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第二讲 第四篇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讲 第四篇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令后人惊叹。图为世界各国发行的亚里士多德纪念邮票. 各种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著作.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译本.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 素:第一个像教授一地著书立说的人.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 亚里士多德. 德国著名学者海德格尔用了三句话评述亚里士多德

dar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讲 第四篇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讲 第四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2.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3. 亚里士多德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令后人惊叹。图为世界各国发行的亚里士多德纪念邮票亚里士多德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令后人惊叹。图为世界各国发行的亚里士多德纪念邮票

  4. 各种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著作

  5.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译本

  6.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 素:第一个像教授一地著书立说的人

  7.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亚里士多德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亚里士多德 德国著名学者海德格尔用了三句话评述亚里士多德 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集古代知识于一身,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他的一生。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8. 一、北方小驹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 1、家庭出身 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小城斯塔吉拉的马其顿御医家庭。 2、生活经历 前367年求学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被称“学园的灵魂”(17岁) 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41岁)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整个希腊。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48岁)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雅典再掀反马其顿热潮。亚里士多德成为雅典人控告、仇视的对象。不得不挥泪离开吕克昂学园,并从此陷入孤寂落寞之中,精神受到严重打击。(61岁) 前322年,在卡尔基斯抑郁而终。(62岁)

  9. 亚历山大大帝 • 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青年军事奇才,从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叙利亚、腓尼基、埃及,直到印度 • 传播希腊文化,缔造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 • 重视学术事业,地理学家绘图,博物学家收集标本,工程师帮助攻城 • 有意识的搞欧亚文化融合,建都巴比伦,与波斯人通婚 •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一分为三 Alexander the Great

  10. 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11. 二、探索真知的精神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柏拉图

  12. 三、博学家—主要思想 1、哲学: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2、生物学领域: 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3、物理学领域: 至今学术界的权威——三段论 4、逻辑学领域: 中庸之道 5、伦理学领域:

  13. 四,从教生涯 • 42岁当上了亚历山大的私人老师 • 亚里士多德建立起自己的图书馆, • “吕克昂”学园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建立自己派,叫做逍遥学派。

  14. 五、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中庸之道”成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

  15. 出生马其顿、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 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 生平 对真理追求 尊师而不盲从;为真理而勇于争辩 亚里士多德 哲学思想: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 世界不可分割;物质受形式支配 思想科技成就 • 创立逻辑学:三段论 物理学: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伦理学:中庸之道 后世影响(略)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

  16. 亚里士多德主要作品 《工具论》 《物理学》 《论灵魂》 《形而上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论诗》

  17. “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黑格尔

  18. 本篇大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科学分类 二、原因论 三、形而上学 四、伦理学

  19. 一、科学分类 • “理论知识”(theoretike)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 • “实践知识”(praktike)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 • “创制知识”(poietike)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

  20. 在“理论知识”中,所谓“物理学”(phusike)应该称之为“自然学”或“自然哲学”,它源自“自然”(phusis)。“第一哲学”有时也被称为“神学”,相当于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就“实践知识”而论,按照行为范围的大小不同,“伦理学”与个人的行为有关,“家政学”与家庭的行为有关,“政治学”则与国家(城邦)的行为有关。“家政学”(oikonomia)旧译“经济学”(economics),不过在这里译作“家政学”更合适。因为在古希腊,经济活动以家庭(oikia)为基本单位。所谓“创制知识”(poietike)旧译“诗学”,其实这一类知识不仅包括“诗学”,凡是与创造制作有关的知识都在此范围之内。在“理论知识”中,所谓“物理学”(phusike)应该称之为“自然学”或“自然哲学”,它源自“自然”(phusis)。“第一哲学”有时也被称为“神学”,相当于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就“实践知识”而论,按照行为范围的大小不同,“伦理学”与个人的行为有关,“家政学”与家庭的行为有关,“政治学”则与国家(城邦)的行为有关。“家政学”(oikonomia)旧译“经济学”(economics),不过在这里译作“家政学”更合适。因为在古希腊,经济活动以家庭(oikia)为基本单位。所谓“创制知识”(poietike)旧译“诗学”,其实这一类知识不仅包括“诗学”,凡是与创造制作有关的知识都在此范围之内。

  21. 数学与哲学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欧几里得几何学 毕达戈拉斯、柏拉图、巴斯卡尔、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

  22. 二、原因论

  23.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aitia)不是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亚里士多德先是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即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然后将这四种原因又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这两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24. 质 料 所谓“质料”(hule),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25. 形 式 所谓“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

  26. 动力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区分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27. 目的因 所谓“目的因”,原文的规范表述是to hou heneka einai,直译为“所为了的那东西”,中文常从英译而意译为“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即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要追求“好”(agathos,它的中性名词to agathon即是“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技术物的所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支配、理性选择并借助于物的中介来实现人自身的目的;自然物的所为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谋划、不加思虑地进行,表现为自然整体各部分的自发和谐运动,从而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

  28. 形式与质料 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 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 形式因 四因到二因 质料因

  29. 质料和形式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质料就是质料,形式就是形式。但是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这个系列,也是潜能向实现转化的过程。质料和形式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质料就是质料,形式就是形式。但是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这个系列,也是潜能向实现转化的过程。

  30. 潜能与实现 “潜能”(dunamis)也可译为“潜在”,它的词源含义是“能”,即能力、力量。用于哲学中,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 “实现”(energeia,通常译为“现实”,它是个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现实”(entelekheia,亦是合成词,直译为“在目的中”,通常意译为“完全现实性”,或音译为“隐德莱希”)。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实现(现实)。

  31. 三、形而上学

  32. metaphysics的来源 公元前一世纪时,安德罗尼柯着手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时,在整理完了关于自然哲学的手稿即《物理学》(Phusike)之后,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当时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名字,于是只好称之为“ta mata ta 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诸卷”,后人为了简便,去掉了冠词,就成了“Metaphusika”了。汉语据《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作“形而上学”。

  33. 汉语“形而上学”概念的演变 汉语中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源于日语。以“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第一次出现在1884年的日文《哲学词典》,日本学者借用了理学的概念。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可以追溯到《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911年出版的汉语《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形而上学是就考究形而上之对象(即实在)对于考究形而下之对象(即现象)言”。

  34. 1906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翻译成日语时,形而上学有了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反对的含义。1912年恩格斯的文章翻译成汉语,在1933年沈志远的《新哲学词典》和艾思奇1939年的《研究提纲》中,形而上学基本上是这样使用的。

  35.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存在论 2、实体论 3、神 学

  36. 1、存在论 “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各部类的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数学科学。既然我们寻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因,很明显它们必然就自身而言地为某种本性所有。故假若寻求存在物之元素的人寻求的就是这些本原,那么这些元素必然并不为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所有,而是为作为存在的存在所有。所以应当把握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

  37. “存在”不可定义。 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本然的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 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式上,他也称之为“范畴”。

  38. 范 畴( kategoria) “范畴”亦即“关于(kata)……的述说(agorein)”,亚里士多德用它来表示在判断中论述主词的谓词,不过不是所有的谓词都可以叫做范畴的,范畴是最一般最基本的类概念。因此,所谓“范畴”也就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在希腊人那里,还没有像后来近代哲学那样,把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与事物本身区别开。按照他们的看法,由判断组成的知识是关于事物的述说,如果知识是对事物的真实可靠的述说,那么知识与事物就是一回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对应的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

  39. 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 • 1、“实体”:他是一个人,这描述的是他“是什么”。 • 2、“数量”:他有2米高,100公斤重。 • 3、“性质”: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 4、“关系”:他比一般人都要高。 • 5、“地点”:他生活在北京。 • 6、“时间”:他昨天出国了。 • 7、“状态”:他住在旅馆里。 • 8、“动作”:他买了一本书。 • 9、“所有”:他拥有这本书。 • 10、“承受”:他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40. 回答“存在是什么”的问题的关键是回答“ousia(实体)是什么”。回答“存在是什么”的问题的关键是回答“ousia(实体)是什么”。 ousia einai-- to on--ousia to be--Being--substance esse--essentia--essence

  41. 实体(ousia) 所谓“实体”指的是事物的“是什么”(ti esti,what is),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to be what was),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然而,当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被译作拉丁语时,这些概念的词义发生了某种演变,例如拉丁语substantia,后来欧洲现代语言中的“实体”概念都来源于此(如英语之substance,德语之Substanz)。substantia的字面含义是“站在下面的东西或支撑者”。

  42.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判断中的“主词”或者“主语”。我们用以描述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是命题,在命题中所有的宾词都是对于一个主词的描述和说明,这些描述和说明就是“范畴”,而我们用来描述这个主词的范畴就是“实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规定,所谓“实体”就是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绝对主词。“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判断中的“主词”或者“主语”。我们用以描述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是命题,在命题中所有的宾词都是对于一个主词的描述和说明,这些描述和说明就是“范畴”,而我们用来描述这个主词的范畴就是“实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规定,所谓“实体”就是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绝对主词。 即: 某某 是 什么 (描述“某某”的范畴既是实体)

  43. 亚里士多德:“实体”概念的模糊性: 什么是实体? • 《范畴篇》中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 • 《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主张“是其所是”即“形式”是第一实体。 •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认为理性-神是最高实体。

  44. 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神”(theos)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不过不是基督教式的人格神,而是哲学家所理解的终极实在。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后五章通常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神学”,这部分内容与《形而上学》中的实体学说不是很协调,人们一般认为它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早期思想。由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时间顺序难以确定,究竟“神学”属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早期思想,还是最高的阶段,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当我们把“神”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的时候,这里所说的“最高”主要是就其含义说的。

  45. “就其自身的思想,是关于就其自身为最善的东西而思想,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想。理智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思想的对象,所以思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思想就是对被思想者的接受,对实体的接受。在具有对象时思想就在实现着。这样看来,在理智所具有的东西中,思想的现实活动比对象更为神圣,思辨是最大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如若我们能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到的至福,那就令人受宠若惊了。如若享得多些,那就是更大的惊奇。事情就是如此。神是赋有生命的,生命就是思想的现实活动,神是现实性,是就其自身的现实性,他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我们说,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远不断地生活着,永恒归于神,这就是神。”“就其自身的思想,是关于就其自身为最善的东西而思想,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想。理智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思想的对象,所以思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思想就是对被思想者的接受,对实体的接受。在具有对象时思想就在实现着。这样看来,在理智所具有的东西中,思想的现实活动比对象更为神圣,思辨是最大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如若我们能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到的至福,那就令人受宠若惊了。如若享得多些,那就是更大的惊奇。事情就是如此。神是赋有生命的,生命就是思想的现实活动,神是现实性,是就其自身的现实性,他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我们说,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远不断地生活着,永恒归于神,这就是神。”

  46. 永恒的实体不可能是质料性的(物质性)的东西,因为任何物理运动既推动他物也被他物所推动,所以是生灭的。永恒的实体作为第一动者只能是不动的动者,它通过成为欲望和爱的对象而引起万物的运动,这就决定了永恒的实体的本性,它是至善。永恒的实体不可能是质料性的(物质性)的东西,因为任何物理运动既推动他物也被他物所推动,所以是生灭的。永恒的实体作为第一动者只能是不动的动者,它通过成为欲望和爱的对象而引起万物的运动,这就决定了永恒的实体的本性,它是至善。

  47. 补充,亚里士多德名言: 思辨(theoretikos)是最高的幸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