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6

第二章 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第二章 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核酸概述. 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担负着生命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核酸是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基因工程操作的核心分子。.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核酸分为两大类: 脱氧核糖核酸 (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NA ) 核糖核酸 ( Ribonucleic acid , RNA ). DNA 的分布:. 98 %核中(染色体中) 真核 线粒体( mDNA ) 核外 叶绿体( ctDNA ) DNA 拟核 原核 核外:质粒( plasmid )

dami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2. 核酸概述 • 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担负着生命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 核酸是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基因工程操作的核心分子。

  3.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 核酸分为两大类: •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 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RNA)

  4. DNA的分布: 98%核中(染色体中) 真核线粒体(mDNA) 核外 叶绿体(ctDNA) DNA拟核 原核 核外:质粒(plasmid) 病毒:DNA病毒

  5. tRNA • rRNA • mRNA • 其它 • RNA病毒:SARS •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6. 碱基 核苷 戊糖 核酸 核苷酸 磷酸 元素组成: C H O N P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

  7. Ribose Deoxyribose 一、戊糖 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DNA所含的糖为 β-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糖则为β-D-核糖。

  8. 6 二、碱基 7 5 1 8 2 1、嘌呤(Purine) 4 9 3 • 鸟嘌呤guanine • 腺嘌呤Adenine A G

  9. 2. 嘧啶(Pyrimidine) 4 5 3 6 2 1 尿嘧啶 uracil 胞嘧啶 cytosine 胸腺嘧啶 thymine U C T

  10. 核酸中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基的甲基化产物。核酸中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基的甲基化产物。

  11. 5’ 5’ 4’ 1’ 4’ 1’ 3’ 2’ 3’ 2’ (OH) (OH) 三、核苷(nucleoside) • 核苷:戊糖+碱基 •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12. H H H H H H H H H 四、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核苷+磷酸 戊糖+碱基+磷酸

  13. 5’ 3’ 5’ 3’ 五、多聚核苷酸(核酸) • 多聚核苷酸是通过一个核苷酸的C3’-OH与另一分子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14. T U OH OH OH OH OH OH 3’ 5’ 3’ 5’ • 5′-磷酸端(常用5’-P表示);3′-羟基端(常用3’-OH表示) • 多聚核苷酸链具有方向性,当表示一个多聚核苷酸链时,必须注明它的方向是5′→3′或是3′→5′。 多聚核苷酸的表示方式 DNA RNA 5′PdAPdCPdGPdTOH 3′ 5′PAPCPGPUOH ′ 或5′ACGTGCGT 3′ 5′ACGUAUGU 3′ ACGTGCGT ACGUAUGU

  15. 第一节辐射所致DNA损伤及其生物学意义

  16. Nucleic Acid chemistry

  17. DNA的结构 • DNA的一级结构 • 脱氧核糖核酸的排列顺序 • 可以用碱基排列顺序表示 • 连接键:3’,5’-磷酸二酯键 • 磷酸与戊糖顺序相连形成主链骨架 • 碱基形成侧链 • 多核苷酸链均有5’-末端和3’-末端

  18. DNA的碱基顺序本身就是遗传信息存储的分子形式。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即寓于DNA分子中四种核苷酸千变万化的不同排列组合之中。

  19. 基因与基因组 • 基因(gene) 编码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DNA序列) 一段有功能的DNA片段,生物细胞中DNA分子的最小功能单位(交换单位)。 一个基因不仅包括编码蛋白质肽链或RNA的核酸序列,还包括保证转录所需的调控序列,,位于编码上游5‘端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和位于编码下游3’端的非编码序列。

  20. 蛋白质(mRNA→蛋白质) 结构基因 产物 tRNA 基 因 RNA rRNA 调节功能:调节基因 无产物 作用未知

  21. 基因组(genome) 某生物体(完整单倍体)所含全部遗传物质的总和。 包括:核基因组(拟核/核DNA)及核外(质粒/质体DNA)

  22. bp(碱基对) 人 两栖类 鱼类 藻类 酵母 细菌 E.Coli 病毒 质粒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各种细胞、病毒和细菌质粒中基因组的大小

  23. DNA的二级结构 • DNA的双螺旋模型 • 1953年,J. Watson和F. Crick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DNA结晶的X-衍射图谱和分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

  24. 2.0 nm 小沟 大沟

  25. 稳定双螺旋的力 • 氢键 • 碱基堆积力(疏水相互作用及范德华力) • 离子键等 • DNA变性剂(热、pH、脲/酰胺、有机溶剂)

  26. DNA的存在形式

  27. 真核 双链线性DNA(dsDNA)

  28. DNA双螺旋缠绕在组蛋白珠外形成核小体,核小体自身堆积成纤维,纤维折叠起来并卷曲成不规则的螺旋状,形成染色体。DNA双螺旋缠绕在组蛋白珠外形成核小体,核小体自身堆积成纤维,纤维折叠起来并卷曲成不规则的螺旋状,形成染色体。

  29. 一、电离辐射致DNA的损伤 • 电离辐射损伤DNA途径: • 直接作用 指射线直接作用于DNA分子,通过电离和激发使DNA受到损伤。 • 间接作用 指射线与DNA周围其它原子或分子特别是水分子作用,产生具有很高活性的自由基(如·OH,·H和eaq-)进而损伤DNA。

  30. 二、电离辐射致DNA分子的变化 • DNA链断裂—单链断裂(SSB) 双链断裂(DSB) • DNA交联—DNA链交联 DNA-蛋白质交联 • DNA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变化 其中DSB是辐射所致生物学效应中最重要的原初损伤,而非重接性的DSB则被认为是细胞杀伤效应的最重要的损伤。

  31. 一、DNA链断裂(DNA strand break) • 单链断裂(single strand break,SSB):DNA双螺旋结构中一条链断裂 • 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DNA双螺旋结构中两条互补链于同一对应处或相邻处同时断裂

  32. 单链断裂 双链断裂

  33. 一)、DNA链断裂的分子机制 • (1)脱氧戊糖和磷酸二酯键的破坏(直接) 三种自由基:eaq-,.OH,H. DNA链断裂主要与.OH作用有关,从脱氧戊糖抽氢,形成了5中不同的反应产物。

  34. .OH从脱氧戊糖中抽氢,主要作用于C(3’,5’),C(3’)上磷酸二酯键断裂多余C(5’)端。.OH从脱氧戊糖中抽氢,主要作用于C(3’,5’),C(3’)上磷酸二酯键断裂多余C(5’)端。 .OH攻击糖基C(1’、2’、4’)形成碱不稳定性位点(alkali labile sites, ALS),这些位点在碱处理后发生链断裂。

  35. 碱不稳定性位点( ALS) .OH对C(1’), C(2 ’), C(3’), C(4’)攻击后的产物,在与六氢吡啶供热后都能导致DNA链的断裂。所以,在DNA链上含有损失后经碱处理后导致DNA链断裂的位点,这些位点称为碱不稳定性位点( ALS)

  36. 5 3

  37. (2)碱基损伤 (base damage) • 1、充氧溶液中碱基损伤 • 嘧啶碱:羟自由基攻击5、6位 • 腺嘌呤:羟自由基攻击8位 • 鸟嘌呤:羟自由基攻击4、5、8位 • 2、细胞中碱基损伤 • 进展不大,用电子自旋共振仪

  38. 鸟嘌呤guanine • 腺嘌呤Adenine 5 8 8 4 A G

  39. 酶敏感位点(enzyme sensitive sites,ESS):碱基损伤可引起DNA双螺旋的局部变性,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和切除这种损伤,并通过酶的作用,产生链断裂。这种特异性酶敏感位点称为ESS。 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apurinic/apyrimidinic sites , APS):DNA链上损伤的碱基可被特异的DNA-糖基化酶除去或由于N-糖基键的化学水解而丢失,形成APS。形成APS在内切酶的作用下形成链断裂。

  40. 二)、不同条件下辐射所致的DNA链断裂 • 1、充氧溶液中 DNA双链上引起SSB的概率均等,产额与放置时间、溶液PH有关。 2、固态下照射DNA 产生SSB与 PH有关。 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产生ALS。 3、细胞中DNA受照射:与周围介质有关

  41. 三)、辐射引起DNA链断裂的主要特点 • 1、SSB与DSB的比值:10~20 • 2、LET对链断裂的影响:随LET增加,SSB降低,DSB增加。 • 3、氧效应对链断裂的影响:断裂增加,SSB增加明显。 • 4、DNA链断裂的部位:有争议。与ALS与碱基本身有关。

  42. 碱基位置发生断裂的顺序:G>A>T≥C(低剂量),T>G>A≥C • 5、DNA链断裂与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关系 • 无明显关系 • 损伤后修复与敏感性有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