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627 Views
第二节 光的粒子性 (2 课时 ). 光电效应 光子. 第 1 课时. 问题 1 : 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19 世纪初,托马斯 . 杨、菲涅尔、马吕斯等分别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19 世纪 60 年代,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 19 世纪 80 年代赫兹用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光的波动说取得了胜利。. 同时赫兹还发现了用光的波动说无法解释的 现象 —— 光电效应。. 一、光电效应现象.
E N D
第二节 光的粒子性(2课时) 光电效应 光子 第1课时
问题1: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1: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19世纪初,托马斯.杨、菲涅尔、马吕斯等分别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19世纪80年代赫兹用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光的波动说取得了胜利。 同时赫兹还发现了用光的波动说无法解释的 现象——光电效应。
一、光电效应现象 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定义: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包括不可见光) ,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这个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问: 若锌板先带上负电,再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 会怎样?(课本p30)
转化为 光电效应实质:光现象 电现象 阴极 阳极 正向:电子加速,电场力做正功。 加电压 反向:电子减速,电场力做负功。 二、光电效应实验及规律 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时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光电流与电压关系 阴极 I 阳极 光 强 较 强 饱 和 电 流 光 强 较 弱 I 遏 止 电 压 s • 饱和电流 • 入射光颜色(频率)不变,当 A 加正向电压,电流增加,到一定值时单位时间内发射的所有光电子都被阳极A吸收,即使电压再增,电流也不会增大,光电流达到饱和。 (入射光强度 n:光子数)(一个光子的能量只能给一个光电子) • 对于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饱和光电流越大。 Uc U O 实验规律:
阴极 光电流与电压关系 阳极 I 光 强 较 强 饱 和 电 流 光 强 较 弱 I 遏 止 电 压 s Uc U O 2.遏止电压 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w=qu),电子减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速度最大的光电子达不到阳极A,此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 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无论光强如何Uc相同;频率改变,遏止电压变。 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光入射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强弱无关。
Uc 阴极 阳极 O 用不同频率的光去照射阴极K时,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越高,Uc越大,并且频率与Uc呈线性关系。 当入射光频率> c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 当入射光频率< 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称为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不同金属的截止频率不同。 3.截止频率c ----极限频率 4.瞬时性 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逸出所需时间 t<10-9s。
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1.内容 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h 能量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能量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这些能量子称为光子。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某种金属中的不同电子,脱离这种金属所需要的功不一样, 使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作功的最小值,称为逸出功; E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为入射光频率 Ekm (1)由 得 O -W0 3.光电效应方程 4.光电效应的解释 初动能及反向截止电压与 成正比,而与光强无关。
(2)截止频率0 的解释: Ekm O -W a: 入射光频率低于 c 时,光子能量小于( h <Wo)逸出功,无光电子产生。 b:当入射光频率> 0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产生光电效应。 c: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截止频率。 (3)光电流正比于光强的解释 光强正比于单位时间流过单位面积 的光子数。光强越大,光子数越多。金属内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可以释放一个光电子。光强越大,光电子越多,光电流越大。 但是光子的能量小于逸出功时无光电流。 (4)光电效应瞬时性的解释 电子吸收光子时间很短,只要光子频率大于截止频率,电子就能立即逸出金属表面,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与光强无关。
例1:铂的逸出功为6.3eV,求铂的截止频率c。例1:铂的逸出功为6.3eV,求铂的截止频率c。 解: λ=196nm
康普顿效应 第2课时
1.光的散射 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 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叫做康普顿效应。
X 射线管 j 石墨体 (散射物质) X 射线谱仪 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 晶体 光阑 散射波长 0 探 测 器
3.康普顿效应的光量子理论解释 X 射线是由一些能量为 =h 的光子组成,并且这些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光子除了有能量之外还有动量。 可见,康普顿效应中,发生波长改变的原因是:当一个光子与散射物质中的一个自由电子碰撞后,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 康普顿散射进一步证实了光子理论的正确性,还证明了在微观领域中也是严格遵守能量、动量守恒定律。
由相对论光子的质能关系 光子的能量就是动能: 光子的动量: 光子的能量和动量的关系式为: 4.光子的质量、能量和动量 光子的质量 由相对论质速关系: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
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1)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2)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 的假设; (3)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 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 康普顿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早期的 几篇论文中,一直认为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 “混进来了某种荧光辐射”;在计算中起先只 考虑能量守恒,后来才认识到还要用动量守恒。 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