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88 Views
医疗服务质量 Quality of Health Care. 刘晓云 2012 年 12 月 11 日. 内容. 一、医疗 服务质量 :介绍 二、医疗 服务质量 :如何测量? 三、医疗 服务质量 :如何提高?. 一、医疗服务质量:介绍. 医疗 服务质量是 “ 在 目前的专业技术水平 下,对个人和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时,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理想的 健康产出的程度 。 ” ( 美国国家医学会 ) 医疗质量,简单地讲就是医疗规则,在医疗实践中 遵循医疗规则的过程 就是提高医疗质量的过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
E N D
医疗服务质量Quality of Health Care 刘晓云 2012年12月11日
内容 一、医疗服务质量:介绍 二、医疗服务质量:如何测量? 三、医疗服务质量:如何提高?
一、医疗服务质量:介绍 医疗服务质量是“在目前的专业技术水平下,对个人和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时,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理想的健康产出的程度。”(美国国家医学会) 医疗质量,简单地讲就是医疗规则,在医疗实践中遵循医疗规则的过程就是提高医疗质量的过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与医疗绩效的关系:绩效包括可及性、公平、效率、成本费用、质量等多个方面。与医疗绩效的关系:绩效包括可及性、公平、效率、成本费用、质量等多个方面。 与医疗安全/医疗事故的关系:医疗安全只是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谁在关注医疗服务质量? 1. 政府、医保——服务购买者: 购买的服务是否适宜? 同时,在费用控制的前提下,不降低服务质量。 关注与费用/成本相关的指标,比如平均住院日,等。
2.患者——服务利用者: 患者最 关心是否治好病——质量最本质的含义。 病人的期望往往过高;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他们认为医学能够解决他们一切的疾病。 其次,信息不对称使得病人对一些诊断治疗的质量无从判断。 患者对质量的要求和其它方面可能有冲突。比如:住院床日、基本药物。 关注:态度、交流、等候时间、治疗结果、费用等。
3.医疗机构——服务提供者: 夹在中间:控制成本的压力+病人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专业的判断。 这三者有时并不一致。 关注结果指标:血压、肺功能、感染、死亡等。
医院为什么要关注医疗质量? 上级要求? 病人选择、市场竞争:作为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中间目标? 质量本身是最终目标?
医疗服务质量的经典理论框架 结构/Structure 过程/Process 结果/Outcome Avedis Donabedian, Milbank Quarterly, 1966
结构: • 组织领导 • 机构文化 • 组织结构 • 信息系统 • 激励机制 • …… • 过程: • 诊断 • 治疗 • (多用、少用、误用服务) • 结果: • 死亡 • 重返 • 不良事件 ---测量质量的领域--- ---提高质量的措施---
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主要问题 抗生素滥用 静脉输液 剖宫产 其它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使用非常普遍,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30-40%)。 78.3%住院病人用抗生素; 200中疾病中183种疾病使用抗生素(91.5%)。 据统计,每年中国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 质量后果:多耐药。
静脉输液 中国是静脉输液大国,占31%。人均8瓶/年,国际平均2.5-3.3瓶。 农村尤其严重。 “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葡萄糖。 病人的误解和医生的激励是主要原因。 质量后果:药品不良反应,其它。
剖宫产 1980-70年:5%; 2007-2008:46%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 一些大城市:60-80%。 原因复杂:孕妇本身、医院激励、国家政策等。 质量后果:不明。
中国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判断一个国家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标准: 是否设立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的专门机构? 是否有标准化的医疗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是否有医疗质量立法? 患者和居民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程度?
其它国家: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1951)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2000) 加拿大:国家病人安全指导委员会(2001) 日本:医疗保健质量委员会(1995) 1. 是否设立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的专门机构? 多部门管理,没有专门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的机构:卫生部、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商局,等。
2. 是否有标准化的医疗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90年代《综合医院分级管理办法》;2011版。 ISO9000在部分医疗机构实施; 医保等部门有专门的质量评价指标; 病案首页(2001版、2011版) 国际体系: 国际医疗质量体系(IQIP)
3. 是否有医疗质量立法? 没有专门立法,虽然多部法律与医疗质量有关。 其它国家: 丹麦:病人安全法案(2003); 奥地利:质量法案(2005);
4. 患者和居民参与的程度 要求医院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 但没有专门的机构处理患者对医院质量的投诉。患者通常选择:医院、卫生局、法院、甚至消费者投诉中心。
二、医疗服务质量:测量 选择医疗服务质量指标的标准: 相关性(重要性) 科学性 可行性
1 相关性(重要性): 临床意义 政策意义 干预的敏感性,等。 举例: 手术部位感染率; 入院出院诊断符合率;
2. 科学性: • 效度(Validity):这些指标能真实测量我所提供的服务吗?举例: • 中风患者病死率? • 用平均住院床日、压疮发生率测量护理质量? • 信度(reliability) :这些测量结果稳定吗?是不是碰巧发生的?下次测量还会是这个结果吗?举例: • 患者满意度
3. 可行性: 指标的综合性、可获得性以及时间和经济成本。
过程指标 使用过程指标有两大优点: • 更灵敏(敏感):需要的样本量少 • 意义直接,更容易解释 举例: • 心肌梗死病人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过程指标 • 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结果指标
结果指标 各方直接关心的指标。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其实并不是我们最终关心的指标,只是认为它能够预防心肌梗死。 结果指标测量的是综合服务的结果,而不仅仅受我们能够测量的过程因素的影响。 结果指标的信息更加容易获得。
中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CHQIS(2009年) • 住院死亡率相关指标(20个二级指标) • 例:疾病诊断相关组(DRG)住院死亡率 • 重返相关指标(4个二级指标) • 例: 4小时、48小时、72小时重返手术室发生率 • 不良事件相关指标(11个二级指标) • 例:手术部位感染率 都是结果指标,没有过程指标
我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问题 部分指标与现代医疗质量管理概念和设计原则存在差距,缺乏科学依据。如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病案优良率,等;而国际上已经证明有效的一些指标却没有纳入:外科手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剖宫产率、DRG死亡率、31天非计划再入院率等。 有些指标定义不明确,需要主观判断: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等。 常用间接指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病床周转率等。
三、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 结构: • 组织领导 • 机构文化 • 组织结构 • 激励机制 • 信息系统 • 过程: • 诊断 • 治疗 • (多用、少用、误用) • 结果: • 死亡 • 重返 • 不良事件 ---测量质量的领域--- ---提高质量的措施---
1. 按项目付费(Fee for Service):目前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医院和医生按照提供服务项目的数量获得报酬。 医生有激励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大检查、大处方。 对质量的影响:不明显,多用卫生服务。 饱受批评:费用增长。
2. 单病种付费(case based payment):对特定病种实行同一固定的付费水平。 对质量的可能影响:少用卫生服务。 常与临床路径结合。
3. 总额预付(Global budget):按照一定方式计算预算总额,节余留用,超支不补。 对质量的可能影响:少用卫生服务,推诿、转诊病人。 4. 按人头支付(Capitation):按照参保人群的数量计算支付额度。 对质量的可能影响:少用卫生服务,推诿、转诊病人。
5. 按绩效支付(Pay for Performance, P4P):按照绩效表现支付,通常和其它支付方式结合。 美国最先发起:2003美国成立了最大的按绩效支付的示范项目:医院质量激励项目。根据医院质量排名,决定支付水平。(给医院,而不是给个人)。 早期的试点效果很显著,但2006年推广后,早期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但“无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
山东P4P项目介绍: 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 季度初按人头支付80%。 季度末考核质量后拨付剩余20%:根据处方、医生知识技能和病人满意度,决定扣除金额。
支付制度需要名副其实。目前大多数支付制度改革还名不副实。最大的风险是按项目付费的缺陷仍然无法避免,预期目标也难以实现。支付制度需要名副其实。目前大多数支付制度改革还名不副实。最大的风险是按项目付费的缺陷仍然无法避免,预期目标也难以实现。 单病种限价付费,实质上是单病种费用收费封顶下的按项目付费; 按总额预付, 实质上是医院总额资金分配基础上的按项目收费; 门诊按人头付费,实际上是按照人头分配新农合门诊资金,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还是按照项目付费。
信息系统与医疗服务质量 卫生信息系统(HIS)近几年大大发展。 信息系统能够促进质量改进,减少医疗差错。 信息系统为医疗质量监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由于大多数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质量监测,有些重要的质量信息还不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