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k likes | 2.48k Views
教育学 材料工程系. 第一章 绪论 —— 教育和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1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的知 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3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4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 --- 教育影响 ---- 受教育者. 二、教育的产生
E N D
教育学 材料工程系
一、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的知 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3、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二、教育的产生 1、产生教育的条件 (1)人由古猿的无意识发展到猿人的有意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 (2) 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可使经验积累和传递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去完成。语言使进行教育的另一项基本条件也已具备,故进行教育有了可能。
2、产生教育的需要 (1)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地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总结归纳 : •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 1、学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庠),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夏商时期)。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阶级性和等级性 4、内容丰富,方法落后、刻板 5、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等
(二)近代教育 十六世纪以后,世界进入到了近、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原理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校教育外,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本质,并对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六、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1、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在我国是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始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 成书于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课内外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关系等诸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另一本是第一个教育学理论家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中叶, 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7世纪初,教育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科学提了出来
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夸美纽斯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学校教育目的、作用、组织方法,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正式提出并论证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 18世纪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3、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阶段教育学理论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高度结合。 二是一切教育理论都要以教育实验为依据。 三是重视发展,重视研究教育对象,强调才能的培养。 四是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化教学物质手段上。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讨论]不学习教育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八、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怎样学习教育学) [讨论]有的同学说:我的教育学成绩达到90分以上,教育学就可以学到手了。 1、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3、博览与精思相结合 4、设计好自己的整体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 • 教育从其产生以来,就具备两大最根本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实现。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集中体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培 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服务上,具体地表现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的再生产推动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数量。 • 四、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除了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有密切联系以外,还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2、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文化 政治 经济 人口、环境等 教 育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六、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从7岁到18、19岁即个体从儿童期,少年期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即个体的基础教育阶段
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 人的发展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影响作用 物质基础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这里的生理特点是指功能的特点,解剖的特点是结构的特点。
(2)人的哪些因素能遗传,哪些不能?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发展。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之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由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如何? 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原因在于: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有高度的组织性; 第三,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不良因素。
4、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遗传 个体 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 教育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
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如青少年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 (2)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 5、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自然人---社会人 观念、能力、身份、职业等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个体特征的发展----兴趣、爱好、性格等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方针 • 一、教育方针概述。 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领域工作的路线。教育规律是指导教育方针的依据和基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性、阶级性、时代性、法令性、纲领性)
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1、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1)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2)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有依赖性。 (3)现代教育必须为经济的发展服务。 2、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 3、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