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1.1k Views
第四节 心肌梗塞与心肌缺血.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科. 心肌梗死. 1. 诊断心肌梗死依据: 典型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 2. 通常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 非 ST 段 ---------- 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 3. 疑诊心肌梗死时要反复作全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作右胸导联和左侧后胸导联. (一)急性心肌梗死动物试验. 方法: 用血管钳夹紧冠状动脉, 持续不同时间阻断血流, 观察相关心肌的 ECG 改变。. 各种程度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缺血型.
E N D
第四节 心肌梗塞与心肌缺血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心肌梗死 1. 诊断心肌梗死依据: • 典型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 2.通常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 • 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 3.疑诊心肌梗死时要反复作全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作右胸导联和左侧后胸导联
(一)急性心肌梗死动物试验 方法: 用血管钳夹紧冠状动脉, 持续不同时间阻断血流, 观察相关心肌的ECG改变。
缺血型 缺血-损伤型 缺血-损伤-坏死型 T波倒置 T波倒置 ST段抬高 T波倒置 异常Q波 ST段抬高 T波倒置
心肌梗塞的基本心电图表现 一、坏死性改变的病理性Q波 在原来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 来主波向下的导联呈QS或Qr型 二、损伤性改变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三、缺血性改变T波倒置或高耸,“冠状T”
心肌梗塞的三大病理改变 1.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emia) 2.心肌损伤 (myocardial damage) 3.心肌坏死 (myocardial necrosis)
(一)基本图形--缺血型T波改变 • 在缺血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时,表现为较正常增高的两肢对称的直立T波(巨大高耸T波),常在冠状动脉阻塞的早期(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 当缺血发展至心外膜下心肌时,表现为两肢对称的尖深的倒置T波(冠状T波)。
(一)基本图形--缺血型T波改变 箭头表示T波向量方向
缺血型T波改变原理 在心肌梗死发病数小时内(超急期),宽大、高耸T波可能是由于内膜下心肌缺血、细胞内K+外溢造成局部高钾所致。 心肌梗死时外膜下心肌缺血范围较广,该处复极延迟,复极程序与正常不同,从内侧开始,T波向量背对缺血部位,故T波倒置、尖深两肢对称(冠状T)。
缺血型T波改变特点 1.暂时、可恢复的,仅影响了复极过程。 2.病理检查可无组织学改变。 3.心肌受轻而短暂的损伤,其他方式如损伤、压力、炎症也可产生同样改变。心肌细胞内超微结构中可逆性改变。
(一)基本图形--损伤型S-T段改变 箭头表示ST向量方向
(一)基本图形--损伤型S-T段改变 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或穹隆型,甚至可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损伤型S-T段改变心电图特点 ①局限于几个相关导联,如下壁导联、侧壁导联; ②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 ③S-T段抬高程度十分显著,有时可达10mm; ④S-T段抬高呈动态变化,一般于1W左右回至基线。
损伤型S-T段改变心电图特点 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与其对应的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称为对应性S-T段压低。 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与其对应的Ⅰ、aVL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后壁心肌梗死时,其对应的V1、V2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
损伤型S-T段改变特点 1.心肌损伤虽较严重,但是暂时的,可恢复的。 2.病理检查:可无组织学改变。
(一)基本图形--坏死型Q波改变 Q波异常加深增宽(宽度≥0.04s,深度≥1/4R),R波振幅降低,甚至R波消失而呈QS型。
坏死性Q波 • 病理性Q波: • Q波时间≥0.04s • 大小≥ ¼同导联R波 • 出现部位:面向坏死区的部位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出现在面对梗死区的导联上。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出现在面对梗死区的导联上。
坏死性Q波原理 除极波背向坏死区进行。 梗死的心肌在心外膜下心肌层失活以后,失去其除极向量,而心脏的其他部分心肌仍然照常发生除极向量。
坏死性Q波特点 1.不仅影响复极,也影响除极。 2.心肌受损达极度,不能恢复。 3.病理切片,心肌组织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ECG的形成 位于坏死区周围的体表电极记录到缺血和损伤图形 位于坏死区中心的体表电极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和坏死型特征的图形 为置于心外膜的电极
临床诊断注意 不能凭一次心电图下结论,必须进行反复复查(如2小时复查一次),观察动态变化。临床上不可能象实验那样明确分为三型,三种改变往往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期内都存在,梗死部位,区域大小及梗死时间各异。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超急性损伤期(超急期) • S-T段斜直形抬高 • T波增高 • 其他改变:如VAT延长,R波振幅增加。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急性充分演变期 • 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对应面导联ST段下移。 • 出现病理性Q波, R波增生不良现象,R波逐渐下降。 • T波逐渐下降,可由直立转为倒置。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恢复期 • S-T段由抬高逐渐恢复正常。 • T波演变:T波倒置逐渐加深,又逐渐恢复正常。 • R波振幅仍下降,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愈合期 • 主要是病理性Q波,一旦形成很少消失。 • R波降低,有时呈QS波。 • ST-T恢复正常,或者反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特点,如ST段压低,T波倒置。
(三)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和室壁 左前降支: 左室前壁 前室间隔 左回旋支: 左室侧壁 右冠状动脉: 右室壁 左室后壁(多数) 左室下壁(多数)
患者,男,75岁 2005.1.5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患者,男,75岁 2005.1.6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患者,男,75岁 2005.1.7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