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22 Views
第十六章. 知識管理. 16-1 知識管理的歷史與演進. 1970 年, Leobard-Barton 教授的研究。 70 年代後期, Everett Rogers 與 Thomas Allen 也提出知識管理的理論。 1978 年, Rob Acksyn 與 Don McCracken 提出了「知識管理系統」 1980 年代更可以看到基於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而開發的知識管理系統,提出了現在經常聽到的「知識取得」、「知識工程」等概念。. 1990 年代開始,許多歐、美、日等著名的管理顧問公司,開始導入知識管理程式。
E N D
第十六章 知識管理
16-1知識管理的歷史與演進 • 1970年, Leobard-Barton教授的研究。 • 70年代後期,Everett Rogers與Thomas Allen也提出知識管理的理論。 • 1978年,Rob Acksyn與Don McCracken提出了「知識管理系統」 • 1980年代更可以看到基於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而開發的知識管理系統,提出了現在經常聽到的「知識取得」、「知識工程」等概念。
1990年代開始,許多歐、美、日等著名的管理顧問公司,開始導入知識管理程式。1990年代開始,許多歐、美、日等著名的管理顧問公司,開始導入知識管理程式。 • 1991年, Tom Stewart在「Fortune」雜誌上發表「Brainpower」文章,開始介紹知識管理,這時候可說是知識管理的蓬勃發展時期。 • 90年代中期,託網際網路的福,知識管理開始盛行。
16-2道氏化學公司的知識管理 • 問題點 • 道氏化學公司的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技術訣竅、版權、商標和商業秘密等。其中專利是其主要型式,專利總數達2萬9千多項。每年用於專利的費用為3000萬美元,但是這些專利原先處於分散的無組織狀態。
解決方案 • 1.有效性的鑒別。 • 2.將專利分類 • 3.價值評估,確定無形資產的市場價值。 • 結果 • 公司已節省專利稅4000萬美元,而專利的許可使用費收入從1994年的2500萬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25億美元。
16-3 知識管理的定義 • 知識管理系統就是管理組織知識的資訊系統。在狹義上,知識管理系統是指實踐知識管理流程時的必要資訊技術;廣義上,除了資訊科技外,還應包含資訊技術的業務流程、人才、組織和知識策略等。
16-4 知識管理的類型 • 動態型系統(Dynamic Systems) • 流程導向型系統(Process-Oriented Systems) • 整合型系統(Integrative Systems)
有些學者則認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還可以分為下述四個主流類型:有些學者則認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還可以分為下述四個主流類型: • 查詢型知識管理系統 • 溝通型知識管理系統 • 開發型知識管理系統 • 輔助決策型知識管理系統
企業智慧 檔案管理 搜尋引擎 協同合作 核心專長 入口介面 社群論壇 知識地圖 知識安全 知識取得 基礎建設 數位學習 流程管理 功能
而知識管理系統的目的在於: • 增加企業整體知識的存量與價值。 • 應用知識以提昇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的績效,以及企業整體對外的競爭力。 • 促進企業內部的知識流通,提昇成員獲取知識的效率。 • 指導企業知識創新的方向。 • 協助企業發展核心技術能力。 • 有效發揮企業內個體成員的知識能力與開發潛能。 • 提昇企業個體與整體的知識學習能力。 • 形成有利於知識創新的新企業文化與價值觀。
16-6 知識管理的角色分配 知識管理的角色應包括: • 首席知識長(Chief Knowledge Officer, CKO) 首席知識長的職責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為組織建立一套知識管理的資訊基礎結構。 (2) 為組織營造一種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 (3) 為組織獲得經濟回報。
知識經理(Knowledge Manager) 知識經理的職責主要有以下四點: (1)豐富組織知識產品的結構。 (2)建立專案知識產品的架構。 (3)開拓組織知識產品的市場。 (4)負責知識產品的更新換代。
知識操作者(Knowledge Operator) 他們的職責主要有以下三點: (1)透過各種媒介和直覺吸收他人的外部知識和內在知識。 (2)將吸收的知識整理成可為任何人所用的外部知識。 (3)即時地對組織的知識進行更新和編輯。 (4)為組織僱員建立存放知識的知識庫環境。
通常有以下幾類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比較容易勝任:通常有以下幾類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比較容易勝任: • 新聞工作者。 • 專家系統全盛時期的「知識工程師」。 • 對相關領域的資訊比較敏感,並善於提供總論的人。
綜上而論,擔當知識管理角色的人,都必須具備下述的軟、硬兩要素:綜上而論,擔當知識管理角色的人,都必須具備下述的軟、硬兩要素: • 「硬」要素。即領域內的綜合技能、交叉領域的結構化知識、知識管理需要的日常技術和工具、為組織帶來實際利益的工作成果,以及瞭解支援組織發展的技術和思想等。
「軟」要素。主要是指個人所具備的特徵和素質,如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業務經驗、良好的社會背景和閱歷、較強的問題分析和結論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特有的直覺感知能力、對問題的良好把握能力等,難以量化的性格特徵。「軟」要素。主要是指個人所具備的特徵和素質,如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業務經驗、良好的社會背景和閱歷、較強的問題分析和結論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特有的直覺感知能力、對問題的良好把握能力等,難以量化的性格特徵。
16-7 知識管理的技術 對知識管理技術的認識,可從以下四種角度展開: • 內容管理。 • 門戶系統。 • 智慧型系統。 • 業務應用系統。
16-7-1內容管理 內容管理主要包括: • 門戶管理 • 內容創造 • 編輯管理 • 內容的評價管理
16-7-2 門戶系統 圖16-3 企業知識門戶系統的架構圖
企業知識門戶系統的理念 透過企業知識門戶實現四統一,即: • 角色 • 場景 • 功能 • 資料/資訊/知識 企業知識門戶系統的應用與實施 • 企業門戶規劃。 • 門戶內容建設。 • 企業門戶整合。
16-7-3 智慧型系統 智慧型知識管理系統應包括以下功能: • 案例管理分析功能 • 企業人員管理功能 • 自然語言查詢功能 • 用戶管理功能
16-7-4 業務應用系統 • 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ERP系統
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CRM系統 圖16-5 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CRM系統架構圖
16-8 知識管理的履行 從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認知:知識管理就是不讓資料變成「死資料」,而是希望它能變成「有用的資料」。這樣的觀念說來簡單,我們也都能接受,但要怎麼做呢?我們提出以下八大步驟:
願景與策略(Strategy) •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y) • 溝通計劃(Communication) • 知識物件規劃(Knowledge Object) • 程序(Process) • 系統(System) • 衡量(Measurement) • 服務(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