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19 Views
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拟合. 韩青. JEL: E24 E31 E37. April 16 th , 2009. 一、引言. 1978-2007: NGDP 9.78%; RGDP 7.7% 1980, 1985-1989, 1993-1996, 2007 下半年 - 2008 年末 通胀:体制性威胁 反通胀:谨慎 & 苦恼 通胀动态的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 — 诞生之初所奠定的角色 角色扮演的不成功: 90 年代后期,高估通胀率或 NAIRU
E N D
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拟合 韩青 JEL: E24 E31 E37 April 16th, 2009
一、引言 • 1978-2007: NGDP 9.78%; RGDP 7.7% • 1980, 1985-1989, 1993-1996, 2007下半年-2008年末 • 通胀:体制性威胁 • 反通胀:谨慎&苦恼 • 通胀动态的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诞生之初所奠定的角色 • 角色扮演的不成功:90年代后期,高估通胀率或NAIRU eg: 传统菲线估计美国NAIRU在6%左右,而2000—4.2%(Ball and Moffitt, 2001) • Staiger, Stock and Watson(2001) • 然而菲线的价值不应被抹煞
直接设定总量变量间关系的建模方式 • 旨在对具体环境下的通胀行为做出有用总结 • 存在其它力量使这一特征事实变得稍复杂一点 • 问题不在于还成立与否,而在于如何修正菲线以探析导致曲线变动的真正原因
二、文献回顾:菲线的演进视角 • Phillips(1958)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 Samuelson and Solow(1960) “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 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Output Gap-Based Phillips Curves) 潜在产出或自然率产出 • 以上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50-60稳健) 一个自然的逻辑引申—trade off, 70-80年代被打破,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70-80年代的事实说明 非常依赖于经济环境, “附加预期”的含义
三种预期通胀的测度: • 调查数据:如Roberts(1995) • 以过去值作代理变量:Gordon(1985,1988), Stockton and Glassman(1987), Mehra(2004)…… • 不完美理性预期(Imperfect Rationality) Fasolo and Portugal(2004),以债券名义利率与事前实际利率之差作为债券到期日的预期通胀
高估仍很普遍,所以除控制变量外,寻求能很好拟合通胀走势的变量: • Mio(2001):标题通胀-截断通胀 • Ball and Moffitt(2001): • Galí and Gertler(2003):实际工资占产出的比重(Wage Share) • Mehra(2004):标高与需求增长缺口
总结 • 菲线的演进路径逐渐地沿着探析导致“失业/通胀”或“产出/通胀”关系变动背后隐含的力量发展而来; • 生产率和潜在产出被认为是重要的; • 文章的立足点: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并指出Mehra(2004)标高问题与Ball and Moffitt(2001)关于生产率与工资的非一致调整有相同的实质。
三、模型与修正 • 简化式的展开 • 实际工资由于代换,没有了直接影响 • 如果工资慢于或快于价格的调整? • 名义粘性-不完美信息、合约束缚、菜单成本、重新谈判成本、劳动供给冲击等
生产率加速提高而工资增长缓慢则降低了单位劳动成本,价格高于单位劳动成本的部分为加成(Markup),也称作标高。生产率加速提高而工资增长缓慢则降低了单位劳动成本,价格高于单位劳动成本的部分为加成(Markup),也称作标高。 • Mehra(2004)将标高刻画为: 标高 ,而 ,
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与生产率快于工资的调整相联系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与生产率快于工资的调整相联系 • 它由标高方程推导而来 • 标高与名义粘性的相同本质,所以Ball and Moffitt(2001)、 Galí and Gertler(2003)以及Mehra(2004)对该问题研究的实质相同。
不但使用产出缺口,而且使用产出缺口的增长率衡量需求施于通胀的压力,不但使用产出缺口,而且使用产出缺口的增长率衡量需求施于通胀的压力, • 根据Gordon(1983)恒等式: • 带入,得到:
修正背后的思想 • 与劳动生产率和潜在产出相关 • 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会抑制通胀生成 • 潜在产出水平及增长速度似乎是通胀的附着点或“名义锚” • 两点并非完全割裂 eg: 2003年以前中国公认的潜在GDP增速7%左右,02-07年两位数增长,年均CPI只有2.64%,潜在产出增速由7%上升到8%-8.5%很可能是其中原因。
p AD4 AD2 AD1 AS2 AS1 AD3 △yt p2 E2 E1 p1 p3 E3 y y* y**
四、经验证据:通胀拟合与预测 • CPI&GDP矫正指数 • GDP Deflator:所有商品 • CPI:篮子中的代表性商品 • 民生 • 经济过热
名义增长缺口与通胀 对通胀波动大的年份把握较好 通胀波动小的年份偏差稍大
中国的“增长/通胀”动态路径 基本呈正常的逆时针
EG-ADF 单位根检验
CPI型通胀的预期增强菲利普斯曲线简单及修正模型估计CPI型通胀的预期增强菲利普斯曲线简单及修正模型估计
名义增长缺口与价格调整的生产率对通胀大体呈一对一的影响,且方向相反名义增长缺口与价格调整的生产率对通胀大体呈一对一的影响,且方向相反 • 以工资调整的生产率不如以价格调整的生产率拟合效果好 • 若所有变量均以2001-200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增长,6.34%
平减指数型通胀的预期增强菲利普斯曲线简单及修正模型估计平减指数型通胀的预期增强菲利普斯曲线简单及修正模型估计
直至将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加入方程,模型才可有效区分所划分的三个阶段直至将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加入方程,模型才可有效区分所划分的三个阶段 • 再一次地,名义量明确地是指价格,而非工资 • 若所有变量均以2001-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增长,预测9.03%
五、总结性评述 • 不是否定菲线价值的时刻,而是催生更深洞见的契机 • 劳动生产率快于价格的调整以及名义产出快于潜在产出的增长对中国的通胀动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生产率越是快于名义量的调整,经济就越是具有吸收通胀压力的能力 • 潜在产出相对于名义产出的增长率比水平差(产出缺口)有更好的解释力
标高问题与生产率快于名义量的调整是一致的 • 中国的价格粘性比工资粘性更值得关注 • 名义增长缺口能很大程度上改进菲线的表现,但直至将价格调整的生产率融入模型后才达到满意的结果 • 增长中的稳健通胀环境,除货币因素外,最重要的在于生产率以及潜在产出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