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17 Views
國富民強的奧義. James Hou 2007. 可連結至下列網址參閱: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5096055.html. 大國崛起!?. 葡萄牙人為了打破被阿拉伯商人壟斷香料貿易,在恩里克王子 (Prince Henry) 的主持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系統研究航海科學和技術 他們還不斷派出船隊,從羅卡角出發,沿著非洲西岸向南探索,把當地的黃金、象牙、非洲胡椒運回里斯本
E N D
國富民強的奧義 James Hou 2007
可連結至下列網址參閱: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5096055.html可連結至下列網址參閱: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5096055.html 大國崛起!?
葡萄牙人為了打破被阿拉伯商人壟斷香料貿易,在恩里克王子(Prince Henry)的主持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系統研究航海科學和技術 他們還不斷派出船隊,從羅卡角出發,沿著非洲西岸向南探索,把當地的黃金、象牙、非洲胡椒運回里斯本 公元1487年7月,迪亞士率領三艘帆船沿大西洋南下,經過半年的航行,他們繞過非洲的最南端 - 好望角。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抵達印度,最終打通了與東方的貿易通道 葡、西的崛起
國家發展戰略 • 陸地在這裏結束,海洋從這裏開始 • 追求黃金與靈魂的救贖是主要驅動力 • 航海發現首先在葡萄牙作為國家計畫的,是一個全國計畫由王子主持的計畫。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像那些商人為貿易所進行的孤立探險,而是一個兩百年來有規劃、有系統組織的任務和策略 • 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嫉妒得紅了眼,但財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國王、貴族、商人們望而卻步 • 大海屬於它的發現者,毫無疑問,是葡萄牙人首先發現了它
教皇子午線:開始瓜分殖民地 • 由於葡萄牙人壟斷了向東的航線,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女王決定贊助哥倫布向西航行,希望開闢到印度的新航線。雖然哥倫布沒有最終到達印度,他卻意外的發現了美洲大陸(1492年10月12日),並由此給西班牙帶回了數量可觀的白銀和黃金 • 1519年9月20日-1521年9月5日,西班牙贊助的航海家麥哲倫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他帶領了5艘船和265名船員出發,僅剩18人返回。麥哲倫本人在航程中死於與菲律賓人的戰鬥 • 隨著航線的開闢,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別壟斷了東、西方的海上貿易,並通過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 • 但是,大部分的國家財富被用於支持宗教和殖民戰爭。兩國的王公貴族都不支持本國的工商業,國內工業萎縮,最終導致國力的逐漸衰落
荷蘭人通過捕撈和加工鯡魚和海上貿易開始自己的致富之路。在與英格蘭的貿易競爭中,荷蘭人通過建造造價低、速度快的船隻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而逐漸佔據有利地位荷蘭人通過捕撈和加工鯡魚和海上貿易開始自己的致富之路。在與英格蘭的貿易競爭中,荷蘭人通過建造造價低、速度快的船隻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而逐漸佔據有利地位 為了解決開闢新航線的資金問題,荷蘭人進行一系列金融和商業上的創新。 1602年,第一間股份公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1609年,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成立,同年,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並第一次引入銀行信用 這些新的金融和商業體系,使荷蘭的財富快速增長。到了到17世紀中葉,荷蘭的貿易額佔據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荷蘭的崛起
海上馬車夫 • 一旦以貨物的流通和交換作為謀生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開始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 • 作為中間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銷商,荷蘭人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那裏裝載香料、絲綢和黃金,然後把它們運銷到歐洲各地 • 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 • 商業和城市的興起使人們產生了對經濟自由的渴望,他們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的自治權
荷蘭人的重大利益就是通商和賺錢 • 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荷蘭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 • 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 • 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像中的貨幣」 • 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繼承英國王位。她通過鼓勵雷利、弗蘭西斯·德雷克等海盜來發展國家的海上力量。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一方面帶回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卻加劇了於西班牙的矛盾。1588年,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英國艦隊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由此迅速成為海上強國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繼承英國王位。她通過鼓勵雷利、弗蘭西斯·德雷克等海盜來發展國家的海上力量。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一方面帶回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卻加劇了於西班牙的矛盾。1588年,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英國艦隊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由此迅速成為海上強國 1625年,查理一世繼位後,開始繞開議會直接向社會徵收新稅,完全破壞大憲章的規則,不斷激發與議會的矛盾。1629年,查理一世強行解散議會。1642年,英國革命爆發。議會軍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帶領下,擊敗國王軍。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在此後幾十年裡,英國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並在王權和民權的鬥爭中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英國的崛起
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己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牛頓的理論,使人們不但能預測行星的運動軌道、潮汐的漲退,而且可以更有規律性地設計和製造改良客觀世界的工具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己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牛頓的理論,使人們不但能預測行星的運動軌道、潮汐的漲退,而且可以更有規律性地設計和製造改良客觀世界的工具 • 藉助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1765年,瓦特和博爾頓發明了實用的蒸汽機,解決了工業化的核心問題-動力問題,從此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指出經濟活動里的個體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會最終促進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為自由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 • 在海外擴張、自由主義經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由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制是關鍵的一環。強大的君主對這些國家是有益的,因為他們是愛國主義的核心,能給予國家明確的領導由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制是關鍵的一環。強大的君主對這些國家是有益的,因為他們是愛國主義的核心,能給予國家明確的領導 • 大憲章裏有兩條最著名的條款,第一條就是國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剝奪他人的權利」;另一條是,如果法庭沒有判決,國王也不能逮捕和剝奪他人的財產。這兩個條款表明,臣民的權利是獨立的,不是國王恩賜的,所以國王也不能剝奪它 • 英國的歷史上,形成了兩大原則,一是王在議會,也就是說國王必須通過議會來進行統治。第二呢,是王在法下,也就是說法律高於國王,國王必須服從法律
1688光榮革命使英國擺脫了專制的統治,這個在世界上,它是第一個國家。它在這樣做的時候,它採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從此以後呢,英國就是在議會制度的框架之內,進行和平和漸進的制度的改革,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出現了一個相對寬鬆、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1688光榮革命使英國擺脫了專制的統治,這個在世界上,它是第一個國家。它在這樣做的時候,它採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從此以後呢,英國就是在議會制度的框架之內,進行和平和漸進的制度的改革,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出現了一個相對寬鬆、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 • 在新教思想影響下,英國人開始努力創造財富,追求利潤,以現實的成就與上帝溝通,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錢是人生的主要之事」 • 申請專利的目的很簡單,即保護一項發明,使它保持新穎。專利給予發明者約15年左右的保護期,在此期間他的發明受到保護,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工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展,而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中世紀規章條例工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展,而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中世紀規章條例 • 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率先採用取消貿易限制的辦法來擴大國外市場,也就是用取消別國產品輸入英國的限制,來換取別國取消對英國產品的限制 • 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新增的殖民屬地對帝國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他們只是增加了帝國需要管理和保護的資源數量而已。因此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就指出了不列顛帝國的回報率或是利潤率實際上非常之小
激情歲月、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 →朕即國家的絕對王權宣告終結→各種社會理想的方案瘋狂開展 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終如此;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 →自由、平等、博愛傳遍歐洲 一些偶然的事件,一些預想不到的事情導致了極端化,法國發生了與歐洲的戰爭,戰爭使革命走向了極端,使當時的形勢發生了轉折,這是始料不及的→拿破崙時代,伴隨帝國擴張的,是法國大革命思想在全歐洲的傳播 法國的崛起
在反覆的革命和復辟過程中形成共和派與君主派,相持了半個多世紀後,終於不再選擇激烈的對抗。在雙方的相互妥協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誕生了。此時的法國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 •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戴高樂執政下)向世界發出了不可忽視的聲音。國家發展的獨立自主,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和平共處,是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的實踐途徑 • 一個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誕生偉大的思想
德國是一個奇妙的國家,要麼考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考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是一個奇妙的國家,要麼考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考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德國把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英國開創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德國19世紀歷史的主要題目就是統一和自由,那時,德國還不是像法國和英國那樣統一的民族國家。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運動始終在追求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和立憲國家 德國的崛起
建立關稅同盟是生產力發展要求,它使商品、資本、勞動力得以自由流通,從而有利於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建成。普魯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議,成了建立關稅同盟的主導者,實際上也就成了未來的德國統一的領導者建立關稅同盟是生產力發展要求,它使商品、資本、勞動力得以自由流通,從而有利於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建成。普魯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議,成了建立關稅同盟的主導者,實際上也就成了未來的德國統一的領導者 • 1862年9月30日,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通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 • 在俾斯麥看來,歷史從來沒有什麼不變的原則,沒有任何國家不可以結盟,也沒有任何國家不會成為本國的敵人。政治是種可操作的藝術
普魯士的勝利早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 • 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從未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 • 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 • 德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教育、科學、大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於美國、英國和法國的現代化進程
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獨創性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將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位置佔據一個多世紀 在美國早期歷史的前兩個世紀中,(殖民地)自治一直存在,並且形成了一種不會出現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 自治使個人參與管理社會,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享有獨立的權利 1776年7月4日,13個英屬殖民地聯合簽署了《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組成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的崛起
《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 在1787年憲法中,關於成立國家政府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如果我們不聯合起來,就會被歐洲列強所摧毀。我們需要一個中央政府 • 憲法對美國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它把美國從一個殖民地,從受制於英國商業限制的經濟體制,轉變成一個可以保持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
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 • (西進)鼓勵了冒險的精神,它為愛冒險的人提供了機會,為不愛冒險的人提供了創造新生活的可能,因為人們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地方安頓下來,西進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繁榮,提供了安全保障 • 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記的發明專利就達到了64萬多種。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美國很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獨佔鰲頭
美國在建國後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奉行由英國傳承而來的私有經濟和自由競爭,也就是由市場規 律這隻看不見的手左右經濟運行,任由企業自由發展、優勝劣汰,而政府並不對經濟生活加以干預。優勢企業通過聯合、併購、重組等手段,可以同時控制生產、市 場和價格,以追逐高額、穩定的利潤 • 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就職 ,為解決競爭的無序、壟斷,以及欺詐、腐敗等等問題,成為現代反托拉斯立法的先行者
抨擊企業壟斷、財政腐敗、食品摻假的文章陸續出現,消除社會醜惡現象、建立合理的市場秩序的努力,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股熱忱的社會運動。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20年代,被歷史學家們稱為美國的「進步運動」抨擊企業壟斷、財政腐敗、食品摻假的文章陸續出現,消除社會醜惡現象、建立合理的市場秩序的努力,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股熱忱的社會運動。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20年代,被歷史學家們稱為美國的「進步運動」 • 富蘭克林·羅斯福讓聯邦政府,通過社會保障體系、最低工資法律、福利法律、政府僱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擔起保障美國人民經濟安全的責任,支持人們獲得經濟上的自由 、「免於匱乏的自由」
日本的崛起 • 萬世一系(天皇制) • 鉄は國なり(鐵是國家)、武士道 • 螺螄殼裏做道場 (工匠國家) • 島國焦慮文化 • 小而美 • 「脫亞入歐」、「求知識於世界」、「殖產興業」
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 • 允許自由地建立各種組織而又長期沒有動亂或入侵的國家,其經濟增長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和危害也就更嚴重 • 極權主義政府或外來入侵者削弱或廢除了利益集團的那些國家,在建立了穩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後,其經濟就會相當迅速地增長。二戰後,英國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蹟般的增長就是上述結論的有力例證
俄羅斯的崛起 • 俄羅斯人非常適應非個性的社會生活,因此就有了社會主義 • 俄羅斯是一個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時也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在歷史上,政治家的個性氣質曾決定性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 • 俄國大革命是不是必要?但是它卻發生了,原因在這個國家崩潰了,它發生了,不是因為列寧計畫了,而是因為列寧抓住了提供給他的機會
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 列寧時代,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相當的彈性;而史達林則以強硬的手段,加快了國家工業化的步伐 • 對於蘇聯而言,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聯繫在一起 • 30年代奇蹟般發展速度,來自於計劃經濟體制的有效運作,也來自蘇聯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利用 • 從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的那幾年,蘇聯實施了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從農業國一躍成為工業國 • 蘇聯解體→共產黨因貪腐自己打敗自己
中國和平崛起是中國21世紀早期開始提出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主题是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是對世界有利,而且中國不希望跟其它國家有衝突中國和平崛起是中國21世紀早期開始提出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主题是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是對世界有利,而且中國不希望跟其它國家有衝突 這個政策的目的是針對中國威脅論,一些意見認為中國發展必傷害美國國家安全。這個政策的實行包括跟別的國家發展貿易,支持多國家組織,比如說聯合國,或用中國的國家權力解決國外的問題,比如說北韩核危機 這個辭彙最初由中共中央黨校的副校長鄭必堅在2003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後來有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亞細安會議以及訪美期間反覆重申。這已經成為第一個由胡錦濤和溫家寶領導的第四代領導人的外交政策 但是因為「崛起」一詞在外文翻譯中可能會有武力征服的意味,與中國政府本意相背離,在該政治口號正式提出後不久,有國內理論學者提出修改為「和平發展」,避免為「中國威脅論」推波助瀾。因此在2004年後半年,「和平崛起」一詞在新聞,教育等政治宣傳中逐漸淡出,並改為更低調的「和平發展」 中國的崛起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造成了大國的崛起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造成了大國的崛起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 阿列克謝·沃斯克列先斯基:很明顯經濟脆弱的國家,不可能成為大國 英國前外相 傑佛瑞·豪:國家強大必須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特別是民眾與領導者之間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皮埃爾·羅桑瓦隆:一個強國僅僅物質力量強大還不夠,它還應該具有吸引力 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必須要具有一定的規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軍事實力,一定的內部凝聚力 英國諾丁漢大學 教授 鄭永年:所有的以前的國家,崛起中的大國,都是因為它內部的國家制度的健全。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 大國的興衰
大國之謎答案就是體制創新? • 大國之謎之所以難解,還在於各國的發展模式,從來都無法簡單地複製和模仿,而必須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 打開視野,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後發國家走上強盛之路的開端。學習的目的是趕超。在歷史上,像俄羅斯一樣實施趕超戰略的後發國家,還有德國和日本 • 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大都經歷國家重建,相對於社會的力量,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
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永遠的霸權國家。大國的興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法則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永遠的霸權國家。大國的興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法則 • 歷史也同樣告訴我們:從大國崛起到持續強大,然後轉入衰退 • 60年前的大國多以軍事力量作為崛起的條件,那麼,今天則是以綜合國力作為崛起的標誌 • 60年前的霸權國家想要的是帝國,那麼,今天的大國所要的則是市場 • 佔領市場的秘訣就是擁有這個時代最核心的競爭力,那就是科技創新的能力
是非成敗轉頭空! • 文明的創造和進步與共同體的規模及其地理位置上的開放性成正比 • 文化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如新材料科學)、社會技術創新(如有利於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以及各種社會創新,譬如:市場創新(如租賃)、管理創新(如靈活時間工作制)、政治創新(如領袖高峰會議)等,處於最核心地位的則是人文學 術與基礎科學研究的創新
大國的條件 • 當代世界大國至少要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 • 眾多高素質的人口 • 遼闊廣袤的疆域 • 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 • 所謂的「軟權力」 • 大國的霸業具有三重性: • 為國家利益提供軍事安全(或可供選擇的、可行的安全) • 滿足人民的經濟需求 • 保證經濟增長 • 如果在國防、消費和投資三個相互競爭的領域需求中沒有形成平衡,一個大國就不可能長久地保持它的地位 • 蘇聯的最後失敗,在不能滿足人民的經濟需求和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僅靠增加核導彈、核潛艇、航空母艦和坦克的數量,是不足以保持世界領導權的
西方世界興起後,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先後成為大國,但後來降為二流國家。同時,五個主要國家(法、英、俄、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漸嶄露頭角,控制18世纪歐洲的外交和戰争,穿插着各种迅速變化的结盟西方世界興起後,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先後成為大國,但後來降為二流國家。同時,五個主要國家(法、英、俄、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漸嶄露頭角,控制18世纪歐洲的外交和戰争,穿插着各种迅速變化的结盟 •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都發生在歐洲,歐洲國家的生產力率先突飛猛進,因此最初的全球性大國全都是來自歐洲 • 19、20世纪之交,以美西戰争和日清、日俄戰争為標誌,美、日兩個非歐洲國家成為全球性大國 • 1900年,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俄國、美國聯合出兵中國,佔領北京。 這八個國家可以算是當時的世界大國
一戰後成立了國際聯盟,英、法、意、日為行政常務理事國;美國是國際聯盟的發起國,卻受到國內孤立主義的牽製而退出了;蘇俄和德國則被排除在國際聯盟之外一戰後成立了國際聯盟,英、法、意、日為行政常務理事國;美國是國際聯盟的發起國,卻受到國內孤立主義的牽製而退出了;蘇俄和德國則被排除在國際聯盟之外 • 到30年代,美、蘇、德三國的經濟實力,分別佔世界前三位,由排在後面的英、法等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顯然無法繼續維持下去了,德國和蘇聯一簽秘密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馬上就爆發了 • 二戰後成立了聯合國,由戰勝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擔任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最近,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為國際上的熱門話題,日本、德國、印度、巴西成為「增常」候補國
在工業化時代,世界領導國必須是擁有海上霸權的國家,只有像蘇聯那樣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巨無霸國家可以作為一個例外在工業化時代,世界領導國必須是擁有海上霸權的國家,只有像蘇聯那樣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巨無霸國家可以作為一個例外 • 在核能時代,世界領導國所增添的必要條件是擁有核霸權與空間霸權 • 到了資訊時代,擁有資訊霸權自然成為世界領導國的必要條件 • 在20世紀,德國、日本、蘇聯是既有世界秩序的三個主要挑戰者,也是失敗者
全球化體制的形成 • 二戰後全球範圍內,有三個秩序結構:審時度勢的兩超強軍事均衡秩序、聯合國、經濟秩序,第三個秩序包括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CC)即後來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雅爾塔體制、敦巴頓橡園體制和雷頓森林體制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出版,《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嚴復的中文譯本譯為《原富》 國富論到新國富論
我們不能藉著向肉販、啤酒商、或麵包師傅訴諸兄弟之情而獲得免費的晚餐,相反的我們必須訴諸於他們自身的利益。我們填飽肚子的方式,並非訴諸於他們的慈善之心,而是訴諸於他們的自私。我們不會向他們訴諸我們的處境為何,相反的我們會訴諸於他們的獲利我們不能藉著向肉販、啤酒商、或麵包師傅訴諸兄弟之情而獲得免費的晚餐,相反的我們必須訴諸於他們自身的利益。我們填飽肚子的方式,並非訴諸於他們的慈善之心,而是訴諸於他們的自私。我們不會向他們訴諸我們的處境為何,相反的我們會訴諸於他們的獲利 • 由於每個個人都會盡力把他的資本用以支持並管理國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生產於是便能達到最大的價值;每個個人也必然竭力的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擴大。確實,他通常並沒有打算要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進了這種利益至何種程度
由於寧願支持國內的產業而非國外的產業,他只是盤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由於寧願支持國內的產業而非國外的產業,他只是盤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 在這些常見的情況下,經過一雙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引導,他也同時促進了他原先無意達成的目標 • 並非出自本意並不代表就對社會有害。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 •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
道德情操和私利最終將達成相同的目標嗎? • 國民財富的產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勞動力的技術、技巧和判斷力,二是勞動力和總人口的比例。在這兩個因素中,第一個因素起決定性作用 • 亞當.斯密在強調同情的《道德情操論》與強調私利的《國富論》兩書間是否存在矛盾一直有很大爭論。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稱這為「亞當斯密問題」 (das 'Adam Smith-Problem)
新國富論 • 真正能讓國家脫離貧困的還是工作、節儉、誠實、耐心和不屈不擾的韌性 • 貿易的所得是不均衡的,有的國家的表現比其他國家要好。最主要的原因為每個國家的相對優勢不盡相同,而每個活動的生產力更不相同。凡是運用知識和技術而做的工作,所得效率就比較高 • 工作的進出口和貨品進出口,雖在理論上可相互取代,但對人的衝擊是不同的
比較優勢並非固定,而是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因素比較優勢並非固定,而是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因素 • 注意市場、並對市場有所反應,總是有所幫助。但市場發出訊息,並不表示人們一定會適時做出正確的反應。有的人反應比較快、比較好,有的文化比較機敏,因而造成較佳的效果 • 有的人只願意享受成果,而不願意付出。所有社會都存在這種這種投機心理,只有道德訓練以及社會紀律可以管制這種心態
世界紛擾的源由 • 美國對外任意干涉(世界警察角色)是世界亂源所在 • 一國境內某個教派不滿另一個教派對行政權力的執掌,教派組織將與分離主義勢力「合流」,導致矛盾走向極端化和暴力化 • 為奪取地緣優勢,一國甚至可以進入另一國境內,對其境內的非政府武裝進行打擊 • 恐怖組織利用發生國內衝突的國家亂象積極進行滲透,與相關武裝組織勾結,使得武裝衝突蒙上恐怖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