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第十一章 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 與協同商務

第十一章 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 與協同商務. 本章大綱. 電子資料交換系統 供應鏈 供應鏈的基本概念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應鏈管理與資訊分享 供應鏈管理上的策略聯盟 供應鏈管理上的資訊系統 協同商務. EDI 的定義. 電子資料交換系統(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指的是「將企業與企業之間業務往來的商業文件(如訂單、發票與應收帳款等)以標準化的格式,無須人為的介入,直接以電子傳輸的方式,在雙方的電腦應用系統間互相傳送,以加速企業間資料的傳遞,減少錯誤的一種跨組織資訊系統。」. EDI 的定義(續).

dant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 與協同商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與協同商務

  2. 本章大綱 • 電子資料交換系統 • 供應鏈 • 供應鏈的基本概念 •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 •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 • 供應鏈管理與資訊分享 • 供應鏈管理上的策略聯盟 • 供應鏈管理上的資訊系統 • 協同商務

  3. EDI的定義 • 電子資料交換系統(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指的是「將企業與企業之間業務往來的商業文件(如訂單、發票與應收帳款等)以標準化的格式,無須人為的介入,直接以電子傳輸的方式,在雙方的電腦應用系統間互相傳送,以加速企業間資料的傳遞,減少錯誤的一種跨組織資訊系統。」

  4. EDI的定義(續) 圖11-1 傳統文件作業處理流程 買方電腦系統 賣方電腦系統 傳真 採購單 郵寄 訂單輸入 • 資料重複輸入 • 文件傳送費時 採購資料輸入 人員

  5. EDI的定義(續 1) 圖11-2 EDI的資料交換流程 EDI前端機 EDI前端機 買方電腦 賣方電腦 交易資料

  6. EDI文件作業處理流程

  7. EDI的特色 • 企業與企業間的跨組織系統。 • 須決定採用何種EDI標準 • 硬體須配合EDI • 電腦系統間直接傳輸。 • 資料傳輸可透過專線、VAN、Internet • 商業交易文件。 • 製造業EDI、通關EDI、金融EDI、與商業EDI • 標準化格式。 • 定義資訊內容、語法與格式

  8. 企業顧客 往來銀行 報關行 圖11-3 製造業EDI訊息流程 中心廠 協力廠 生產排程 收料 驗收 退貨 對帳 應 付 帳 款 訂單系統 出貨系統 應 收 帳 款 報價單 訂貨單 訂貨單確認 訂貨單修改 訂貨單修改確認 交貨指示單 及時交貨通知單 送貨延遲∕更改指示單 送貨通知單 收料∕驗收單 退貨通知單 退貨指示單 請款對帳單 發票 付款通知 通關 EDI 報關行 往來銀行 企業顧客 金融 EDI 商業 EDI

  9. 圖11-4 EDI標準的演進

  10. EDI標準化之背景

  11. EDI的優點 • 加速企業間交易資訊的傳輸。 • 縮短交易週期。 • 降低庫存及採購成本。 • 減少資料重複鍵入。 • 改善資訊的正確性及減少錯誤。 • 減少紙張的耗用與郵電成本。 • 運作程序的效率化、合理化。 • 強化與上、下游廠商的合作關係。 • 有回報、保密與確認等功能,可降低商業風險。

  12. EDI作業硬體網路配置架構圖

  13. EDI軟體系統架構

  14. 加值網路在EDI應用中的角色

  15. 加值網路在EDI應用中的角色 • 格式轉換﹝不同標準、版本﹞ • 文法檢核﹝Interchange,Transmission,Document﹞ • 電子郵箱﹝MailBox﹞管理 • 稽核與存証 • 多樣化通訊規約﹝Protocol﹞ • 管理功能﹝系統管理、網路安全等﹞ • 統計報表 • 狀況查詢 • 其他服務

  16. EDI加值網路的效益 • 節省個別用戶傳輸硬體設備重覆投資 • 免除不相容電腦設備或作業系統連線困難 • 提供不同訊息格式的轉換 • 解決收送雙方作業時間不同的困擾 • 提供收送雙方交易的稽核服務 • 提供眾多交易夥伴的教育訓練服務 • 防止電腦系統被對方直接侵入 • 解決同時多方收送的困擾

  17. EDI應用的障礙 • 中小企業多存觀望主因是系統整合之費用較高 • 對EDI瞭解不足 • 電腦化程度較低 • 無法放棄對於紙張的迷戀

  18. 供應鏈的基本概念 • 何謂供應鏈 • 供應鏈(Supply Chain, SC)可以說是「一個由多個 上、中、下游廠商所連結形成的一個網路,彼此透過一系列的活動與程序來提供產品或服務給顧客」。 • 依據美國資源管理協會於其2002年第10版的辭典對供應鏈(Supply Chain)所下的定義如下:「一個整體的網路用來傳送產品和服務,從原始開始一直到最終客戶(消費者),它是藉由一個設計好的資訊流,物流和現金流來完成。」

  19. 圖11-5 供應鏈的架構 供應商 供應商 零售商 配銷商 供應商 製造商 製造商 零售商 配銷商 供應商 供應商 零售商 企業實體 庫存 實體流

  20. SC的主要背景環境 • 全球市場的形成與動態激烈的競爭。 • 企業快速滿足顧客的需求。 • 分眾的消費群族,少量多樣及客製化的消費習慣逐漸地普遍。 •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市場需求多變,必須彈性快速應變。

  21. SC的主要背景環境 • 傳統大量製造的型態、對長期需求之預期、對於許多不確定性高的產品定期大量運補,常造成存貨積壓或停工待料的問題。 • 企業分工、策略聯盟的趨勢,造成企業必須有效地與上、下游廠商快速協調合作。 • 網際網路的科技興起、交易成本降低,因此企業可有效地利用IT來提升企業間的溝通分享。

  22. SC的主要問題-訂單履行流程與漣波效果 • 訂單履行流程 • 訂單履行流程(Order Fulfillment Process, OFP)指的是「自最下游收到顧客訂單開始,一直至將顧客所訂之產品交到顧客手上為止的這個流程」。 • OFP的週期 • 訂單處理時間 • 材料取得的前置時間 • 生產與組裝時間 • 配銷與運送時間

  23. 圖11-6 OFP上各作業流程及所發生的時間成本 訂單處理時間 材料取得的前置時間 生產與組裝時間 配銷與運送時間 • 訂單傳送 • 訂單審核 • 承諾交貨時 • 間 • 材料規劃 • 採購前置期 • 供應商材料準備時 • 間 • 運送時間 • 材料驗收時間  • 生產等待期間 • 原料與產能的 • 配合時間 • 原料與產能的 • 處理時間  • 文件處理時間 • 產品包裝時間 • 產品運送時間 • 產品安裝時間 

  24. SC的主要問題-訂單履行流程與漣波效果 • OFP上的漣波效果 • 漣波效果的定義(Lin & Shaw, 1998) 漣波效果(Ripple Effect)指的是供應鏈上某一活動的延誤將造成整個供應鏈 OFP Cycle Time與效率的延誤(例如︰30個零件中某一零件延誤),如同湖面上丟入一顆小石頭泛起一圈圈的漣漪,擴散到整個湖面。 • 漣波效果產生的問題 漣波效果會使得整個供應鏈的成員發生停工待料、存貨積壓、OFP Cycle Time較長、無法準時送達、缺貨、顧客滿意度低等問題。

  25. SC的主要問題-長鞭效應 • 所謂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就是指「在供應鏈中,下游的訂單產生變異時,愈往中、上游走,其訂單數量的變異性愈大,此現象謂之長鞭效應。」

  26. 利用下圖來顯示供應鏈體系的關係,圖中所顯示的供應鏈共有四個層級,工廠Factory(F1,F2)、配銷商Distributor(D1,D2,D3)、批發商Wholesaler(W1,W2)、以及零售商Retailer(R1,R2,R3,R4)。利用下圖來顯示供應鏈體系的關係,圖中所顯示的供應鏈共有四個層級,工廠Factory(F1,F2)、配銷商Distributor(D1,D2,D3)、批發商Wholesaler(W1,W2)、以及零售商Retailer(R1,R2,R3,R4)。

  27. 整個流程為零售商接到顧客訂單,及預測未來需求狀況,下訂單給批發商;批發商再根據所接到訂單與需求預測下訂單給配銷商;配銷商再根據所接到訂單與需求預測下訂單給工廠;工廠再根據所接到訂單與需求預測安排生產計畫,待工廠製造產品後,依據訂單需求將產品分配給配銷商,配銷商再分配給批發商,批發商再分配給零售商,最後零售商將產品賣到客戶的手中。整個流程為零售商接到顧客訂單,及預測未來需求狀況,下訂單給批發商;批發商再根據所接到訂單與需求預測下訂單給配銷商;配銷商再根據所接到訂單與需求預測下訂單給工廠;工廠再根據所接到訂單與需求預測安排生產計畫,待工廠製造產品後,依據訂單需求將產品分配給配銷商,配銷商再分配給批發商,批發商再分配給零售商,最後零售商將產品賣到客戶的手中。

  28. 個供應鏈體系由客戶端一直到工廠端各階層間,因為各自獨立決策,相互資訊回饋複雜困難,加上需求不確定性的因素、價格變動的預期心理影響,以及前置時間的延遲,使各階層為了保持不會缺貨的狀況,會有預先購買儲存或緩慢購買的行為,如此造成訂單需求從客戶端到工廠端的放大現象,此現象稱為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 此現象將會造成供應鏈上的各階層在從事訂單決策時,愈接近需求的前端(客戶端),需求預測的準確度就愈高,反之,愈到後端(工廠端),反應需求的速度就愈慢,需求的預測就愈不準確,因為愈後端的階層受到的制約因素及累積的統計波動就愈大。

  29. SC的主要問題-長鞭效應 • 要消弭或減少整體供應鏈上的統計波動,讓整體供應鏈就如同自家工廠般的運作,需使整體供應鏈透明化,透過供應鏈協同作業使其能見度達到最高,才能在需求發生時,快速掌握整條供應鏈上的所有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需求。

  30. SC的主要問題-長鞭效應 • 影響長鞭效應發生的原因很多(Simchi-Levi etal., 2001),例如: • 被誇大的訂單。 • 價格變動。 • 前置時間。 • 需求預測、批次訂購。 這些因素造成的結果都反映在供應鏈各階層的庫存量的變動上。

  31. 圖11-7 長鞭效應

  32. 供應鏈問題的主要形成原因 • 全球的競爭背景。 • 供應鏈不確定性因素。 • 供應鏈目標衝突。 • 動態變化。 •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33. 圖11-8 供應鏈問題的原因效應與後果 原因 全球的競爭背景 後果 主要問題 SC不確定性因素 • 長鞭效應 • 漣波效果 • OFP週期時間太長 • 存貨堆積 • 停工待料 • 缺貨損失 • 反應太慢 SC目標衝突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動態變化

  34.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 • 根據不同的系統層次觀點來分類 • 內部供應鏈(Internal Chain):製造商內部從購買、接收原物料、生產到最後配送產品的所有過程。這是最單純,層次最少(只有一家企業,不用跨組織合作)的一種SC。 • 成對關係(Dyadic Relationship):由兩個上、下游廠商構成,其只有兩層,重點在強調買賣雙方密切的協同合作關係。

  35.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續) • 外部供應鏈(External Chain):從原物料來源到最終消費者的過程中,包含三層以上的全部廠商,即採購、製造、組合、配送與零售等階段。 • 網路供應鏈(Network):強調以焦點廠商為主的網路關係,包含一階、二階等上游供應商,以及下游通路商到最終消費者。這是SC中層次最廣、最複雜及最難管理的架構。

  36.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 依產品需求型態區分的供應鏈策略

  37.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 • 根據製造程序等屬性的不同來分類

  38. 供應鏈的主要架構類型

  39. SCM的定義 • 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對其定義如下:「供應鏈管理包含管理供給與需求、取得原物料或零組件、製造和組裝、倉儲和存貨追蹤、訂單輸入與訂單管理,透過所有通道來配送產品到顧客手中。」 • Lambert、Cooper & Pagh(1998)定義供應鏈管理為:「透過整合供應商與顧客間的關鍵企業流程,提供產品、服務和資訊,為顧客和其他供應鏈成員創造更多的加值。」

  40. SCM的定義(續) • 根據Simchi-Levi(2001)對供應鏈管理所下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是利用一連串有效率的方法,來整合供應商、製造商、倉庫和商店,使得商品能以正確的數量生產,並在正確的時間配送到正確的地點,主要目的是要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服務水準,並使得整體系統成本最小化。」

  41. SCM的定義(續 1) • Kalakota & Robinson(2000)認為供應鏈管理是:「所有參與的企業之間,在物流、資訊流與金流的協調」。 • Chopra & Meindl(2000)亦認為供應鏈管理為:「透過適當的管理方式來管理資訊流、產品流和金流,以使供應鏈的總效益最大化」。

  42. 由上可知,一毎完整的供應鏈中包含商流、物流、金流程資訊流,而供應鏈管理的方式之一就是希望利用資訊減少存貨,因此資訊的即時性和分享性就變得很重要。由上可知,一毎完整的供應鏈中包含商流、物流、金流程資訊流,而供應鏈管理的方式之一就是希望利用資訊減少存貨,因此資訊的即時性和分享性就變得很重要。

  43. SCM的定義(續 2) • 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目標包含有: • 蒐集每個產品從製造、運送到販售過程中的資訊,並且提供供應鏈所有成員完全的資訊能見度。 • 從整合系統的單一接觸點(Single-Point-of-Contact)中,存取系統裡的任何資訊,不需透過許多不同介面的孤島式系統。 • 分析、規劃供應鏈活動,並根據整個供應鏈中的資訊作整體最佳化的決定。

  44. SCM的關鍵議題 • 策略層級的決策:SCM策略決策包括在企業所面對的需求型態下,如何規劃與設計企業分布各地的生產工廠、倉庫的數量、地點、容量或產能以及在SC物流網路中原料的流動。 • 使得企業總生產成本、存貨成本、運輸成本最小化。

  45. SCM的關鍵議題 • 戰術層級的決策:是指在每1季或每1年之間依據當時的情況與資訊所需作的決策,包括每期採購與生產決策、存貨決策、運輸決策以及顧客關係管理決策等。

  46. SCM的關鍵議題(續) • 作業層級的決策:是指關係到一般日常的決策,包括生產排程規劃、運輸路程與卡車載量的規劃等。 • 交易處理作業:指的是企業如何將日常交易流程,例如訂單的履行流程能快速、有效、正確地完成,以降低處理週期、成本及提升對顧客的服務水準。

  47. SCM的管理架構與元件 • 實體與科技管理 • 企業應該要重新檢視企業的組織設備、工作流程、產品流程、協調溝通的資訊架構及相關的規劃與控制方法等,能否有效地支援SCM。

  48. SCM的管理架構與元件 • 成員間的合作行為管理 • 需考量企業間彼此在經營上的文化與態度相不相 容?支不支持SCM?雙方甚至多方企業間在獲利與風險的分享與分配方面是否公平? • 企業間彼此的權利義務、互信、承諾、依賴要如何提升?整個SCM團隊要如何來管理?

  49. SCM的管理架構與元件(續) • 跨企業流程的管理 • Cooper、Lambert & Pagh(1998)認為SCM上主要的流程有:物料採購、生產流程、訂單履行、需求管理、顧客服務管理、顧客關係管理、產品回收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