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k likes | 1.88k Views
第三节 西安市人文景观. 古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 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 50 公里,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 属古遗址类。 1963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考古队在蓝田县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一具古人类老年女性下颚骨化石和石器工具; 1964 年 5 月 23 日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 1964 年 10 月在公王岭发掘中,发现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具有比北京猿人更为原始的特征。. 蓝田猿人遗址纪念馆.
E N D
第三节 西安市人文景观 古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 • 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属古遗址类。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考古队在蓝田县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一具古人类老年女性下颚骨化石和石器工具;1964年5月23日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1964年10月在公王岭发掘中,发现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具有比北京猿人更为原始的特征。
蓝田猿人遗址纪念馆 • 建在蓝田县公王岭的山腰上,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背面有郭沫若题词。经测定,蓝田猿人距今约115--110万年,按照国际学术命名规范,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
(二)半坡遗址 •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半坡村的自然环境 • 从地理环境来看,半坡村东依白鹿原,南靠终南山,可常年进山打猎。北边是开阔的平原地带,适合于发展农业;浐河之水流经此处,又为先民们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是半坡人捕鱼的最佳场所。
绘画图案 • 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 • 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
遗址大厅 • 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壮举。
大围沟 • 从遗址中还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它说明半坡先民对外部世界的抗拒和隔离心态十分严重。因此,把半坡村民有封闭意识,在居住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房屋遗址(重女轻男) • 西安半坡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46处,其中小房屋占99%。根据当时的社会特点,这些小房屋是提供给成年女子使用的。他们在这里接待过夜的族外走婚男子,族内男子是得不到这份财产的。“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女子是氏族的支柱和继承人,生活资料极其匮乏,小孩出生后夭折率十分高,若果是女孩,那更是整个氏族的巨大损失。重女轻男现象十分普遍。西安半坡152号墓葬,埋葬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陪葬品之丰富远远超过成年人。在男性墓葬中一般看不到装饰品,而女性陪葬品中装饰品比比皆是。
半坡墓葬 • 西安半坡遗址共发现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174座,小孩墓3座,小孩瓮棺葬73座。成人和小孩十分开埋葬的。成人墓在遗址的北侧,集中而密集,是氏族的公共墓地。小孩因年龄限制,死后一般多选择在居住区内的小屋旁边埋葬。埋葬形式分为直肢葬、洗骨葬、屈肢葬和瓮棺葬四种形式。
从已出土的情况看,半坡先民绝大部分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要埋葬形式。二次葬在半坡的墓葬中也十分多见。可能那时部分先民认为身躯是人间的,不能带到阴间。因此,这种葬式必须等到尸体彻底腐烂之后,方可将遗骨埋入地下,因此需要两道工序及用水清洗骨,故又称“洗骨葬”。从已出土的情况看,半坡先民绝大部分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要埋葬形式。二次葬在半坡的墓葬中也十分多见。可能那时部分先民认为身躯是人间的,不能带到阴间。因此,这种葬式必须等到尸体彻底腐烂之后,方可将遗骨埋入地下,因此需要两道工序及用水清洗骨,故又称“洗骨葬”。
屈肢葬也有所出现。自专家们推测这与疾病有关,可能是有人得了某种怪病而亡,活着的人民害怕疾病蔓延,于是将死者捆起来,以求消灾避邪;也有专家结合西藏的藏仪,认为这是祈求死者重新投胎的意思。还有学者结合独龙族的葬仪,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死者环火而眠,不受任何野兽侵害。屈肢葬也有所出现。自专家们推测这与疾病有关,可能是有人得了某种怪病而亡,活着的人民害怕疾病蔓延,于是将死者捆起来,以求消灾避邪;也有专家结合西藏的藏仪,认为这是祈求死者重新投胎的意思。还有学者结合独龙族的葬仪,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死者环火而眠,不受任何野兽侵害。
瓮棺葬是小孩夭亡后的一种埋葬形式。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在40岁左右,小孩的成活率很低。小孩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体现了独特的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也体现了半坡人对团圆的一种渴望。瓮棺葬是小孩夭亡后的一种埋葬形式。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在40岁左右,小孩的成活率很低。小孩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体现了独特的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也体现了半坡人对团圆的一种渴望。
半坡制陶 • 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过稳定的生活定居生活。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长期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先民们发现泥土不但是盖房子的最佳材料,而且可以用来做成坚固的容器、炊具和食具。陶器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半坡居民制陶水平很高。考古人员发现6座陶窑构成的制陶区。两作为竖窑,四座为横窑。竖窑比较先进,火膛在窑室的垂直下方,这样既可随时调节窑内温度,亦可使窑内受热均匀。在制作方面,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质地细腻,光洁美观。半坡居民制陶水平很高。考古人员发现6座陶窑构成的制陶区。两作为竖窑,四座为横窑。竖窑比较先进,火膛在窑室的垂直下方,这样既可随时调节窑内温度,亦可使窑内受热均匀。在制作方面,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质地细腻,光洁美观。
半坡出土陶器对人类的意义 • “民以食为天”。在原始社会,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人类的最初吃法被称为“茹毛饮血”,即直接生吃食物,无需任何工具。这种吃法既不文明也不卫生,对人类的身体发育也非常不利。那时人类的相貌很丑陋,而且寿命很短。
人类的第二种吃法叫做“熏烤法”,即用火将食物烧熟或烤熟,这是人类首次吃到熟食。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适宜于出于采集、狩猎阶段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第二种吃法叫做“熏烤法”,即用火将食物烧熟或烤熟,这是人类首次吃到熟食。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适宜于出于采集、狩猎阶段的生活方式。 第三种方法叫“石煮法”。即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往坑内铺一兽皮,然后往里面放入水和食物,把石块少热后投入水中,是指煮沸腾,这样就能吃到熟食。这种方法费时间较长。
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过稳定的生活定居生活。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长期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先民们发现泥土不但是盖房子的最佳材料,而且可以用来做成坚固的容器、炊具和食具。陶器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过稳定的生活定居生活。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长期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先民们发现泥土不但是盖房子的最佳材料,而且可以用来做成坚固的容器、炊具和食具。陶器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半坡居民制陶水平很高。考古人员发现6座陶窑构成的制陶区。两作为竖窑,四座为横窑。竖窑比较先进,火膛在窑室的垂直下方,这样既可随时调节窑内温度,亦可使窑内受热均匀。在制作方面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质地细腻,光洁美观。半坡居民制陶水平很高。考古人员发现6座陶窑构成的制陶区。两作为竖窑,四座为横窑。竖窑比较先进,火膛在窑室的垂直下方,这样既可随时调节窑内温度,亦可使窑内受热均匀。在制作方面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质地细腻,光洁美观。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以自然物为原料,借助于火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这一重大发明,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极佳的烹煮器皿,是人类吃到熟食,更重要的使它是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饮食方式,提高了饮食质量,对人类的体质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以自然物为原料,借助于火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这一重大发明,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极佳的烹煮器皿,是人类吃到熟食,更重要的使它是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饮食方式,提高了饮食质量,对人类的体质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考古学家对半坡人的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半坡先民的平均脑量1376毫升,与现代人金相差4毫升;平均身高1.69米;平均寿命40岁。这与猿人时代的中国先民不可同日而语。考古学家对半坡人的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半坡先民的平均脑量1376毫升,与现代人金相差4毫升;平均身高1.69米;平均寿命40岁。这与猿人时代的中国先民不可同日而语。
陶甑 • 陶甑是半坡的发明。这是先民采用蒸汽原理烹煮食物的最早见证。细腻加砂制品,底部有7个长方形孔眼,每个孔长约1厘米,宽约0.7厘米。陶甑与陶罐、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装哟食物的陶甑至于有水的陶罐上,盖上盖子,然后在罐下架柴烧火,蒸汽通过孔眼将甑内的食物加热蒸熟。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之能吃到烧烤和煮熟食物的历史。
半坡陶器为何多为葫芦状?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多是模仿植物、动物等形状制成的。但远古先民喜爱葫芦状陶器应该是源于他们对葫芦的生理崇拜。葫芦多籽、多产,暗含人类希望认定兴旺的意愿;形状像女性的身材,理所当然成为母系社会的象征物。
人面鱼纹彩陶 • 半坡出土的彩陶很多,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彩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象形纹到几何装饰纹演变的过程,这正是原始绘画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象形纹多为描摹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无论是张口吞食的鱼,奔跑的鹿或侧立的鸟、跳动的蛙,都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气息。有的只是寥寥几笔,然而形象生动逼真,意趣天成。
人面鱼纹呈现圆形构图,画面由人头和鱼组成。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睛,鼻子像倒立的“T”,嘴巴笑哈哈地大张着,嘴两边噙着两条鱼。它究竟表现什么含义呢?是人吃鱼吗?可能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人和鱼组成的形象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它出现在以擅长描绘自然物的半坡人时代,大概有更深层的含义。人面鱼纹呈现圆形构图,画面由人头和鱼组成。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睛,鼻子像倒立的“T”,嘴巴笑哈哈地大张着,嘴两边噙着两条鱼。它究竟表现什么含义呢?是人吃鱼吗?可能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人和鱼组成的形象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它出现在以擅长描绘自然物的半坡人时代,大概有更深层的含义。
尖底瓶 •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苏秉琦认为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苏秉琦认为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
洞房与丈夫 • 半坡遗趾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村落遗址反映了当时婚俗:当时的人们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里,男人与女人到了婚期时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与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这样就有了洞房一词),为了防止抢婚发生还要将他们关在一起至少3日,并且在婚期内男方将从事所有女方要干的家务及承担女方在村子里的义务,但是不论男方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与他的妻子保持“一丈”的距离,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妻子不被别人带走(这样就有了“丈夫”一词)。
陶埙 •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从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现了埙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1956年在半坡发现了两枚陶埙,用泥土捏成,外表呈灰黑色,形似橄榄,其中一枚上下贯穿一空,而另一枚只有一孔。经过专家测试,其中一枚为单孔埙,是典型的吹奏乐器,是我国历史上埙的最早形式。商周以后,多孔埙才出现。到了春秋时期,埙已经成为专门演奏雅乐得主要乐器之一。 • 八音:金、石、土、木、革、丝、竹、匏
半坡人的五大发明 • 尖底瓶、陶甑、钻孔技术(大量磨制石器上都有比较规整的圆形孔眼)、带倒刺的鱼钩、数字和刻划符号(专家在陶片上发现了有36个圆孔构成的三角形图案,每边是8个等距离的孔,反映了半坡人已经能够从1数到8了。陶环上有五角形、六角形和九角形的图案,反映了他们一具有5、6、9的概念,同时也有几何图形的概念。)郭沫若对陶片上的22种符号进行研究,认为他们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半坡遗址之谜 •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原始村庄似乎被突然放弃,甚至连工具、粮食都没有拿走。这是为什么呢?是战争?洪水?灾疫?地震?宗教恐怖?都有可能。但都没有证据。这是一个神秘的谜!
(三)西周丰镐遗址 • 丰和镐是西周的都城,遗址在今西安西南20余公里的沣河两岸。它的建立,揭开了我国许多王朝在陕西建都的历史。丰镐是西周文王和武王在今西安丰河东西两岸营造的都城的合称。周文王为了“翦商”,将国都从扶风的周原迁到丰河之西,称之“丰邑”。周武王嫌其太小,又在丰河之东新建都城,名“镐京”。后人统称“丰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