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988 Views
網路學習社群的分析方法.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陳斐卿 Lain 大氣學園網站 http://lain.atm.ncu.edu.tw fcc@cc.ncu.edu.tw.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 大綱. CSCL 領域的發展脈絡 CSCL 研究方法的衍化 一個實證例子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突破的關鍵 多重分析方法 論述翻新 CSCL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取向的歷史軌跡.
E N D
網路學習社群的分析方法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陳斐卿 Lain大氣學園網站 http://lain.atm.ncu.edu.tw fcc@cc.ncu.edu.tw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大綱 • CSCL領域的發展脈絡 • CSCL研究方法的衍化 • 一個實證例子 •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 突破的關鍵 • 多重分析方法 • 論述翻新 • CSCL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取向的歷史軌跡 • 1960 電腦輔助教學(CAI) • 1970 智慧型家教系統(IT) • 1980 學習Logo程式語言就如同學習拉丁文一般(Logo as Latin) • 1990 網路協作學習(CSCL)
語言練習機 跟電腦下象棋 學程式語言 電子信箱 聊天室 討論區 電子會議 即時訊息 設計特殊的功能 Computer的角色轉變
CSCL:from computer to internet/network • 電腦的角色從:提供教導 • 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的事實知識 • 智慧型家教系統所給與的回饋 • 移轉到:提供溝通媒介、以及鷹架使學生互動更為有效
CSCL: from individual to collaborative • 如何促使學生在小團體與學習社群中協作地共同學習 • 這個取向源自社會建構主義與對話理論的啟發 • 致力於經由建構共享知識的引導性的討論,提供學生一起學習的機會
CSCL:from心理現象to 日常生活中進行之意義協商 • 過去教育研究者看待學習為一種座落在個人腦中純粹的心理現象。 • Dewey, Wittgenstein 與 Heidegger等人對於看待學習為一種知識是銘刻在個人心中的神秘的過程,深覺反感,他們嚮往建構一種對學習與知道過程的新觀點,這種新看法將知識適切地座落在日常生活中。
理論借用 • 在各種社會取向的學習理論中,社會實踐理論(Lave & Wenger, 1991)與學習的對話理論(e.g., Hicks, 1996)最直接地將學習視為由社會性的意義建構。 • 社會實踐理論聚焦於意義協商的一個面向:在社群中社會認同的協商 • 對話理論則將學習座落在社會互動中意義的湧現開展
具體操作 • 協作是一種多人互動中締造的成就 • 分析多人對話或發表訊息的次序,可以探看意義賦予是如何發生的 • 意義不能從特定個人的話語中抽繹出來,因為意義基本上是參考 • 共在情境所給出的索引 • 先前說過話語的省略部分 • 談及未來之話語所投射出的偏好而提取得
轉變1:對「焦點」的鎖定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轉變1:對「焦點」的鎖定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 • 在何種環境下有效?協作學習是否比個人學習有效? • 焦點不再是個別學習者“腦中”發生什麼事,而是在互動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轉變2:對「變項」的看法 • 研究者控制幾個獨立變項(團體大小、團體組成、任務性質、溝通媒介等等),然而,這些變數彼此間如此交互織,抵觸了變項獨立性的方法學預設,使得試圖建立合作條件與合作效果間的因果關連變得幾乎不可能,。 • 要先細緻地理解團體互動中發生了一些關鍵事,可能造成這些效果,需要發展 “分析與解釋這類團體互動” 的方法學 • 轉向試著去理解這些變數在仲介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轉變3:對「何為資料」之看法 • 對話分析 影像分析 • 學習者在協作中用話語、文字、和圖形為來展現他們的理解 • 研究者善用這些展現(例如:透過數位影像),透過學習者從團體中共同建構的活動,研究者重建其協作歷程
轉變4:對「如何分析」的看法 • 協作是意義賦予的活動,這些個案研究在本質上是解釋性的、非量化的,但它們並非軼聞性的風格,他們以互為主體性的效度,奠立嚴謹地科學程序 • 小團體學習者如何透過各種人為製品與媒介,來建構共享的意義。
CSCL的方法學承襲 1實驗法 2反覆設計法 3描述法
三種方法學傳統之混合1. 實驗法(+描述法) • 實驗設計操弄 vs 未經操弄的控制情境 • 以一或多個變項來與做比較,仍專注於比較介入的差別 • 但是該比較哪些特徵,卻可以藉助資訊科技如何影響的微觀分析所得結果,然後得以聚焦在那些細節的分析
編碼與計數(+案例分析) • 以“編碼與計數” (coding & counting)分析資料:將互動分類、以及/或是測量學習結果、並用統計比較小組平均數,以便得出操弄變項的效果,呈現小組的平均行為,最後得出結論,這些研究並不直接分析互為主體性的學習表現。 • 這種分析必須檢驗一些特定的互動案例的結構與意向,而非以計數得出平均的行為類別。
三種方法學傳統2. 反覆設計(iterative design) • 透過理論、非正式的觀察,彼此互動的激盪下,不斷地改進那些用來仲介學習與協作的人為製品。他們的研究未必非質即量,而可能是“quisitive” ——重 • 拓展性 • 介入性
拓展性 • 在學習者使用新軟體時,光觀察他們的行為不夠,我們應該探索其他設計的可能、開拓新的領域、發現前瞻性的特徵。 • 設計者需要進行科技支援的協作學習之細膩分析,以便找出所設計的人為製品中,到底哪些特徵可能與有效學習有關
介入性 • 在測試一個新科技的介入 • 實驗法可記錄差異的顯著性(結果) • 描述法則能記錄這些介入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仲介協作互動(過程)
三種方法學傳統3. 描述法 • 俗民方法的傳統適用於描述個案分析,通常採用學習者或學習社群其他成員的影音或謄稿,來揭露成員完成學習的方法; • 紮根取向則是從資料內容中抽取類別,意思是在資料中尋求規律性,而非強加一些理論所建議的類別來分析資料,這種分析通常是微觀的分析,非常細緻的檢驗簡短的事件
描述法的興味與門檻 • 在找尋案例時,當我們看不到學習的互動表現時,也要能注意到對參與者而言,其他有價值的成就可能已經獲致! • 例如,研究者可能最初將社會閒聊視為一種離題的無效學習,但就參與者而言,個人與小組認同的建立與維持卻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以「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的對立迷思為例以「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的對立迷思為例 剖析網路學習社群的方法學
相關議題發表於 • Chen, F.C, Lee,Y.W., Chu, H.J., Wang,H.R., & Jiang H.M. (2005, June).Effective Discussions, Social Talks and Learning-A paradox on learning in discussion forums. CSCLConference, (long paper) • Chen, F.C., Lee, Y.W. Huang, J.M. & Zeng, Y.Y. (2005, June).Are Social Talks Irrelevant to Learning?GCCCE Conference, (會議最佳論文) • Chen, F.C., (revising).Social Talk as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Discussions and Learning. ETR&D.(ssci)
研究緣起 • 田野:熱烈互動中夾雜著大量社交 • 文獻:對「社交」的分歧看法 • 範疇:從“有效學習”和“社會互動”的關係,理解討論區中學習是如何發生,以追溯團體學習(group learning)的真貌。
兩個構念的對話 有效討論 Effective Discussions 社交言談 Social Talk ?
從“有效討論”看待“社交言談”--負面看法 • social cues隨認知層面的學習逐步前進而減少 (Hara, Bonk, & Angeli, 2002) • 越多扣題(on-topic)的文章才能代表學習 (Lipponen, Rahikainen, Lallimo, & Hakkarainen, 2001) • 過濾 irrelevant contributions,認為其阻斷討論的延續性 (Badri, Grasso, & Leng, 2003)
這些人採什麼位置看的? 上述這些研究,多半是以討論區的文章為分析單位,在分類文章的過程中,立出一類叫做 社會互動/social cues 社交言談/social talks 離題/ off-topic 閒扯/ off-task
從社群的觀點看“社交言談” --正面看法 • housekeeping statements、social talk能延續扣題討論、維持友善氛圍與確保成員相互理解的必要條件 (Steinkuehler, Derry, Levin, & Kim, 2000) • 小組成員間的互動、社交情意面的效果,將遠勝於科技面所能給出的正面協助 ( Gunawardena, 1995)(Hobaugh, 1997) • 組員的揭露是共事的先決條件 (Rourke, 2000) • non-task 更能促進互動 (Kreijns, Kirschner and Jochems, 2002)
這些人採什麼位置看到的? 從一個成熟社群(mature COP behavior)的觀點觀察,討論社交文章應該有個角色,但… 少有empirically grounded之研究 需要研究法的翻新
“社交言談”跟“有效討論”要放在一起看 • 理論上看,正經事應是在嚴肅的氛圍中發生;實際上看,正經事的討論是從社交討論中醞釀出來。 (Erickson & Kellogg, 2003) 探究離題討論的情境下(the context of off-topic)檢視對扣題(on-topic)討論的效果
找放小板凳的地方 • 以篇為單位,喪失看到討論中篇與篇的脈絡 忽視學習發生的真實情境 • “串”為單位是重視脈絡的一種嘗試
誰來界定“有效討論” • 有效討論、認知、延續、扣題、工作言談 vs 社會互動、社交言談、離題、閒扯 兩組詞彙壁壘分明 • 所謂”有效”誰的觀點?“有效討論”定義分歧 • 研究者觀點 從學習者的觀點出發
從概念翻新到empirically grounded design 1. 學習者觀點 →「選入」機制 2.「串」為分析單位 →從學習者選入的文章 找尋“有效討論”發生的處境
反覆設計:「選入」機制 工具機制 • 【重要文章】(Important Posting, IP) • 【重要串】(Important Thread,IT) 學理基礎 • 聚焦 • 後設認知 • 歷程檔案
小組討論區 討論列表 點選即進入 精華區 小組討論區列表 各主題有 文章被選入標誌
串的實際樣貌 學員可將重要文章 選入或移出精華區 移出精華區 選入精華區
精華區的 討論列表 這些是學員 認為的重要文章
精華區的 實際樣貌
研究方法 • 研究場域: Lain • (Learning Atmospheric via InterNet) • 「選入」機制 • 研究對象 • 資料分析
研究場域 • 網路探究式學習社群 • 487位中學生志願參加 • 5-6人一組 • 暑期網路營隊(六週) • 大氣相關主題(颱風、午後雷陣雨、濃霧、地溫、旱澇) • Porsin活動模式
Z-Diagram Portfolio Final Product PORtfolio-oriented Science Contest via InterNet Personal Experience Hypothesis Building Data Gathering Conclusion PORSCIN (PORtfolio-oriented Science Contest via INternet) Worksheets 1 2 Prompts 3 4 Discussion Forum 5 6 Peer Assessment
研究對象 Lain大氣學園2003年暑期網路營隊 • 討論區:82組 • 每組平均起串:86串519篇 • 總數:42567篇,7037串,平均一串6.8篇 • 重要文章IP :19% (7943篇) • 重要串IT: 30% (2220串)
研究資料 • 揀選一:平均串長度 • 平均串長度top 1/4組 • 揀選二:長串 • 長串(68%)、短串、獨串 • 樣本 • 共計 321串、10490篇文章(含2688個IPs)
分析方法 • 實驗法 • 編碼與計數( Coding & counting ) • 描述法 • 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 虛擬民族誌(virtual ethnography)
量化與分類 • Social talk vs on-task之關係到底如何?離題文章是有效討論的先決條件嗎? • Social talk轉為on-task的次數作為自變項,on-task的文章數為依變項 • IP座落於討論串前、中、後的意涵 • 辨識IP在該IT內的位置 • 將IT內的文章進行分類 • 321重要樣本串的1/10,共28串962篇 • 分類類別:學科知識、分工協調、社交言談(Dillenbourge, 2003)
虛擬民族誌與言談分析 • 揭露IT內三類文章的交織情形 • 從【重要串】的組成發掘【重要文章】IP的發生情境 • 從【重要串】IT內歸結各種不同性質文章的分佈與交織情形
28個重要串中 三類別文章之交織 黑-學科 灰-程序 白-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