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894 Views
固體地球的分層. 直接 : 鑽井 挖礦 間接 : 震波速變化. 固體地球的分層. 由地表向地心分 ︰ 1. 地殼 ( 0~70 km) ---- 莫氏不連續面 ---- 2. 地函 (70~2900 km) ---- 古氏不連續面 ---- 3. 地核 ( 2900~6370 km). 震波速度變化與分層圖. 圖片來源 : 龍驣基礎地科. 固體地球的分層. 地殼 ︰ 大陸地殼 — 花岡岩質 ( 20~70 km) 密度 小 海洋地殼 — 玄武岩質 ( 7~10 km) 密度 大. 固體地球的分層. 地函 ︰ 橄欖岩質
E N D
固體地球的分層 直接:鑽井 挖礦 間接:震波速變化
固體地球的分層 由地表向地心分︰ 1.地殼( 0~70 km) ----莫氏不連續面---- 2.地函(70~2900 km) ----古氏不連續面---- 3.地核( 2900~6370 km)
震波速度變化與分層圖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固體地球的分層 地殼︰ 大陸地殼—花岡岩質(20~70 km) 密度小 海洋地殼—玄武岩質(7~10 km) 密度大
固體地球的分層 地函︰橄欖岩質 上部地函(70~700km) —岩石圈(0~100km) —低速帶(軟流圈)100~350km —過渡帶(400~700km) 下部地函(700~2900km)
固體地球的分層 地核︰鐵、鎳 液態外核(2900~5150km) —S波不見了 (P波速度增大而分層) 固態內核(5150~6370km)
地球板塊的位置 板塊—岩石圈 (0~100km) 熱對流位置— 軟流圈(100~350km) (低速帶)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地函對流與板塊運動示意圖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板塊的生成與消毀示意圖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大陸漂移說 ↓ 海底擴張說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大陸漂移說: • 1912年 韋格納 • 3億年前‥ ‥盤古大陸 • 強而有力 的證據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 ↙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 大陸漂移說證據﹕ 古生物(化石) 古氣候 地形
大陸漂移說 • 古生物(化石)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大陸漂移說 • 古氣候的證據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大陸漂移說 古 冰 川 分 布 圖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 海底擴張說證據﹕ 中洋脊的發現 中洋脊兩側岩層對稱關係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 全球海底地殼年齡分布圖﹕ 資料來源:W. Kenneth Hamblin,1982,The Earth Dynamic Systems 3ed.,BurgessPublish Company,P.323。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 地磁倒轉的證據﹕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30。
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史 班 尼 奧 夫 帶 發 現 資料來源:Stephen C. Porter,1987,Physiial Geology,John Wiley & Sons,P.467。
板塊構造學說 • 古生物證據(化石) • 古氣候證據 • 中洋脊兩側岩層及地磁倒轉 • 班尼奧夫帶 • 軟流圈發現
全球板塊分布圖 資料來源:Feather Snyder,1997,Earth Science,Glencoe,McGraw-Hill,P.305。
板塊邊界 • 張裂型 • 聚合型 • 錯動型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板塊邊界的構造與現象 張裂型 : • 中洋脊(海) 、裂谷(陸) • 正斷層 • 新板塊形成 • 東非大裂谷(地塹)
斷層種類示意圖 逆斷層 平移斷層 正斷層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張裂性板塊邊界演變過程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東非裂谷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06。
板塊邊界的構造與現象 聚合型 : • 海溝(海&海﹐海&陸) 褶皺山脈(海&陸﹐陸&陸) 火山島弧(海&海) • 逆斷層 • 板塊消失 • 琉球海溝、喜馬拉雅山、呂宋島弧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聚合形成琉球海溝示意圖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聚合形成琉球海溝示意圖 A B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板塊邊界的構造與現象 錯動型 : • 中洋脊&中洋脊﹐ 海溝&海溝 海溝&中洋脊 • 平移斷層 • 板塊擦身而過 • 聖安德列斯斷層(東太平洋脊& 喀斯開隱末帶)
聖安得列斯斷層 資料來源:Stanley Chernicoff & Ramesh Venkatakrishnan,1995,Geology,WorthPublishers, Inc.,,P.342。
轉形斷層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班尼奧夫帶(隱沒帶) A B 資料來源:Stephen C. Porter,1987,Physiial Geology,John Wiley & Sons,P.467。
臺灣地區的震源分布圖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臺灣地區的板塊構造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臺灣地區的板塊構造 圖片來源:龍驣基礎地科
臺灣地區的板塊構造 • 聚合型板塊邊界 • 歐亞板塊& 菲律賓海板塊 • 500~600萬年前﹐台灣北部首 先擠壓隆起(弧陸碰撞) • 板塊邊界---花東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