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86 Views
中国蔬菜育种现状 沈火林 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系. 主要内容. ● 宏观看法 ● 技术上进展 ● 今后趋势。. 一、中国是蔬菜生产大国,蔬菜种子产业规模庞大 。. ● 播种面积3 .05 亿亩 (蔬菜2.69,西甜瓜0 .35 亿亩) 。 ● 复种指数高,每年需大量的蔬菜种子,且蔬菜种子价格相对较高,种苗的市场容量大约 100—300 亿元。 ● 种子企业多。. 二、中国蔬菜品种竞争优势?. ● 部分传统种类或特色类型有优势。 如:秋冬大白菜、黄瓜。 ● 设施高性能专用品种、加工品种的竞争力弱 ( 主要表现在商品品质和产量 ) 。
E N D
中国蔬菜育种现状 沈火林 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系
主要内容 ●宏观看法 ●技术上进展 ●今后趋势。
一、中国是蔬菜生产大国,蔬菜种子产业规模庞大。一、中国是蔬菜生产大国,蔬菜种子产业规模庞大。 ●播种面积3.05亿亩(蔬菜2.69,西甜瓜0.35亿亩)。 ●复种指数高,每年需大量的蔬菜种子,且蔬菜种子价格相对较高,种苗的市场容量大约100—300亿元。 ●种子企业多。
二、中国蔬菜品种竞争优势? ●部分传统种类或特色类型有优势。 如:秋冬大白菜、黄瓜。 ●设施高性能专用品种、加工品种的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商品品质和产量)。 ●近年来国内设施高性能品种有所发展,但最关键的是如何持久稳定地提高竞争力。 ●种子处理加工技术、种子质量有待提高。(与产业发展水平有关) ●蔬菜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地区的特异性,部分品种无可比性。
设施高性能专用品种在品质和产量上的差异源于:设施高性能专用品种在品质和产量上的差异源于: ● 连续生长和结果能力 ●低温弱光逆境耐受性和光合效率 ●单性结实能力 ●株形与高座果率下果实生长的有序调节能力 ●抗病、抗逆性
三、知识产权与原创性育种 ● 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严重影响了研发的持续投入和育成品种的水平,创新缺乏动力。 原创性研究少,低水平重复多,急功近利。 ●仍有部分单位坚持原创性育种。
四、蔬菜育种研究与产业化体系 ●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新品种选育)。 ●4月18日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 政府和企业重视,研究队伍壮大:公立+民营 ●中央和地方立项支持研发和基本条件建设,相关研究条件有了基本保障。(但三个层次投入主体是不同的,我国是乱的) ●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脱节,难显支持功效. ●研究计划性、系统研究、稳定性有待提高,鲜有突破;表现为原创性研究少,低水平重复多,拿来之风”盛行,急功近利。 ●关键是国家层面和企业相应机制的形成?
五、中国蔬菜育种技术水平 中国蔬菜育种科研总体上居世界中上水平,部分领域先进水平,总体上缺少有较大突破的原创性成果(育种材料、品种等)。
1、种质资源 种子资源丰富;保存资源材料数量世界第三位。 ○全国入库(圃)保存的蔬菜种质已达30736份,其中水生蔬菜1538份,种子繁殖蔬菜29198份 ○发掘出大量的优异种质资源,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系统深入研究仍不足,对育种的贡献与拥有量不对称。
2、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成果显著。 • ● 品种数量大,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980-2004年通过审定的品种2680个,完成2—4次品种更新。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 ●常规育种基础坚实,良种普及率80%以上。 • ●杂种优势利用普遍,主要蔬菜杂交品种达90%以上。
3、部分蔬菜育种技术和品种有特色 ●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 茄果类、白菜类、葱蒜类、根菜类、部分叶菜类等。 遗传模式研究与利用。 ●部分种类抗病育种、早熟育种、品质育种有一定的优势 (与生产和消费习惯有关) 如黄瓜的抗病育种、果菜类的早熟品种、甜瓜等的品质等
4、分子育种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分子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提升较快。分子标记,功能基因,基因组学,转基因等技术研究全面掌握,研究深度不断拓展。 ●分子标记技术在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时间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番茄(TYLCV、TMV、N、枯萎病、黄萎病、叶霉病、疫病、细菌性斑点病、溃疡病等,辣椒(雄性不育、TMV、N等)。 ●问题是建立适于自己材料和条件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并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
5、细胞工程育种有突破 ●原生质体融合创造新材料,取得一定进展。 ●单倍体育种研究和利用,瓜类未受精子房培养、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辣椒花药培养等。 ●辣椒等单倍体育种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五、中国蔬菜育种的发展趋势 • ●突出品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抗病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土传病害、新发生病害、抗虫等) 。 • ●抗逆性和适应性 ,特别是适于中国设施特点的专用品种。 • ●育种目标的多样化与专用品种的选育。 • ●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框架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优异育种材料的创新。
五、中国蔬菜育种的发展趋势 • ●注意常规育种手段和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重视育种新途径、新方法及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育种水平。 • ●加强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 ●加强蔬菜杂交种子生产、检验、加工技术研究 •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 ●形成高效稳定、分工协作的育种研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