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C5 族群關係與 教育

C5 族群關係與 教育.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2008) 。 多元文化教育 。高等教育文化。. 學習目標. 瞭解族群關係及其相關概念的內涵。 認識族群關係的各種面向。 分析族群關係的發展階段。 瞭解族群與教育成就的關聯。 分析影響各族群教育成就的原因。 瞭解學校教育和族群偏見的關係。 瞭解台灣未來族群關係的理想與目標 。. 緒論. 和諧的族群關係有助於社會穩定的發展,族群衝突則可能引發殺戮,甚至造成國家社會的分裂。因此,如何制訂合宜的社會政策、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以促進族群和諧發展,乃是族群關係的重要課題。.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 (2-1). 一、種族

dani
Download Presentation

C5 族群關係與 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5 族群關係與 教育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文化。

  2. 學習目標 • 瞭解族群關係及其相關概念的內涵。 • 認識族群關係的各種面向。 • 分析族群關係的發展階段。 • 瞭解族群與教育成就的關聯。 • 分析影響各族群教育成就的原因。 • 瞭解學校教育和族群偏見的關係。 • 瞭解台灣未來族群關係的理想與目標。

  3. 緒論 • 和諧的族群關係有助於社會穩定的發展,族群衝突則可能引發殺戮,甚至造成國家社會的分裂。因此,如何制訂合宜的社會政策、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以促進族群和諧發展,乃是族群關係的重要課題。

  4.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2-1) 一、種族 二、民族 三、族群關係

  5.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2-2) 四、族群關係的相關概念  (一)民族團體(ethnic group)  (二)少數族群(ethnic minority group)  (三)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  (四)族群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五)種族主義(racism)  (六)濡化(enculturation)  (七)涵化(acculturation)  (八)同化(assimilation)

  6. 族群關係的面向 一、歷史面向 二、地理面向 三、語言面向 四、宗教面向 五、階級面向 六、政治面向 七、道德面向

  7. 族群關係的發展階段 一、族群心理束縛階段(ethnic psychological captivity) 二、族群疏離階段(ethnic encapsulation) 三、族群認同澄清階段(ethnic identity clarification) 四、雙族群關係(biethnicity) 五、多元族群和反省性國家主義(multi-ethnicity and reflective nationalism)階段 六、全球主義和全球能力(globalism and global competency)階段

  8. 族群與教育成就(3-1) 一、低教育成就問題

  9. 族群與教育成就(3-2)

  10. 族群與教育成就(3-3) 二、教育成就的歸因  (一)遺傳基因論  (二)文化差異論  (三)社會制度論

  11. 族群偏見與課程教學 • 族群關係和教育的第二個問題,乃是教育活動中的族群偏見與歧視,這些負面的族群關係廣泛地存在於教師態度、課程教學、學校環境與社會媒體之中。 • 具體言之,教科書中常見的偏見有幾種類型:消失不見(invisibility)、刻板印象(stereotyping)、過濾和不均衡(selectivity & imbalance)、不符事實(unreality)、零碎片段(fragmentation & isolation)、語文偏見(linguistic bias) 。

  12. 結論 台灣族群關係教育的新課題 • 族群關係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乃是「族群中心主義」,也就是統治或優勢族群所懷有的霸權意識型態。此種族群中心主義在東、西方社會皆可見到,它不僅是一種深層的意識型態,也可具體表現為社會行動,造成族群之間的隔閡與衝突。 • 台灣的族群關係發展更需要透過教育以陶冶全球視野和寬闊胸襟。多元文化教育不僅需要排除偏見與歧視,更需要協助學生平等看待「我族與他族」、「本地與外來」、「台灣與世界」之不同的族群與文化。

  13. 自我評量(6-1) 1. 我們如何判斷社會是多元族群的組合?有哪些條件可以用來理解社會組合的多元性? 2. 我對於不同族群文化所抱持的態度為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我對於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背景者是否感到不舒服而保持距離?或是懷有敵意、排斥或貶低蔑視?我是否曾自我反省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或態度? 3. 種族和民族的主要區別為何?台灣各族群是否屬於不同的種族?是否屬於不同的民族?

  14. 自我評量(6-2) 4.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為何?它具有哪些作用?而我自己的族群關係概念為何?有關族群關係功能的理論,是否也是我自己親身的經歷? • 少數族群和多數族群之間應有何種關係?在權利和資源分配上為何容易發生強、弱族群之間的歧視和壓迫? 6. 族群認同的基本概念為何?它是如何產生的? 7. 請省視我自己的族群認同趨向,並分析為何會有這種族群的依附態度?而在我的族群觀念裡,是否存有優越感?我的族群認同是否有貶低其他族群的傾向?如果是,其原因為何?

  15. 自我評量(6-3) 8. 台灣的教育究竟是屬於同化或是涵化政策?依據哪些條件可以判斷是同化或涵化? 9. 台灣原住民和新住民(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政策應該如何定位?同化政策為宜或是涵化政策為宜?理由為何? 10. 族群關係的面向有哪些?這些面向在台灣地區都可以看得到嗎?請舉出具體事證說明之。 11. 依據J. A. Banks(1994)的理論,族群關係的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請依據這個理論檢驗自己的族群關係之發展經驗,並分析其中有哪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16. 自我評量(6-4) 12.族群關係為何會影響教育成就?它和教育資源的分配有何關係? 13. 遺傳基因論的主要觀點為何?它是否有科學的依據?對於台灣現有的各族群而言,此一理論是否適用?是否可以找得到支持它的相關證據?此一理論的缺失在哪裡? 14. 文化差異論的主要觀點為何?Ogbu和Fordham等學者所描述的族群文化模式,在台灣地區是否也可以看得到?此一理論的缺失在哪裡?

  17. 自我評量(6-5) 15. 社會制度論的主要觀點為何?台灣地區各族群之間是否存在類似的不公平社會地位和族群壓迫?而台灣地區現有的族群關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是否造成不利的影響?此一理論的缺失在哪裡? 16. 課程教學為何會受到族群偏見的影響?有哪些具體的事例?以你個人的經驗而言,課程中有關族群關係的教學是否適當或偏差?教師的教學是否存有族群偏見?請舉出具體事例並分析討論之。 17. 台灣國中、國小社會領域課程教科書,對於國族概念的描述,近年來有哪些轉變?請討論它的時代背景並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18. 自我評量(6-6) 18. 對於台灣近年來族群結構的轉變,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具體回應為何?是否適當?請討論應運用哪些途徑以加強此一方面的課程教學? 19. 嘗試製作一套教學方案,以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台灣新住民(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為主題,適當融入各相關的領域教學之中,或進行獨立單元的教學。 20. 嘗試製作一套教學方案,以台灣族群關係(閩南、客家、原住民、外省、新住民)為主題,適當融入各相關的領域教學之中,或進行獨立單元的教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