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第十章 全草类

第十章 全草类. 麻黄.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 E. intermediaSchrea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 E. equisetina Bge. 的干燥草质茎。. 【 采制 】 9-10 月割取绿色草质茎,在通风处阴干或晾至 7-8 成时再晒干。如曝晒过久则色变黄;受霜冻则色变红,均影响药效。

dahl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全草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全草类 麻黄

  2. 来源 •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 E. intermediaSchrea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 E.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3. 【采制】 9-10月割取绿色草质茎,在通风处阴干或晾至7-8成时再晒干。如曝晒过久则色变黄;受霜冻则色变红,均影响药效。 • 【产地】 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商品中草麻黄产量最大,中麻黄次之,销全国 ,并出口;木贼麻黄产量少,多自产自销。

  4. 性状鉴定 • 草麻黄: • 1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 1-2mm, 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 • 2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触之微有粗糙感。 • 3 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性,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 • 3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黄绿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味苦。 •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 有粗糙感。节间长2-6mm, 膜质鳞叶长2-3mm, 裂片3(稀2), 先端锐尖。断面髓部略成三角状圆形。 •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 无粗糙感, 节间长1.5-3cm, 膜质鳞叶长1-2mm, 裂片2(稀3), 上部为短三角形, 灰白色,先端多不弯曲, 基部棕红色至鬃黑色。

  5. 显微鉴定 •  横切面 草麻黄: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突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个。形成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  中麻黄:维管束12-15个。形成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  木贼麻黄:维管束8-10个。形成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 •   草麻黄粉末呈淡棕色。⑴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外壁布满草酸钙砂晶,角质层厚达18μm。⑵气孔特异,长圆形,保卫细胞侧面观电话筒状,两端特厚。⑶皮层纤维细长,直径10-24μm,壁厚,有的木化, 壁上布满砂晶, 形成嵌晶纤维。⑷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15μm, 导管分子端壁斜面相接,接触面有多数穿孔,形成特殊的麻黄式穿孔板。此外,木纤维、薄壁细胞含细小簇晶,尚可见少数石细胞、色素块等。

  6. 化学成分 •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95年版药典规定麻黄含生物碱以麻黄碱计不得少于 0.80%。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麻黄碱具性炎作用。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

  7. 理化鉴定 •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 2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应) • 3 取酸性水浸液各1ml, 分别置2试管中, 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产生黄色沉淀; 另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不产生 沉淀.(查生物碱)

  8. 品质评价 •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 药典规定本品含生物碱以麻黄碱计,不得少于0.80%。

  9. 药理作用 • 1、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驰作用和解痉作用,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  2、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博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对大脑和脊髓有兴奋作用。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  3、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麻黄挥发油及松油醇对正常小鼠有降温作用。 • 4 有发汗、利尿、抗炎、抗变态反应和中枢兴奋作用。 • 5 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甲型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10. 性味功效 • 性温,味辛、微苦。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水肿。用量2-9g。

  11. 附注 • 麻黄根: 系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根及根茎。圆柱性,略弯曲,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及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脱落。根茎具节,表面有横长皮孔。断面皮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射线放射状,中部有髓。粉末中木栓细胞棕色,含砂晶。纤维多单个散在,壁厚,斜纹孔明显。螺纹、网纹导管,穿孔板上具多数圆形穿孔。石细胞长圆形,类纤维状,或有分枝。薄壁细胞含砂晶。成分:含麻根素、麻黄根碱以及双黄酮类麻黄宁。麻根素有止汗作用,麻黄根碱有显著降压作用。用于自汗、盗汗。

  12. 临床应用 •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除浮紧等 • 表实证。本品辛温,能透毛窍、散风寒、发汗解表。每与桂枝相伍,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咳喘证。本品善开宣肺气而平喘,证属风寒闭肺者,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肺有寒饮者,可与细辛、半夏、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属邪热闭肺者,每与石膏、杏仁等合用,如麻杏甘石汤。 •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者。麻黄有温化膀胱而利尿的作用,常与石膏、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苦水肿脉沉而有寒者,亦可用本品与附子配伍,如麻黄附子甘草汤。 • 此外,取其解表发汗作用,也可与白术、桂枝等配伍,治风湿痹痛,如麻黄加术汤,取其温散寒结的作用,与熟地、白芥子等合用,治疗阴疽、痰核,如阳和汤。

  13. 薄 荷 •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14. 性状鉴定 • 1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有茸毛,节间长2-5cm, 质脆,断面白色, 髓部中空。 • 2 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稀被柔毛。 • 3轮伞化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叶轻揉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15. 显微鉴定 • 叶表面观: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约至90μm, 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常弯曲, 壁厚,微具疣状突起,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

  16. 化学成分 • 含挥发油鲜叶约1%,干茎叶约1.3%,油中主含L-薄荷醇(薄荷脑 L-Menthol)约77-87%,L-薄荷酮(L-Menthone)约10%,薄荷酯类约3-6%,尚含乙基戊酮:温度稍低时析出大量无色薄荷醇晶体。

  17. 理化鉴定 • 粉末微量升华得油状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许,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为紫红色。

  18. 品质评价 • 传统认为: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 药典规定:本品含叶不得少于30%,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0%。

  19. 药理作用 • 1 水煎剂1:20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 2 薄荷脑外用有止痒、止痛、凉感及抗刺激作用,其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粘稠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 • 3 内服少量薄荷能兴奋中枢神经,使皮肤毛细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而有发汗解热作用。 • 4 有解痉、保肝利胆、抗早孕、抗炎、促进透皮吸收、抗菌等作用。

  20. 性味功效 • 辛、凉。能宣散风热、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喉痛、口疮风疹、麻疹。用量3-6g。薄荷油为芳香剂、驱风剂、调味剂;用于皮肤产生清凉感以减轻疼痛。

  21. 临床应用 • 1. 清解汤(衷中参西录):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薄荷叶四钱,蝉退(去足、土)三钱,生石膏(捣细)六钱,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 • 2. 薄荷散(扁鹊心书):真薄荷二两,桔梗三两,防风二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四钱,灯心煎汤下。治心肺壅热,头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浊。 • 3. 擦牙定痛散(医学统旨):薄荷、樟脑、花椒各等份,为细末,擦患处。治一切牙痛,风热肿痛尤妙。 • 4. 治口疮 薄荷、黄柏等份为末。入青黛少许,擦之。(赤水玄珠) • 5. 治皮肤隐疹不透,瘙痒 薄荷叶10棵、克 荆芥、防风各10克蝉蜕6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1980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