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922 Views
E-mail 文化 傳 播 網 www.52e-mail.com. 卡米爾與羅丹 Camille & Rodin. 兩位雕塑天才,一代世紀傳奇. G - 980. Glm 製 作. 作者:仰望星空. 布歇的雕塑:“造就羅丹”的卡米爾。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米爾媲美的模特兒,靈感的源泉。完美,升華為神聖: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 小提琴曲 傳奇(波)維尼亞夫斯基作曲 穆特(德)演奏小提琴. 《沃呂比利斯》(Volubilis):紀念卡米爾的系列雕塑之一。作者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
E N D
E-mail文化傳播網www.52e-mail.com 卡米爾與羅丹 Camille & Rodin 兩位雕塑天才,一代世紀傳奇 G-980 Glm製作 作者:仰望星空
布歇的雕塑:“造就羅丹”的卡米爾。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米爾媲美的模特兒,靈感的源泉。完美,升華為神聖: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布歇的雕塑:“造就羅丹”的卡米爾。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米爾媲美的模特兒,靈感的源泉。完美,升華為神聖: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 小提琴曲 傳奇(波)維尼亞夫斯基作曲 穆特(德)演奏小提琴
歐洲,法國,曾出過一個偉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做羅丹(Auguste Rodin)。 羅丹的《思想者》,世界處處可見。 現在,從法國到歐洲都已經明白了: 更加偉大的是一個女人,卡米爾。她的全名:Camille Claudel。她的名字譯作卡米爾·克勞岱爾。 一個例子,即可說明很多很多:2009年,羅丹最著名作品之一《吻》的拍賣價格為7.5萬歐元。2005年,卡米爾的著名作品之一《華爾茲》的第二版的拍賣價格93.25萬歐元。 二者價格差距:十倍以上。 二者驚天動地的愛情悲劇,曾震驚歐洲。1988年,法國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為這場爭論暫時畫了個句號:“我們愛羅丹,我們更愛卡米爾”。 本博文最前面的幾件雕塑作品是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1850-1934)“為了紀念卡米爾”,“為了紀念羅丹的朋友卡米爾”而創作的一個系列雕塑中的幾件。這個系列雕塑命名為《沃呂比利斯》(Volubilis):這個遺址是摩洛哥的“羅馬帝國最偉大的廢墟之一”(現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並且是“保存最完好的廢墟之一”。 卡米爾,曾經是這樣一個“廢墟”。 卡米爾的作品也曾是這樣一個廢墟。
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與卡米爾和羅丹都是朋友。當年的著名的法國美術學院是“不允許接收女學生”的。但是布歇接受了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學生。後來“他把他的這個女學生介紹給羅丹,進行指導”。 一段歷史傳奇,就此發生了。 一批藝術奇跡,就此誕生了。 一個18歲的女孩子和一個42 歲的功成名就的大師之間,突發了一場延續20年的浪漫史。原來,一位作品“平庸,粗俗,主要特點僅僅是脫離了神話和寓言題材而已的一位雕塑教授”,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 美麗驚人,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她的頭髮,永遠總是亂蓬蓬的”:刻意如此。只能如此。如果理齊頭髮,靚麗的形象出現……本來,一個天才,寄身在一個魔鬼身材裡,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羅丹的這段“黃金時代”,現在被稱為“卡米爾時代”。 對卡米爾的以往介紹:卡米爾是羅丹的學生,模特兒,知己,情人。 對卡米爾的現在介紹,已經去掉了“學生”一詞。 歐洲媒體評論:“卡米爾是天才”,“天才是不需要老師指導的”。 何況,最後,“老師盜竊了學生的作品,還盜竊了學生的愛情”,“心碎了的卡米爾,憤怒地砸碎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瘋了”:1905年開始,卡米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最後在精神病院度過了她最後的將近30年。即使如此,僅本世紀以來,法國,歐洲和北美,已經舉辦過多次卡米爾作品展,原作多達90余件。 羅丹,也痛苦了一生:他把他所有作品捐獻給巴黎政府,建了一個“羅丹博物館”,作品約150件。 但是,現在的“羅丹博物館”裡,最多的展品是卡米爾的作品。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10歲開始表現出對藝術的熱愛,14歲進入藝術學校(類似中國的中專),17歲時從藝術學校被退學,因為他的成績不合格。 他沒有放棄,開始申請法國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英語:School of Fine Arts),“多次被拒絕入學,使他深深感受到挫折”。1863年,羅丹23歲時,長期資助他的姐姐,因為失戀而死去。 沒有了經濟來源,第二年,1864年,羅丹24歲時,與一個女裁縫蘿絲同居了:他的藝術興趣,離開了當時常見的“宗教和神話”題材,開始轉向了室內裝飾,動物雕塑,或者世俗的題材。 普法戰爭爆發時,“他是徵兵對象,由於近視,未能入伍”。“1870年法國戰敗了,30歲的羅丹已經無法養活家庭,於是舉家遷往比利時,參加比利時證卷交易所的建設和室內裝飾等”。在比利時的6 年裡,他自己形成了一套雕塑思想,並且“省吃儉用存下了一筆錢,帶著蘿絲去意大利旅遊了一次,受到意大利的藝術的啟發而創作了《青銅時代》”。
這件作品,《青銅時代》,使得羅丹一舉成名。1880年,法國美術學院接受了40歲的羅丹,並且請他參加籌建法國當時的“國立美術館”:負責設計這間美術館的大門,即著名的《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右圖)。這個思路,來自但丁的《神曲》三部曲中的《地獄》。羅丹冥思苦想,如何設計這件大型群雕,工程一拖再拖。1883年,3年後,18歲的卡米爾(Camille Claudel)出現了。兩人在課堂上,首次相遇。這件《地獄之門》,“整整拖了40年”。這件作品“沒有完成,直到羅丹去世”。關於這件複雜的《地獄之門》,“羅丹處處咨詢卡米爾,包括每一個細節”,“包括其中《思想者》的原型”。與此同時,兩人陷入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愛情悲劇”。卡米爾走了以後,《地獄之門》再也沒有進展。
1988年,法國拍攝了一部“歷史上最長的電影”: 《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 導演:Bruno Nuytten 編劇:Reine-Marie Paris(原著), Bruno Nuytten 主演:Isabelle Adjani,Gerard Depardieu,Laurent Grevill,Alain Cuny,Madeleine Robinson 國家:法國 片長:2小時55分鐘 公映日期:1988年12月7日(法國) 電影長度:“幾乎三個小時”。 拍攝時間:長達五年。 電影效果:轟動世界,多次獲獎。 中國將這部電影名字翻譯成《羅丹的情人》。莫名其妙。因為法國人“拍攝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說明:卡米爾就是卡米爾,卡米爾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天才”。 只要看看獎項,就知道國內翻譯為《羅丹的情人》是多麼的荒唐:
1988年 《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公映。1989年 獲得美國兩項《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提名: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外語電影獎。1989年 獲得法國五項《凱撒電影獎》(Cesar Award),包括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女演員獎。1989年 獲得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
《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電影海報。
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劇照:卡米爾給羅丹當模特兒。
在兩人熱戀期間, 大批新的作品,出現了。不僅是羅丹的新作品出現了, 卡米爾的作品也大量出現了。 其中,包括了羅丹這位所謂“一代宗師”的“雕塑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的《思想者》原型:更偉大的女天才卡米爾創作的《地獄之門》的正中間,一個思考的男性坐像後來的放大版,被命名為思想者。 當時,社會不承認卡米爾的天才。 但是,事實才是證據。 比較一下下面的兩件作品: 兩個天才,一男一女, 同期製作,同樣題材, 對比之下,任何人都可以得出結論:兩件作品“驚人的相似”:
卡米爾的《吻》,起了一個不同的名字:《Vertumnus and Pomona 》。
卡米爾的《Vertumnus and Pomona 》的近照。 • 在羅丹的畫室工作期間,卡米爾自己也驚呆了,“她發現自己有著驚人的天才”。
這件作品,究竟應該算是誰的作品?這件雕塑:卡米爾是模特兒,羅丹是雕刻師,但是“創作建議和意見,來自卡米爾”。這件作品,究竟應該算是誰的作品?這件雕塑:卡米爾是模特兒,羅丹是雕刻師,但是“創作建議和意見,來自卡米爾”。
史料記載:“當時法國著名的模特兒,全部來自意大利,年齡16-21歲,只有18歲的卡米爾是例外”。 羅丹,成名作是《青銅時代》,“他一生的作品都沒有超越《青銅時代》”。 卡米爾,“一出世就打破了歷史傳統”。 卡米爾,“活生生的撕裂了歷史傳統”。
現在,對比一下他們兩個人的作品:左邊是羅丹的《青銅時代》:仍然停留在希臘羅馬的框架裡,約束中。右邊是卡米爾的《華爾茲》:行雲流水,炙熱燃燒,謳歌生命,舞蹈愛情,飛升蒼穹……現在,對比一下他們兩個人的作品:左邊是羅丹的《青銅時代》:仍然停留在希臘羅馬的框架裡,約束中。右邊是卡米爾的《華爾茲》:行雲流水,炙熱燃燒,謳歌生命,舞蹈愛情,飛升蒼穹……
卡米爾(1864-1943),一生都在矛盾中。 卡米爾的父親和弟弟,“從小就發現了卡米爾的驚人的天賦,並且全力以赴地支持她的深造”。 卡米爾的母親和妹妹,“從小就不希望卡米爾從事藝術,對卡米爾與羅丹的戀情也極力反對”。 天才是壓抑不住的。除非不是天才。 否則,即使死後才被發現,仍然是天才。歷史上,例子不勝枚舉。
同為天才的演員阿佳妮,在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中,再現了這段歷史: 從小的時候,卡米爾“就是一個喜歡玩泥巴的女孩子”。 在巴黎求學期間,一共有四個女孩子,分別進入了不同的藝術學院。 她們四個女孩子,“在巴黎合租一套公寓”。最後,歷史僅僅留下了卡米爾一個人的名字。 其他三個女孩子,都“正常”結婚生子了。只有終身未婚的卡米爾,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卡米爾進了精神病院後,其中一個女孩子去看望過卡米爾,她名叫Jessie Lipscomb(1861-1952),英國女雕塑家:她比卡米爾大三歲,在英國時她“1882年獲得《女王獎》,1883年獲得《國家銀獎》”(She won the Queen's Prize in 1882 and the National Silver Medal in 1883),然後來到巴黎,和卡米爾租住同一套公寓。 下面是《卡米爾·克勞岱爾》中的的幾個鏡頭:
下面是阿佳妮的几幅照片。 阿佳妮(Isabelle Adjani,1955年生,法國著名電影演員。 阿佳妮,15歲(1970年)開始拍攝電影:多達30部影片。 她“獲得《凱撒電影獎》五次,這個記錄超過所有其他演員”,包括《卡米爾·克勞岱爾》。
阿佳妮的劇照之一。“沒有哪台攝像機,能夠承受阿佳尼這樣的凝視”。 阿佳妮的劇照之一。“沒有哪台攝像機,能夠承受阿佳尼這樣的凝視”。
電影中的故事,與現實中的歷史,基本相同:……兩個人,開始一切都是那麼和諧:熾熱的愛情、泉湧般靈感、完美無暇的軀體……這一切,都在巴黎郊外的羅丹的那棟老房子中上演著,卡米爾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羅丹……她崇拜他,她僅僅憑著記憶,就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優秀的羅丹的頭像……雖然得到愛情,但也迷失了自己。 辛辛苦苦培養她的父親,責問她和羅丹在一起後,她自己的作品在哪裡時,她無言以答。 這就是影片後半段,羅丹陰影的開始。一切都幾乎是毀滅性的:卡米爾懷孕,羅丹不想離開蘿絲,大吵一架之後,卡米爾決定選擇流產並離開羅丹。但是,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逃離這個男人,她的獨立性,她的天才,被社會全部抹殺,讚譽全都屬於羅丹,人們在提到她時,總是先提到這個男人。 羅丹對她說:“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 卡米爾對他說:“我希望我從來也不曾認識你……”
歷史的真實,基本如此,史料記載如下:1892年,在一次不情願的流產後,卡米爾終止了“與無數女人關係不斷”的羅丹的關係。1892-1898年,卡米爾和羅丹,總是互相定期去探望對方。1903年,卡米爾開始在Societe des Artistes Francais沙龍和Salon d'Automne沙龍,展覽自己的作品。 下面,讓我們看看卡米爾離開羅丹,自己設立工作室後,自己創作的作品。 史料記載:當時,“卡米爾有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經紀人,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收入”:
《Young Girl with a Sheaf》,“卡米爾和羅丹做過同樣名稱的同樣作品”。這一件是卡米爾的作品。0
《女海妖》(siren)。 這部作品的音譯:塞壬(siren),希臘神話裡,性感的女海妖,用音樂迷惑人。 可能,羅丹與卡米爾的關係,就像一個漁民與女海妖的關係? 女海妖的音樂天賦來自上蒼,來自天生。 一個打魚為生的漁夫,能有那樣的天賦? 羅丹,“沒有卡米爾那麼高的天賦”,“他的一生就是把《青銅時代》擺成不同的樣子,或者把一群人擺放在一起:他從未達到卡米爾那樣的天才,更沒有卡米爾的火熱激情”。
沒錯,卡米爾就是上帝造就的的女海妖。 • 這個塞壬(siren),喚醒了羅丹。 • 這個艷麗的女海妖,造就了羅丹。
這件合作,叫什麼名字,已經不重要了。 • 沒有美麗的海妖,沒有驚人的女天才,羅丹的作品肯定“還是乾巴巴的希臘羅馬老一套”。
但是,社會上,當時依然認為,羅丹才是天才,海妖只是魔鬼身材的模特兒和學生。 後來,真相逐步流傳到整個巴黎,社會的看法依然故我:這個社會,怎麼了?難怪,著名的畫家安格爾等人,再就憤怒地向整個社會宣戰。
現在,讓我們看看100年後,千千萬萬電影觀眾的評議吧: 網友們對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 評論摘錄(綜合整理:糾錯潤色了原文,但未作評判)
阿佳妮的演技震撼人心她,羅丹的情人,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一共死過五次。 一次死在家人,她母親和弟弟手裡。開始,她母親一再羞辱阻止迫害她;後來,她弟弟冷漠遺棄她,最終將她送進瘋人院關了後半輩子:三十年。 一次死在羅丹的手裡,死在她痴情痴迷痴人說夢的愛裡,她為愛他瘋了,她的一切,雕塑作品,靈魂肉體,死亡,思想,一切都只為愛,愛他,他叫羅丹。羅丹,這個舉世矚目的偉大的藝術家同樣猶豫,被世俗所困,將她遺棄,毫不留情,雖然我們無法知曉歷史的真相,無法回到那個瘋人院。 一次死在她自己手裡,死在自己痴情痴迷的愛裡,死在自己的瘋狂裡,自己將自己的一切毀之殆盡,她失去了一切精神可以依託和寄託的載體,她將自己徹底毀滅,將自己心血凝聚的雕塑作品一個一個一錘一錘的砸碎了……第四次死在瘋人院裡,事實上,她沒瘋。 最後一次,她在全世界的觀眾眼裡,死了。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的演繹,將一個世紀前的偉大瘋狂的雕塑家的跌宕沉浮與悲天憫人的一生,像克勞岱爾本人(及其雕塑)一樣,呈現在世人面前,震撼人心。
兩個人分手多年後,偶遇,禁不住熱烈擁抱。 壓抑多年的感情,就此爆發。 來到卡米爾的工作室。 羅丹閉上眼睛,一件件去觸摸她的作品。 在他心裡,這個學生早就是藝術大師了,他了解她。 他喜悅地觸摸著那些,卻感到了這個女人的痛苦。最後,他的手落在一組三人群像上:一個男人夾在兩個女人中間。這分明是在影射他。他叫了起來:“這個絕不能展出”。 一場爭吵開始了。一向沉默的卡米爾,突然像個瘋子一樣,大喊大叫。她傾吐著離開他的痛苦:她開始喝酒,只是為了掩飾,這樣人們會說,她是因為酒變成這樣,而不是因為羅丹。但是,羅丹甚至不同意她表現她的痛苦,說會辱沒他的名聲……羅丹怔住了,被這個女人的爆發力驚呆了。他們相戀的日子仿佛近在眼前。那時候,工作室裡,卡米爾趴在一旁,睡著了。羅丹舉起油燈走近她身旁,照亮她熟睡中沉靜美麗的臉,他看著她,喃喃自語:“我只愛你,你是我靈感的源泉”。多年後的爭吵現場,他終於親口承認了:“第一次看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想要的那種女人。我相信我只愛你。你所擁有的,正是我失去的。但是,這種激烈的感情我再也無力承受了”。羅丹走了。他已經沒有力氣再去像個年輕人一樣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了。 這是兩個人最後一次見面。卡米爾那種可能會焚毀一切的愛情讓羅丹膽怯了。他的確愛過她,但是她的才華觸犯了他,她的喊叫驚嚇住了他,面對一份如此激烈的感情,他很清醒地意識到,應該先保住自己。於是他離開了她。 否則,幾乎就是自己在與自己戰鬥。
賭輸了一生:失望的父親 這個美麗的女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雕塑的天才。 他的父親一直為女兒驕傲,為了給女兒提供物質條件,他不辭辛苦在外地工作。這一切,遭到了母親的厭棄。在羅丹來訪的鄉間午宴上,母親抱怨女兒的傲慢。一向文雅的老父親,突然用力地摔勺子。然後,他愉快地回憶起女兒小時候就顯露出了用泥土雕塑的才華:“我絕不允許你說她傲慢”。她的父親一直呵護她,他為她準備了一個本子,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卡米爾,裡面有她的所有活動的剪報,參與展出的消息。他珍藏了關於她的一切。父親不能原諒女兒:為了愛情,浪費她的才華。 羅丹和卡米爾的風流韻事,在城裡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父親提醒她注意自己的行為。他那是第一次向女兒發火,是因為女兒不再“做自己的作品”,只是擔任羅丹的助手,耽於愛情卻流失了才華。“你必須有自己的作品。必須去展出,才能成功”。 他一直相信她會成功。多年後,看見女兒在用一生的時間,在為一場感情而痛苦,而作踐自己,終於沒有達到他這個父親的理想,他難以掩飾自己的痛苦和失望。 他仍然叫她“乖女兒”,仍然任憑她在自己的膝蓋上流淚,卻已是風燭殘年。 他老淚縱橫,他知道:自己一生的付出,賭輸了。
無限悲戚,長嘆不止 作為一部傳記電影,當我意識到影像中的一切都曾真實而殘忍地發生在一個美貌驚人,才華橫溢的女子身上,那感覺是扼腕嘆息,更是無法呼吸的窒息。 卡米爾·克勞岱爾,十九世紀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學生,模特,助手,更是情人,但無論是哪種把她和羅丹相提並論的說法,對她而言都是一生的悲劇。 她,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美貌與天賦並存,靈感與激情交織,她的作品幾近完美,卻要一生苦苦掙扎,擺脫羅丹的陰影施加給她的影響。 兩個如此相像的人,他們在各自的作品裡,發現驚人的一致,於是互相被打動。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才華,可以息息相通,於是他們相愛。但還是要分開。也許他們被那種才華給灼傷了。與天才生活在一起,本來就非常人可以忍受,而兩個天才在一起會是一場怎樣的災難?愛也要轟轟烈烈,恨也要生生世世。 就像卡米爾,她和羅丹分手後,用一生在完成著一場恨,作踐自己,何嘗不是對羅丹的嘲笑。但是,因為他可以退出,所以,她的所有作踐不過是傷害自己罷了。 她得了臆想症,以為羅丹要迫害他。她口中的“羅丹幫”總是處處與她為敵。她對來買她作品的人大吼大叫,以為他們是羅丹派來的,她的臉扭曲得厲害,像個庸俗的婦人急於保護自己而口不擇言。 這張曾經無比美麗的臉,已經完全失去神采,只有慌張,表面強悍只不過是為了掩飾害怕。終於,有一天,她毀了幾乎所有自己的作品:扔進了塞納河,用大錘砸碎,還掩埋了一些雕塑作品。 這一幕一幕,怎麼會不讓人無限悲戚而長嘆不止呢。
阿佳妮是個好演員 她演的卡米爾,和她自己融為一體。 在現實的世界裡,她和丹尼爾·戴·劉易斯曾經有過激烈的愛情,但是,後者離開了她。阿佳妮也為此,痛不欲生。他們兩個也都是有才華的好演員。也是終於不能在一起。 劉易斯後來娶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兒,因為他把岳父當作精神上的父親,和老婆相處也其樂融融。 但是,阿佳妮,至今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