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38 Views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 3 个证据 2. 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 DNA 、 RNA ) 3. 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4. 掌握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5. 掌握三种 RNA 分子的合成特点、转录及加工. 导入:基因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发育呢?.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核酸等构成,二者都是长链状分子的多聚体,由相似而非等同的亚单位通过化学链结合在一起。
E N D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3个证据 2. 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DNA、RNA) 3. 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4. 掌握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5. 掌握三种RNA分子的合成特点、转录及加工
导入:基因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发育呢?导入:基因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发育呢? •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核酸等构成,二者都是长链状分子的多聚体,由相似而非等同的亚单位通过化学链结合在一起。 • 蛋白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氨基酸,最常见的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一个蛋白质分子可由几百——几千个氨基酸构成,它们的排列组合是一个天文数字。 • 核酸的最基本单位是核苷酸,只有四种,排列组合数要小得多。 • 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苷酸呢?
实验一: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 • 1928年,Fred Griffith 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a)S strain kills mouse+ Live mouse →Dead mouse (b) R strain does not kill mouse + live mouse→ live mouse (c) Head—killed S strain does not kill mouse + live mouse→Live mouse (d) R strain plus heat—killed S strain,both of which are separately nonlethal,kill mouse + live mouse→Dead mouse
Griffith的实验证明:细胞液中含有一种性质不明的转化因子?Griffith的实验证明:细胞液中含有一种性质不明的转化因子? • Lysis,precipitation cell-free extract S StrainTransforming principle from S strain +粗糙型 Grouthboth S and R cells • 1944年,Avery、Maclead and McCarty从细胞抽提液中部分纯化了转化因子,证明是DNA。
实验二、噬菌体的侵染和繁殖(捣碎器实验) • 由Alfred Hershey and Martha Chase完成 DNA(can be labeled with 32P) protein( can belabeled with 35S) injection After blending lncubation
实验三、病毒的拆开和重建实验 • 1956年,Fraenkei-Courat用烟草花叶病毒(TMV) Ⅰ型TMV RNAⅠ 感染烟叶 Ⅱ型TMV RNAⅡ 结论:RNA有时也是遗传物质
DNA和R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 一、DNA的分子结构 • DNA分子是去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物,每个核苷酸均由一个五碳糖分子、一个磷酸分子和一个含N的有机碱基组成。 • 腺嘌呤A 胸腺嘧啶T 胞嘧啶C 鸟嘌呤G 稀有碱基:5-甲基胞嘧啶; 6-甲基氨基嘌呤 碱基结构见刘祖洞P87 DNA的一级结构见P88(骨架由相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团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四种核苷酸碱基之一搭到每个脱氧核糖的1ˊ碳原子上)。
Watson—Crick模型(P90) • 1、早期的DNA物理学研究表明,DNA分子是具有高度有序结构的一条伸展的链,同时也获得了关于分子部分的排列和大小方面的信息,很重要的是,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 • 2、从许多生物中分离出DNA分子,对其A、T、G、C的摩尔含量进行了化学分析(也称碱基组成) [A]=[T];[G]=[C];[]为摩尔浓度 [A+G]=[T+C] • 3、Watson和Crick将X射线衍射图与DNA的化学与物理数据结合起来,得出常见的B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双螺旋模型要点(二级结构) • 1、两条主链彼此盘绕形成双股螺旋,糖-磷酸作为骨架位于外侧。 • 2、两条链反向平行,一条为3ˊ→5ˊ;另一条为5ˊ→3ˊ。 • 3、碱基在中央成螺旋排列,A=T;C=G。 • 4、每一碱基对的两个碱基位于同一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 5、每个相邻的碱基对旋转36°,故每匝螺旋有10对碱基,每个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0.34nm • 6、双螺旋直径为20Å • 7、单位长度的螺旋分子量约2×106/µm。 • 8、大沟与小沟是蛋白质分子与碱基相接触的地方。
DNA 类型 碱基对/圈 旋转度/碱基对 螺距 nm 螺旋直径 (nm) 产生条件 纤维状态 在溶液中 A 11 +32.7 2.8 2.3 75% K+、Na+或Cs+ B 10 +36.0 3.4 2.0 92% 低盐 C 9.33 +38.6 3.1 1.9 66% - Z 12 -30.0 4.45 1.8 - 高盐 表 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DNA
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 1.碱基配对的偶联性 • 2.碱基序列的重复性 • 1)单拷贝DNA碱基序列 • 2)中度重复的DNA碱基序列 短分散片段:长300-500bp,被平均长1000 bp的单拷贝序列隔开。如人 ------ ------ ------ 300bp 1000bp 长分散片段:长>1000 bp,平均长度3500-5000 bp,常被13000 bp(有的更长)的单拷贝序列隔开。如果蝇 ------ ---------- 5600bp 13000bp
3)高度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CBA ABC 回文结构:无间隔 发夹结构:有间隔 卫星DNA 一般只有几个碱基如果蝇: ⅰ、ACAACT ⅱ、ATAAACT ⅲ、ACAAATT 更复杂的DNA序列:具个体特异性,可能有以下功能 a)与复制、转录调控有关 b)与转位、转座有关 c) 可能与进化有关 d) 存在个体差异,可用于指纹分析。
3、碱基上基团的可变性 普通型 稀有型 T 酮式 醇式 C 氨基式 亚氨基式 A 氨基式 亚氨基式 G 酮式 醇式 4、双链DNA的变性和复性 5、双链DNA的变构性 6、双链DNA分子中极性 整体无极性,但每一条单链及核苷酸有极性,5ˊ 为P,3ˊ为-OH。这种极性与复制、转录、重组、特 异 酶的识别等有关。 正常DNA △变性 逐渐冷却 复性
DNA分子的复制 1、DNA复制的基本特点 1)复制需要模板 2)半保留复制(见P98) 3)半不连续性复制:在双链DNA分子的复制中,一般认为以3ˊ→5ˊ模板链所复制的先导链是连续合成的,以5ˊ→3ˊ模板链所合成的后随链是不连续合成的,所以称整个双链DNA分子是半不连续性复制。 岗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在DNA复制中,以5ˊ→3ˊ模板不连续合成的DNA片段。在原核生物每个冈崎片段一般含1000-2000个核苷酸,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长约100-200个核苷酸
复制叉的延伸 • 复制叉的单向延伸 复制叉 • 复制叉双向延伸 起点
4)DNA合成方向为5ˊ→3ˊ 5)需要引物(大多数情况下是RNA)。为什么? 6)有特殊的起点 7)复制过程中可进行校正,保证其真实性。 8)复制过程同样受到调控 5ˊ 3ˊ 2、参与DNA复制过程的酶和蛋白 质①螺旋酶(Helicase)促使DNA 在复制叉处打开双链,需要ATP Rep蛋白 与前导链结合 Ⅱ或Ⅲ 与滞后链结合
②单链结合蛋白(SSBP):又称双螺旋反稳定蛋白,其作用是与解链后的DNA单链结合,使其掩蔽的序列免遭Dnase降解,以保持复制模板的稳定。②单链结合蛋白(SSBP):又称双螺旋反稳定蛋白,其作用是与解链后的DNA单链结合,使其掩蔽的序列免遭Dnase降解,以保持复制模板的稳定。 ③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Topo)能将单、双链的DNA分子进行拓扑变化的一种酶 TopoⅠ不需ATP,使超螺旋的环状DNA解旋成为不具有超螺旋的、松弛状态的环状DNA的酶。 TopoⅡ需ATP,能促使产生负超螺旋并消除复制叉移动所产生的正超螺旋,以利解链。
引物酶 RNA聚合酶 雷米封 不敏感 底物 既能利用RNA,也可利用DNA 只利用RNA (专一) 时间 作用 只是在DNA复制时合成 RNA引物“引发” 启动DNA→RNA 起始、延伸 ④引物酶与RNA聚合酶
⑤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也称DNA复制酶、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催化以DNA为模板,以dATP、dGTP、dCTP和dTTP四种dNTP为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沿5′→3′方向合成DNA的酶,有的还参与复制错误校正和DNA损伤修复。催化反应需要某些蛋白因子、引物和Mg2+。 酶Ⅰ(DNA polⅠ):1956年,Arthur Kornberg发现,又称Kor-nberg酶。由一条1000aa残基组成,MW约109KD。 76KD 大片段 又称Klenow片段,是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酶 枯草杆菌蛋白酶 DNA polⅠ 34KD 小片段
DNA聚合酶主要功能: 聚合作用(5ˊ→3ˊ); 3ˊ→5ˊ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 ; 5ˊ→3ˊ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复作用
酶Ⅱ(DNA polⅡ)1970年发现,MW为120KD,活性只有酶Ⅰ的5% 主要活性: a、聚合作用 b、3ˊ→5ˊ外切酶活性,无5ˊ→3ˊ外切酶活性 c、对底物选择性很强 d、可能在损伤修复中起一定作用。 酶Ⅲ(DNA polⅢ)MW420KD全酶至少含有10个亚基,其中α、ε和θ构成核心酶,而β、τ、δγ、χ、ψ为辅助亚基。该酶具有5ˊ→3ˊ聚合酶活性和5ˊ→3′、3′→5′外切校正活性,在复制叉上对前导链、滞后链均起合成延伸作用。
polⅠ polⅡ polⅢ 5′→3′聚合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新生链合成 分子量(KD) 分子数/细胞 转化率 生物学活性 编码的结构基因 + + + - 109 400 ~600 1 polyA + + - - 120 100 ~30 O.O5 polyB + + - + 420 10-20 ~9000 15 polyC(dnaE,N,Z,X,Q) 表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Ⅱ、Ⅲ的性质比较
⑥DNA连接酶(DNA ligase) 1967年发现,用于封闭DNA链上的缺口,将单链DNA分子中相邻核苷酸的3′—OH与5′—P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 条件: ①两条链必须是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 ②必须是两条紧邻的DNA链(缺口不能太大)
3、DNA的复制过程 引发 延伸 终止 ①复制起点(oric) 原核生物的复制起点由422bp组成,其中245bp由重复序列组成,包括三个13bp的重复和四个9bp的重复 GATCTNTTNTTTTTTATNCANA (N为任何一个bp)
②复制起始 例E.Coli DanA DanB DanC DnaA蛋白单体开始结合到9bp重复序列…20~40个DnaA形成聚合物,DNA开始在13bp处解链…DnaB/DnaC蛋白参与复合物,双向复制叉形成。
DNA 螺旋酶 单链DNA 单链结合蛋白(SSBP ) DnaB、DnaC、x、y、n等6种蛋白 引发前体 引物酶 引发体(火车头) DNA 复制过程:
概念: • 预引发 是DNA复制中形成RNA引物的准备阶段 • 预引发体DNA复制起始时在模板链的复制起点处,由复制蛋白因子所构成的复合体 • 引发 为DNA复制起始时合成RNA引物的过程 • 引发体 由预引发体与引发酶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复制起始复合物,以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 转录激活 在DNA复制起始时,由RNA聚合酶通过转录过程在复制起点局部解开双链,并由引发酶和有关蛋白因子结合于解链后的单链上形成引发体,由引发酶催化产生的短链可作为合成先导链和后随链的引物,这个过程叫转录激活。见大肠杆菌ColEⅠ质粒DNA的复制。 • 问题:DNA复制为什么需要有RNA引物来引发?
SSBP Rep 螺旋酶 Ⅱ或Ⅲ 引发体 DNA pol Ⅲ TopoⅡ ③延伸
④DNA复制的终止 前导链或冈崎片段合成完成后,由RnaseH或DNApolⅠ的5′→3′外切酶除去RNA引物,留下的空隙由DNApolⅠ负责填补,最后由DNA连接酶封闭缺口,生成完整的DNA分子。
3′ 5′ 3′ 5′ 3′末端互补 DNApolⅠ、连接酶 核酸酶切割 末端冗余(terminai redundancy ) “多连体” 关于DNA末端复制 • 线性DNA末端的复制以T7DNA为例
两端形成发夹环状结构 例痘病毒
Nick a b c d e f C B A A B C D E F c b a a b A B C D E F c a b A B C f e d c
环状DNA的复制形式 (一)、θ型复制P101~102 (二)、滚环复制 ΦΧ174 单向复制
(三)、D—环复制(D—loop) 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其特点是两条链复制不同步 另外,还有不需要RNA引物的DNA复制;单链DNA的复制等,在此不再详述。
真核细胞DNA的复制 1、复制起点 有多个 如酵母的复制起点,称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sly replication sequence,ARS),其序列是A/TTTTATRTTTA/T。每个基因组中总数约400个,使用频率在10%~100%之间。在使用时序上,一类是在S期的前期启动邻近序列的复制,另一类于S期的后期使用。将ARS与载体结合后插入适宜的寄主DNA,可诱导复制。
DNA聚合酶α DNA聚合酶β DNA聚合酶γ 相对分子量 在细胞内分布 功能 相对活性 亚基数 110~220 核内 DNA复制 约80% 多个 45 核内 DNA损伤修复 10%~15% 1个 60 核和线粒体 ? 2%~15% 1个 2、复制叉 例SV40 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 A、DNA聚合酶 B、解旋酶 打开DNA双螺旋
C、蛋白因子: RF-A或RP-A可与单链DNA或双链DNA结合,相当于原核生物DNA复制时的SSBP,起稳定单链区的作用; RF-C,像一夹子(clamp),将DNApolα和δ结合在一起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是DNApolδ的辅助因子。有它存在,前导链和滞后链同时合成,没有则只合成冈崎片段。
3、终止 端粒酶(telomerase):一种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是一种核酸蛋白复合体结构,能以酶本身的RNA成分上的一个片段(RNA核心)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为染色体的DNA末端加尾,或修补已断裂的染色体末端,维护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它由R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最早于1985年在四膜虫中发现,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在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存在,而且具有相似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以上过程重复多次可将多个5′TTGGGG 3′重复序列加在3′末端。端粒酶和一般DNA聚合酶的区别在于其是利用自己的RNA组分作为聚合DNA的模板,而DNA聚合酶则利用外源DNA 。
本章小结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间接证据4个,直接证据3个。 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的分子结构、双螺旋结构、自我复制。 3.染色体的分子结构: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模型;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折叠模型。 4.DNA的复制:DNA的半保留复制;真核和原核的复制特点。 5.RNA的转录和加工:三种RNA分子;原核生物RNA的转录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