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網路學習社群的分析方法

網路學習社群的分析方法.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陳斐卿 Lain 大氣學園網站 http://lain.atm.ncu.edu.tw fcc@cc.ncu.edu.tw.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 大綱. CSCL 領域的發展脈絡 CSCL 研究方法的衍化 一個實證例子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突破的關鍵 多重分析方法 論述翻新 CSCL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取向的歷史軌跡.

decl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網路學習社群的分析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網路學習社群的分析方法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陳斐卿 Lain大氣學園網站 http://lain.atm.ncu.edu.tw fcc@cc.ncu.edu.tw

  2.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3. 大綱 • CSCL領域的發展脈絡 • CSCL研究方法的衍化 • 一個實證例子 •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 突破的關鍵 • 多重分析方法 • 論述翻新 • CSCL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4. CSCL取向的歷史軌跡 • 1960 電腦輔助教學(CAI) • 1970 智慧型家教系統(IT) • 1980 學習Logo程式語言就如同學習拉丁文一般(Logo as Latin) • 1990 網路協作學習(CSCL)

  5. 語言練習機 跟電腦下象棋 學程式語言 電子信箱 聊天室 討論區 電子會議 即時訊息 設計特殊的功能 Computer的角色轉變

  6. CSCL:from computer to internet/network • 電腦的角色從:提供教導 • 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的事實知識 • 智慧型家教系統所給與的回饋 • 移轉到:提供溝通媒介、以及鷹架使學生互動更為有效

  7. CSCL: from individual to collaborative • 如何促使學生在小團體與學習社群中協作地共同學習 • 這個取向源自社會建構主義與對話理論的啟發 • 致力於經由建構共享知識的引導性的討論,提供學生一起學習的機會

  8. CSCL:from心理現象to 日常生活中進行之意義協商 • 過去教育研究者看待學習為一種座落在個人腦中純粹的心理現象。 • Dewey, Wittgenstein 與 Heidegger等人對於看待學習為一種知識是銘刻在個人心中的神秘的過程,深覺反感,他們嚮往建構一種對學習與知道過程的新觀點,這種新看法將知識適切地座落在日常生活中。

  9. 理論借用 • 在各種社會取向的學習理論中,社會實踐理論(Lave & Wenger, 1991)與學習的對話理論(e.g., Hicks, 1996)最直接地將學習視為由社會性的意義建構。 • 社會實踐理論聚焦於意義協商的一個面向:在社群中社會認同的協商 • 對話理論則將學習座落在社會互動中意義的湧現開展

  10. 具體操作 • 協作是一種多人互動中締造的成就 • 分析多人對話或發表訊息的次序,可以探看意義賦予是如何發生的 • 意義不能從特定個人的話語中抽繹出來,因為意義基本上是參考 • 共在情境所給出的索引 • 先前說過話語的省略部分 • 談及未來之話語所投射出的偏好而提取得

  11. 研究方法上的衍化

  12. 轉變1:對「焦點」的鎖定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轉變1:對「焦點」的鎖定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 • 在何種環境下有效?協作學習是否比個人學習有效? • 焦點不再是個別學習者“腦中”發生什麼事,而是在互動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13. 轉變2:對「變項」的看法 • 研究者控制幾個獨立變項(團體大小、團體組成、任務性質、溝通媒介等等),然而,這些變數彼此間如此交互織,抵觸了變項獨立性的方法學預設,使得試圖建立合作條件與合作效果間的因果關連變得幾乎不可能,。 • 要先細緻地理解團體互動中發生了一些關鍵事,可能造成這些效果,需要發展 “分析與解釋這類團體互動” 的方法學 • 轉向試著去理解這些變數在仲介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14. 轉變3:對「何為資料」之看法 • 對話分析 影像分析 • 學習者在協作中用話語、文字、和圖形為來展現他們的理解 • 研究者善用這些展現(例如:透過數位影像),透過學習者從團體中共同建構的活動,研究者重建其協作歷程

  15. 轉變4:對「如何分析」的看法 • 協作是意義賦予的活動,這些個案研究在本質上是解釋性的、非量化的,但它們並非軼聞性的風格,他們以互為主體性的效度,奠立嚴謹地科學程序 • 小團體學習者如何透過各種人為製品與媒介,來建構共享的意義。

  16. CSCL的方法學承襲 1實驗法 2反覆設計法 3描述法

  17. 三種方法學傳統之混合1. 實驗法(+描述法) • 實驗設計操弄 vs 未經操弄的控制情境 • 以一或多個變項來與做比較,仍專注於比較介入的差別 • 但是該比較哪些特徵,卻可以藉助資訊科技如何影響的微觀分析所得結果,然後得以聚焦在那些細節的分析

  18. 編碼與計數(+案例分析) • 以“編碼與計數” (coding & counting)分析資料:將互動分類、以及/或是測量學習結果、並用統計比較小組平均數,以便得出操弄變項的效果,呈現小組的平均行為,最後得出結論,這些研究並不直接分析互為主體性的學習表現。 • 這種分析必須檢驗一些特定的互動案例的結構與意向,而非以計數得出平均的行為類別。

  19. 三種方法學傳統2. 反覆設計(iterative design) • 透過理論、非正式的觀察,彼此互動的激盪下,不斷地改進那些用來仲介學習與協作的人為製品。他們的研究未必非質即量,而可能是“quisitive” ——重 • 拓展性 • 介入性

  20. 拓展性 • 在學習者使用新軟體時,光觀察他們的行為不夠,我們應該探索其他設計的可能、開拓新的領域、發現前瞻性的特徵。 • 設計者需要進行科技支援的協作學習之細膩分析,以便找出所設計的人為製品中,到底哪些特徵可能與有效學習有關

  21. 介入性 • 在測試一個新科技的介入 • 實驗法可記錄差異的顯著性(結果) • 描述法則能記錄這些介入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仲介協作互動(過程)

  22. 三種方法學傳統3. 描述法 • 俗民方法的傳統適用於描述個案分析,通常採用學習者或學習社群其他成員的影音或謄稿,來揭露成員完成學習的方法; • 紮根取向則是從資料內容中抽取類別,意思是在資料中尋求規律性,而非強加一些理論所建議的類別來分析資料,這種分析通常是微觀的分析,非常細緻的檢驗簡短的事件

  23. 描述法的興味與門檻 • 在找尋案例時,當我們看不到學習的互動表現時,也要能注意到對參與者而言,其他有價值的成就可能已經獲致! • 例如,研究者可能最初將社會閒聊視為一種離題的無效學習,但就參與者而言,個人與小組認同的建立與維持卻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24. 以「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的對立迷思為例以「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的對立迷思為例 剖析網路學習社群的方法學

  25. 相關議題發表於 • Chen, F.C, Lee,Y.W., Chu, H.J., Wang,H.R., & Jiang H.M. (2005, June).Effective Discussions, Social Talks and Learning-A paradox on learning in discussion forums. CSCLConference, (long paper) • Chen, F.C., Lee, Y.W. Huang, J.M. & Zeng, Y.Y. (2005, June).Are Social Talks Irrelevant to Learning?GCCCE Conference, (會議最佳論文) • Chen, F.C., (revising).Social Talk as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Discussions and Learning. ETR&D.(ssci)

  26. 研究緣起 • 田野:熱烈互動中夾雜著大量社交 • 文獻:對「社交」的分歧看法 • 範疇:從“有效學習”和“社會互動”的關係,理解討論區中學習是如何發生,以追溯團體學習(group learning)的真貌。

  27. 兩個構念的對話 有效討論 Effective Discussions 社交言談 Social Talk ?

  28. 思路:文章的切入點

  29. 從“有效討論”看待“社交言談”--負面看法 • social cues隨認知層面的學習逐步前進而減少 (Hara, Bonk, & Angeli, 2002) • 越多扣題(on-topic)的文章才能代表學習 (Lipponen, Rahikainen, Lallimo, & Hakkarainen, 2001) • 過濾 irrelevant contributions,認為其阻斷討論的延續性 (Badri, Grasso, & Leng, 2003)

  30. 這些人採什麼位置看的? 上述這些研究,多半是以討論區的文章為分析單位,在分類文章的過程中,立出一類叫做 社會互動/social cues 社交言談/social talks 離題/ off-topic 閒扯/ off-task

  31. 從社群的觀點看“社交言談” --正面看法 • housekeeping statements、social talk能延續扣題討論、維持友善氛圍與確保成員相互理解的必要條件 (Steinkuehler, Derry, Levin, & Kim, 2000) • 小組成員間的互動、社交情意面的效果,將遠勝於科技面所能給出的正面協助 ( Gunawardena, 1995)(Hobaugh, 1997) • 組員的揭露是共事的先決條件 (Rourke, 2000) • non-task 更能促進互動 (Kreijns, Kirschner and Jochems, 2002)

  32. 這些人採什麼位置看到的? 從一個成熟社群(mature COP behavior)的觀點觀察,討論社交文章應該有個角色,但… 少有empirically grounded之研究 需要研究法的翻新

  33. “社交言談”跟“有效討論”要放在一起看 • 理論上看,正經事應是在嚴肅的氛圍中發生;實際上看,正經事的討論是從社交討論中醞釀出來。 (Erickson & Kellogg, 2003) 探究離題討論的情境下(the context of off-topic)檢視對扣題(on-topic)討論的效果

  34. 找放小板凳的地方 • 以篇為單位,喪失看到討論中篇與篇的脈絡 忽視學習發生的真實情境 • “串”為單位是重視脈絡的一種嘗試

  35. 誰來界定“有效討論” • 有效討論、認知、延續、扣題、工作言談 vs 社會互動、社交言談、離題、閒扯 兩組詞彙壁壘分明 • 所謂”有效”誰的觀點?“有效討論”定義分歧 • 研究者觀點 從學習者的觀點出發

  36. 從概念翻新到empirically grounded design 1. 學習者觀點 →「選入」機制 2.「串」為分析單位 →從學習者選入的文章 找尋“有效討論”發生的處境

  37. 反覆設計:「選入」機制 工具機制 • 【重要文章】(Important Posting, IP) • 【重要串】(Important Thread,IT) 學理基礎 • 聚焦 • 後設認知 • 歷程檔案

  38. 小組討論區 討論列表 點選即進入 精華區 小組討論區列表 各主題有 文章被選入標誌

  39. 串的實際樣貌 學員可將重要文章 選入或移出精華區 移出精華區 選入精華區

  40. 精華區的 討論列表 這些是學員 認為的重要文章

  41. 精華區的 實際樣貌

  42. 研究方法 • 研究場域: Lain • (Learning Atmospheric via InterNet) • 「選入」機制 • 研究對象 • 資料分析

  43. 研究場域 • 網路探究式學習社群 • 487位中學生志願參加 • 5-6人一組 • 暑期網路營隊(六週) • 大氣相關主題(颱風、午後雷陣雨、濃霧、地溫、旱澇) • Porsin活動模式

  44. Z-Diagram Portfolio Final Product PORtfolio-oriented Science Contest via InterNet Personal Experience Hypothesis Building Data Gathering Conclusion PORSCIN (PORtfolio-oriented Science Contest via INternet) Worksheets 1 2 Prompts 3 4 Discussion Forum 5 6 Peer Assessment

  45. 研究對象 Lain大氣學園2003年暑期網路營隊 • 討論區:82組 • 每組平均起串:86串519篇 • 總數:42567篇,7037串,平均一串6.8篇 • 重要文章IP :19% (7943篇) • 重要串IT: 30% (2220串)

  46. 研究資料 • 揀選一:平均串長度 • 平均串長度top 1/4組 • 揀選二:長串 • 長串(68%)、短串、獨串 • 樣本 • 共計 321串、10490篇文章(含2688個IPs)

  47. 分析方法 • 實驗法 • 編碼與計數( Coding & counting ) • 描述法 • 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 虛擬民族誌(virtual ethnography)

  48. 量化與分類 • Social talk vs on-task之關係到底如何?離題文章是有效討論的先決條件嗎? • Social talk轉為on-task的次數作為自變項,on-task的文章數為依變項 • IP座落於討論串前、中、後的意涵 • 辨識IP在該IT內的位置 • 將IT內的文章進行分類 • 321重要樣本串的1/10,共28串962篇 • 分類類別:學科知識、分工協調、社交言談(Dillenbourge, 2003)

  49. 虛擬民族誌與言談分析 • 揭露IT內三類文章的交織情形 • 從【重要串】的組成發掘【重要文章】IP的發生情境 • 從【重要串】IT內歸結各種不同性質文章的分佈與交織情形

  50. 28個重要串中 三類別文章之交織 黑-學科 灰-程序 白-社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