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23 Views
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 新闻传播业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追求信息自由流通和信息共享的产物。传播与收受信息的自由,交流与表达的自由,是人类自由的灵魂,是一切自由的动力和中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新闻传播业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文明社会本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闻自由的实质与内容.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 一 ) 自由的实质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的实质是一种政治权利,一种法律规定的人们可以享有的权利,这是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实质时必须时刻领会的重要前提。. ( 二 ) 新闻自由的实质
E N D
新闻自由 • 新闻传播业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追求信息自由流通和信息共享的产物。传播与收受信息的自由,交流与表达的自由,是人类自由的灵魂,是一切自由的动力和中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新闻传播业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文明社会本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闻自由的实质与内容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一)自由的实质 •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的实质是一种政治权利,一种法律规定的人们可以享有的权利,这是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实质时必须时刻领会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自由的实质 • 在诸多具体的政治自由、政治权利之中,新闻自由在总体上属于表达自由的权利范围,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们通常认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思想自由的体现,而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也可以把新闻自由看作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通过新闻传播渠道的实现。事实上,人们越来越在同等的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但从区别的意义上说,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外延更宽一些,新闻自由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指人们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 • 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编辑权、采访权、维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并且认为这些基本权利属于近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而“现代新闻自由把关注的焦点部分地转向了收受者,强调收受者应享有新闻自由权”,包括知晓权与知情权、交流权与对话权、更正权与答辩权三种重要权利。
新闻自由的来源与发展 (一)新闻自由的来源 • “新闻自由”正是“由16世纪罗马教皇实行原稿审查制度产生的”,“新闻自由”最初就是指“取消宗教对出版物的审查”
(二)“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 弥尔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在实质上也等于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如果从现在的角度看,我们以为这一口号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由专制统治逐步走向民主政治的时代,一个人真正开始成为人的时代。
二、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 (一)传统新闻自由阶段 • 这一阶段主要指从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到“社会责任论”产生之前。传统新闻自由观念把新闻自由看作人的“天赋人权”、自然权利。个人通过与他人签订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和政府,并通过政府保护个人的权利,从而得到公民权利(言论自由就是一种,其中内涵新闻自由)。
(二)当代新闻自由阶段 • 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归于当代新闻自由阶段,标志性的新闻自由观念就是支配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新闻自由观念。
三、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引入与演变 • 尽管从清朝政府直到蒋介石国民政府,制定过各种各样的出版法,在形式上也或多或少采用了资产阶级新闻法的规定,但实际上都是纸上谈兵,人民从来没有享受过新闻自由的权利,倒是有大量仁人志士在争取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过程中惨遭杀害。
四、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依然是私有制下的自由,本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自由,这是新闻自由作为政治自由的必然。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首先,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上的新闻自由。由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全体人民的新闻自由,新闻媒体在性质上既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 其次,社会主义从社会制度上确保了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奴役的自由,这也是新闻资产公有的必然。
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 一、新闻自由是政治性的自由 • 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 三、新闻自由形式的普遍性与内容的具体性 • 四、新闻自由的目的性和手段性
新闻自由的实现 一、实现新闻自由的社会条件 • 经济基础是实习新闻自由的物质保证 • 民主政治是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 • 法治社会是新闻自由实现的基本保障 • 文化发展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精神支柱 • 技术进步是新闻自由实现的有力杠杆
二、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 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是指新闻活动主体(主要体现为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在新闻活动中达到怎样的存在状态、活动状态,才算获得了新闻自由。
第一,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 • 第二,新闻传播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新闻控制 • 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表明,新闻传播业的运作不仅依赖于本身的自组织机制,也受到各种社会势力的他组织作用,前者属于新闻传播的“自控”性管理和自律性约束,后者属于新闻传播受到的“他控”性支配、管理和制约。人们在广义上把新闻传播的自控和他控一并称之为新闻控制。
新闻控制的实质与特征 一、新闻控制的实质 (一)新闻控制的含义 • 控制的实质性对象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实质性主体是新闻传播中的本位主体,控制者则包括各种政治势力(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无疑是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势力、新闻收受者和媒体所有者。
(二)新闻控制的实质 • 所谓新闻控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控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新闻传播本位主体获取新闻、选择新闻和传递新闻的管理和约束。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二、新闻控制的特征 • 新闻控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新闻控制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 控制类别的多样性与目标的多元性
新闻控制的根据与限度 一、新闻控制的根据 • 首先,社会大系统运行的统一性,要求对作为子系统的新闻传播业进行必要的控制。 • 其次,新闻传播业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相对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的被支配性,决定了他受控制的必然性。 • 再次,新闻传播业自身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新闻自由的合理运用与实现,要求必须进行一定的新闻控制。
二、新闻控制的限度 • 第一,新闻控制应该是有限度的控制。 • 第二,防止新闻控制中的“欠度”与“过度”。 • 第三,对新闻控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监督。
新闻控制的不同方式及其基本关系 •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新闻控制,它包括他控和自控两个方面,因而新闻控制就包括他控方式和自控方式。他控方式主要有政治控制方式、媒体外经济控制方式、收受者的舆论及反馈控制方式;自控方式主要有媒体行业控制、媒体(内)经济控制方式、媒体(内)规章制度控制方式和以本位主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自律方式。
一、新闻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媒体外的基本控制方式控制 • 政治控制 • 经济控制 • 收受控制
(二)媒体内的基本控制方式 • 行业控制 • 媒体经济控制 • 媒体规章制度控制
二、他控方式间的基本关系 • 首先,不同控制方式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作用途径上有直接与间接之别。 • 其次,在上述各种控制方式中,经济控制是更为根本的、基础性的控制方式。 • 再次,政治控制特别是政府控制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最后,收受者控制表面上是最弱的控制,但在深层上是最强的控制。
新闻传播的自律(自我控制) 一、新闻自律的含义与目的 (一)新闻自律的含义 1几个基本概念 • 新闻伦理 • 新闻道德 • 新闻自律
2、新闻自律主体 • 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就是新闻传播主体,而新闻传播主体由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构成(参见第三章相关内容),因此新闻自律主体应该包括这两部分人。由于直接从事具体新闻传播活动的是本位主体,因而人们通常把新闻自律主体限定为记者和编辑,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3、新闻自律客体 • 新闻传播主体自律的对象有与收受者的关系、与控制者的关系、与源主体的关系、与同行和同事的关系。新闻自律就是要求传播主体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限制自己,以道德的方式处理好这些关系。
4、自律的规范 • 新闻自律的规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所谓公共道德),这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在从事社会性或公共性活动时都应该遵守的规范,他或她应该以这样的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二是新闻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真正的用来规范一个新闻职业者的规范,
(二)新闻自律的目的 • 首先,新闻自律以自身为目的,就是为自律而自律,使新闻传播主体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也就是成为一个具有新闻道德素质或修养的从业者,这是新闻自律最直接的目的。 • 其次,新闻自律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自律者能够作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要求的新闻报道。
二、新闻自律的基本内容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 •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新闻自律问题真正引起新闻界高度重视的时代乃是商业报纸(大众化报纸)兴起的时代。 • 新闻职业道德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它标志着西方世界,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整个世界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 • 首先,一种道德规范是否优良,衡量它的第一标准是这种规范是否合乎规范对象的本性。 • 其次,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优良与否依赖于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目的的理解,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新闻职业道德的目的,就不可能制定出优良的道德规范,
三、新闻自律的实现 (一)实现新闻自律的主体途径 • 一是向内的规范内化法,即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 • 二是向外的观念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停留在观念范围内的新闻道德还仅仅是传播者的职业品性,并不能实际地产生什么效用,只有这种内在的品质转化成支配客观传播行为的力量,自律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
(二)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途径 • 促使新闻传播主体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力量,主要是社会舆论对新闻传播行为及其效应的道德评价。 • 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是新闻自律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主体途径与外界途径的关系 • 实现新闻自律的两种途径有着内在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发端于传播主体内部的自律是自觉自愿的新闻自律,存在于主体之内是新闻美德(我们仍然假定被传播主体内化的新闻道德规范是优良的规范),外化于传播行为之中是自然而然的表现,这是真正的自律,是高境界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