关。
三.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3. 落实“大语文观”也要与学校的评价、开展的活动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的PISA阅读测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养成面对海量信息能够确切理解、独立选择并“以我为主”地作出价值评判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多维有序的层级系统:识读→认知→理解→思考→创造性拓展……指向以“思”为内核,以“评论”为形式的语言表达力的逐渐养成。所谓的“种子”、“土壤”的选择就是要考虑以上的因素。还有我县已连续举办七、八年的小学生素质运动会、素质达标等活动也要与落实“大语文观”紧密关联,突出“大语文观”的导向性。
三.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4. 落实“大语文观”要做“有米之炊”。 软件上要从环境影响观念的角度切入,从校风、师风、学风、校训等办学理念上营造氛围;硬件上要加大投入,添置必要的图书器材场所等等,让人感受到学校更像学校。
三.落实大语文观的行动建议: 5. 落实“大语文观”更要立足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 “大语文观”的深入持久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真心投入,用心经营;它需要我们养成与名人对话,与经典作伴的习惯;它需要我们细心雕琢目前正在做的诸如诗教、国学、“春泥计划”、“书香校园”等活动;它需要我们明白教书育人其实就是关照自己的情感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