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933 Views
第 7 章 热电式传感器 温度 电信号(电阻、电压、电流等). 热电阻 热电式传感器 PN 结型热电式传感器 热电偶. 7.1 热电阻. 温度 t 电阻 R t 热电阻: 金属热电阻(铂热阻、铜热阻等) 半导体热敏电阻( PTC 、 NTC 、 CTR ). 7.1.1 金属热电阻. 7.1.1.1 原理、结构和材料 原理:电阻 - 温度效应 — 大多数金属导体的电阻都随温度而变化。电阻 - 温度特性方程:
E N D
第7章 热电式传感器温度 电信号(电阻、电压、电流等) 热电阻 热电式传感器 PN结型热电式传感器 热电偶
7.1 热电阻 温度t 电阻Rt • 热电阻: 金属热电阻(铂热阻、铜热阻等) 半导体热敏电阻(PTC、NTC、CTR)
7.1.1 金属热电阻 7.1.1.1 原理、结构和材料 • 原理:电阻-温度效应—大多数金属导体的电阻都随温度而变化。电阻-温度特性方程: Rt=R0 (1 + t +t2 + … ) (7-1) • 热电阻感温元件—纯金属材料,其性能要求: 大则灵敏度高; 理化性能稳定; 恒定,以保证线性关系; 大,体积尺寸小; 复现性好。
7.1.1 金属热电阻 1.铂热电阻(WZP) 结构材料:φ0.02~0.07mm Pt丝绕在云母等绝缘骨架上(无感绕制),装入保护套管,接出引线;或箔式结构;薄膜式结构。 =0.0981×106·m ; 图7-1 铂热电阻的结构
7.1.1 金属热电阻 测温范围和应用: -259.34~630.74℃; 温度基准、标准用。 百度电阻比:W(100)—纯度; W(100)=R100 / R0 基准铂热电阻:W(100)≥1.39256, 纯度99.9995%; 精度:0.001℃~0.0001℃ 工业用标准热电阻:W(100)≥1.391, 精度:200℃~0℃,1℃; 0℃~100℃,0.5℃; 100℃~650℃,(0.5%)t
7.1.1 金属热电阻 电阻—温度关系: Rt=R0 (1+At+Bt2 ) 0℃≤t≤650℃ Rt=R0 (1+At+Bt2 +C(t100)t3 ) 200℃≤t≤0℃ 其中A、B、C与W(100)有关,见附表7-1。 在测温范围不大时,基本线性。 分度号: Pt100, (R0=100); Pt50, (R0=50); Pt1000,(R0=1000); 等。 分度表:见附表7-1。
7.1.1 金属热电阻 2.铜热电阻(WZC) 结构材料:Cu丝绕制,=(4.25~4.28) ×10-3 / ℃ = 0.017×10-6·m; 测温范围和应用:50℃~100℃,工业用温度计; 百度电阻比:W(100)≥1.425, 精度:50℃~50℃,0.5℃, 50℃~100℃,(1%)t 电阻-温度特性:Rt=R0 (1 + t ),在测温范围内线性。 分度号:Cu100,Cu50,等。 分度表:见附表7-2 另外,铁、镍材料也可制作热电阻温度计。
7.1.1 金属热电阻 7.1.1.2 热电阻测量线路 直流电桥线路,主要考虑其引线电阻和接触电阻影响,常采用三线接法和四线接法。如图7-2、图7-3所示。 其次考虑工作电流的热效应影响,工作电流<10mA。 图7-2 热电阻测温电桥的三线连接法
7.1.1 金属热电阻 图7-3 热电阻测温电桥的四线连接法
7.1.1 金属热电阻 7.1.1.3 热电阻的应用 1.铂热电阻测温 恒压工作的铂热电阻测温电路如图7-4(a)所示。 热电阻选用TRRA1023B(Pt1000),R0=1000; 传感器工作电压UB=10V+e1。 测温电桥输出: 可得10mV/℃的电压灵敏度。 ;
7.1.1 金属热电阻 图7-4 恒压工作铂 热电阻测温电路 (a)测温电路; (b)直流/交流变换器电路
7.1.1 金属热电阻 恒流工作的铂热电阻测温电路如图7-5所示。传感器的工作电流约为1mA,此时传感器的灵敏度约为3mV/℃,一般运放都可选用。 图7-5恒流工作铂 热电阻测温电路
7.1.1 金属热电阻 2.热电阻数字温度计 热电阻数字温度计测温电路如图7-7所示。测温电桥输出信号经MAX138A/D转换,数字显示。 MAX138A/D转换器与ICL7106比较,增加了如下功能: 片内设置有负电源转换器,因此可以单电源供电; 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宽(2.5~7V); 片内设置有振荡电路。 图7-7 热电阻数字温度计电路
7.1.1 金属热电阻 • 差动输出传感器信号适宜与MAX138等A/D转换连接,实现 数字测量。MAX138、ICL7106、ICL7107等A/D转换器的转 换精度是三位半,与二进制 10位A/D转换器的转换精 度相当。 线性化测温电路如图 7-10所示。 图7-10 线性化测温电路
7.1.1 金属热电阻 3.A/D转换器比例工作的热电阻温度测量电路 测温电路如图7-11、图7-12所示。 图7-11 A/D转换比例工作电路 图7-12 铂电阻A/D转换测温电路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的类型: PTC,温度控制,限流元件; NTC,温度测量,补偿元件; CTR,温度开关元件。 热敏电阻温度曲线如图7-13所示。 图7-13 热敏电阻特性曲线
T0=20℃(=293K) R0=R20 (额定电阻); T1=T=100℃R1=R100 ;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7.1.2.1 热敏电阻主要特性(NTC热敏电阻) 1.电阻-温度特性 若: 图7-14 NTC热敏电阻温度特性 =(2000~6000)K B—热敏电阻常数。 热敏电阻温度系数: 若B=4000K,T=323K(50℃),则=3.8%/℃,大!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2.伏-安特性 在稳态下,通过热敏电阻的电流I与其两端之间的电压U的 关系,称为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如图7-15所示。 当电流很小时,不足以使热敏电阻产生温升,则其电阻 值只决定于环境温度,伏-安特性 呈线性,遵循欧姆定律,主要用 于测温。 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时, 使热敏电阻产生温升,会出 现负阻特性。 图7-15 热敏电阻伏安特性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3.安-时特性 热敏电阻的电流-时间曲线如图7-16所示,表示热敏电阻 在不同的外加电压下,电流达到稳定最大值所需要时间。 这是一热平衡过程,一般为0.5~1s。 图7-16 热敏电阻安-时特性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7.1.2.2 热敏电阻的主要技术参数 1.标称电阻值RH,(25±0.2℃)时的电阻值,又称冷电阻。 2.电阻温度系数,温度变化1℃时,热敏电阻阻值的变化 率(%/℃)。 3.耗散系数H,热敏电阻温度与周围介质温度相差1℃时所 耗散的功率(W/℃)。 4.热容c,热敏电阻温度变化1℃时所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J/℃)。 5.能量灵敏度G=(H/)×100,使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1% 时所需耗散的功率(W)。 6.时间常数=cH,温度为T0的热敏电阻突然置于温度为T 的介质中,热敏电阻的温度增量T=0.632(TT0)时所需的时间 (s)。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7.1.2.3 热敏电阻的应用 热敏电阻的优点:温度系数大,灵敏度高;热容量小, 响应快,分辨率高;价格便宜等。缺点:互换性差,热电 特性非线性大等。主要用于温度的测量、控制,温度补 偿,流速(或流量)测量等。 1.流量测量 基于流体流速(流量)与散热 关系,利用热敏电阻桥式电路测 流体流速(或流量),如图7-17 所示。 图7-17 热敏电阻流量计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2.温度控制 利用热敏电阻的温度控制电路如图7-18所示。 图7-18 温度控制电路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3.温度上、下限报警 热敏电阻温度上、下限报警电路如图7-19所示。 图7-19 温度上下限报警电路
7.1.2 半导体热敏电阻 4.温度测量 图7-20是利用NTC热敏电阻组成的0~100℃的测温电 路,相应的输出电压为0~5V,其灵敏度为50mV/℃。 图7-20 温度测量电路 5.热电偶温度冷端补偿 后面介绍。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7.2.1 二极管温度传感器(恒流正向应用) PN结伏安特性: 则 式中,I—PN结正向电流;U—PN结正向压降;Is—PN结反向饱和电流;q—电子电量(1.61019C);T—绝对温度;k—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J/K)。 保持I恒定,则U与T成线性关系,这就是PN结的测温原理,其灵敏度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7.2.2 晶体管温度传感器 将NPN型晶体管的bc结短接,利用be结作为感温器件, 接近PN结理想特性,如图7-21所示—测温原理。 图7-21 晶体管温度传感器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7.2.3 集成温度传感器 一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密度Je 通常a1,JeJs,则 若图7-22中,Js1=Js2, a1=a2,则图中 图7-22 集成温度感温点电路 只要Je1,Je2(I1,I2)均为恒流,则Ube与T成线性关系—测温原理。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集成温度传感器主要类型: 电压型,三线制,ku=10mV/℃, LM34/35,LM135/235,…; 电流型,两线制,kI=1A/K, AD590/592,LM134/234,…; 数字输出型,TMP03/04,AD7416, …; 电阻可编程温度控制器,AD22105,TMP01,…; 等。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AD590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图7-23) 测温原理: 晶体管对T3T4使IT分为I1=I2,起恒流作用;T1, T2起感温 作用; T1由8只与T2相同的晶体 管并联而成,因此,T2中的电流 密度J2为T1中的电流密度J1的8 倍,即 J2=8J1 图7-23 输出电流正比于绝对温度的AD590温度敏感电路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Ube1和Ube2反极性串接施加在电阻R上,则R上电压为: 通过R的电流 ,IT =2I1,若取R=358,则 kT=IT/T=2×179/358=1(A/K) 所以 IT=kT·T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AD590的特性: 1)伏安特性 当U=4~30V时,理想恒流源,电流只随温度T变化; 2)温度特性 55℃~150℃,IT与T有较好的线性,输出电流灵敏度kI =1A/K;非线性误差为T=(0.3~3)℃; 3)精度:可达0.5℃ 图7-24 AD590基本特性曲线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7.2.4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1.测量温度 AD590远程温度测量 如图7-25所示。 图7-25 AD590摄氏温度测量电路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数字温度计 如图7-26所示。 图7-26 XSW-1型数字温度计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2.测量温差 如图7-27所示。 I=IT1IT2=kT( T1T2); U0=IR3=kTR3(T1T2)=f( T1T2 ) 图7-27 AD590温差测量电路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3.测最低温度 AD590串连,如图7-28所示; 4.测平均温度 AD590并连,如图7-28所示。 图7-28 AD590测最低温度、平均温度
7.2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5.温度控制 AD590作为温度控制的感温元件,如图7-29所示 图7-29 AD590温度控制系统
7.3 热电偶 7.3.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热电效应:将两种不同的导体(金属或合金)A和B组成 一个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见图7-30 ),若两接触点温度 (T,T0)不同,则回路中有一定大小电流,表明回路中有电势 产生,该现象称为热电动势效应或塞贝克(Seebeck)效应。回 路中的电势称为热电势或塞贝克电势,用EAB(T ,T0)或 EAB(t, t0)表示。 EAB(T ,T0)= EAB(t, t0) 热电效应 热电势EAB(T,T0)或EAB(t , t0) 热电偶: 热电极(导体A、B); 测量端(热端或工作端)T(t); 参考端(冷端或自由端)T0(t0)。 图7-30 热电效应
7.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1.Peltier效应——接触电势 自由电子密度不同的两种金属接触处,由于电子的扩散 现象在接触点处形成接触电势或Peltier电势,此现象称为 Peltier效应。接触电势为 总接触电势: 图7-31 热电效应示意图
7.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2.Thomson效应——温差电势 均质导体,两端温度不相等时,由于体内自由电子从高 温端向低温端的扩散,在其两端形成的电势称为温差电势 或Thomson电势,此现象称为Thomson效应。 导体A中的Thomson电势: 导体B中的Thomson电势: 回路中总的Thomson电势: 式中,A、B分别为导体A、B中的Thomson系数。
7.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 综合考虑A、B组成的热电偶回路,当T≠T0时,总的热电势为 讨论: 如果热电偶两电极材料相同(nA=nB,A=B),两接点温度不同,不会产生热电势; 如果两电极材料不同,但两接点温度相同(T=T0),也不会产生热电势; 热偶工作产生热电势的基本条件:两电极材料不同,两接点温度不同。 热电势大小与热电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无关。 当两热电极材料不同,且A、B固定(即nA、nB、 A、B为常数),热电势便为两接点温度(T,T0)的函数 (T0恒定) 这就是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热电势的极性:热端失去电子为正,获得电子为负,且有
7.3.2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1.均质导体定律 要求热电极材质均匀,克服因热电极上各点温度不同时造 成附加误差。 2.中间导体定律 热偶回路断开接入第三种导体C,若C两端温度相同,则 回路热电势不变,这为热电势的测量(接入测量仪表,第 三导体)奠定理论基础,见图7-32。 图7-32 热电偶测温 电路原理图
7.3.2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3.中间温度定律 若T0=0℃, 4.标准(参考)电极定律 标准电极定律原理如图7-33所示。 图7-33 标准电极定律示意图 以C作为标准电极(一般C为铂),构建热偶A、B。 例 : 则
7.3.3 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7.3.3.1 热电极材料和类型 1.热电极材料的基本要求 热电极是感温元件,物理性质见表7-1,基本要求: 热电势足够大,测温范围宽、线性好; 热电特性稳定; 理化性能稳定,不易氧化、变形和腐蚀; 电阻温度系数 、电阻率小; 易加工、复制性好; 价廉 2 .热电偶类型 标准化热电偶及其参数表7-2, 分度表及计算公式:见附表3~附表6
7.3.3 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7.3.3.2 热电偶的结构 热电偶接点焊接要求和焊接方法(不引入第三种材料, 接点大小适当);电极之间绝缘。见图7-34。 图7-34 热电偶电极的绝缘方法 (a)裸线热电偶;(b)珠形绝缘热电偶; (c)双孔绝缘子热电偶;(d)石棉绝缘管热电偶
7.3.3 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1.普通型热电偶 普通型热电偶结构见图7-35。 图7-35 普通型热电偶结构
7.3.3 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2.铠装热电偶 铠装热电偶结构见图7-36。 图7-36 铠装热电偶工作端结构 (a)单芯结构;(b)双芯碰底型;(c)双芯不碰底型; (d)双芯露头型;(e)双芯帽型
7.3.3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3.薄膜热电偶 薄膜热电偶电极为厚度0.01~0.1m薄膜构成,见图7-37 图7-37 铁-镍薄膜热电偶
7.3.4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及处理 • 热偶标准分度表是以T0=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测试制定的,若T0≠0℃,则应进行冷端补偿,其补偿方法: 1. 延长导线法 利用补偿导线代替热电极,引到温度较稳定的T0端测 试。 要求: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补偿导线与配对的热电偶 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热电特性。 2. 0℃恒温法 将热电偶冷端置于冰水混合物的0℃恒温器内,使其工作 与分度状态达到一致。
7.3.4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及处理 • 图7-38是延长导线法和0℃恒温法的一个实例。 图7-38 冷端处理的延长导线法和0℃恒温法
7.3.4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及处理 3.冷端温度修正法 (1)热电势修正法 利用中间温度定律 式中,Tn热电偶测温时的是环境温度;EAB(T,Tn)是实测热电势;EAB(Tn,0)是冷端修正值。 例如:铂铑10—铂热电偶测温,参考冷端温度为室21℃,测得 查表 ,则 由此查分度表 T=92℃ 若直接用0.465mV查表,则T=75℃。 也不能将75℃+21℃=96℃作为实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