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主讲: 邢益育 海南省中学特级教师 海南省中学语会常务理事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师

主讲: 邢益育 海南省中学特级教师 海南省中学语会常务理事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师 文昌中学教导室副主任。. “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 培训 有效、高效 —— 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海南省文昌中学 邢益育 2008 年 9 月 20 日. 前 言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主讲: 邢益育 海南省中学特级教师 海南省中学语会常务理事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讲:邢益育 海南省中学特级教师 海南省中学语会常务理事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首批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师 文昌中学教导室副主任。

  2.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培训 有效、高效 ——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海南省文昌中学 邢益育 2008年9月20日

  3. 前 言 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省级培训者培训,聆听了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走向》讲座,及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吴一凡科长《当前课程改革论争简介》讲座,还阅读了海口研究培训院龚雄飞副院长的《中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行动》讲座文稿,培训时间虽短,但我很受启发,获益良多。 为做好本次全员培训,我希望能把培训专家的报告及个人的学习心得整合起来,结合本次培训的作业要求(撰写论文),向各位同行作一个精要的介绍。限于水平,错漏失当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4. 一、关于有效教学 (一)提出背景 (二)核心思想 (三)教学理念

  5. 二、培训专家的精彩报告 余文森教授报告 余教授紧紧抓住“有效教学”这个核心,从“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和“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见解和主张。我把他的观点概括为三点: (一)立足课堂,研究课堂,确保教学有效、高效 (二)关注过程,重视体验,让生命在课堂上升华 (三)关于“优质教学”与“有效教学”

  6. (一)立足课堂,研究课堂,确保教学有效、高效(一)立足课堂,研究课堂,确保教学有效、高效 1、研究有效教学,着眼点与归宿都是课堂 2、创新技能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3、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①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②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③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④指导——自主学习模式

  7. (二)关注过程,重视体验,让生命在课堂上升华(二)关注过程,重视体验,让生命在课堂上升华 1、关注过程,让学生更会学习、更会思考 2、重视体验,让学生的学更有趣、更快乐 3、提升课堂的文化的品味 4、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自我追求

  8. (三)关于“优质教学”与“有效教学” 问题思考: 1、有没有必要提“优质教学”? 2、它与“有效教学”是什么关系? 3、如何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闷课 活课 无效 有效 优质(从有效走向优质) 低效 高效 教师优质教学的特征: 有思想的课 有智慧的课 有文化的课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9. (二)吴一凡科长的报告 吴科长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简介新课程的有关论争,他从论争的起因、经过及论争的内容和对论争的态度等方面,谈了他个人的一些认识 1、论争的起因 论争源于王策三先生的一篇文章。2004年,王策三先生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上发表了《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10. 王策三先生基本观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本问题,主要不是追求升学率(所谓“应试教育”) 或者“知识本位”(所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教育( 知识) 发展远远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即教育发展严重不足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要求高涨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十多年来的讨论,就不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枝节的问题上进行争论;而是反映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分歧。 钟启泉先生的基本观点:任何改革事业,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 必然遭遇到旧有观念与旧有制度的束缚和抵抗,这是不足为怪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以及北大、南大、浙大的教育研究人员特别是年富力强的教育学博士们积极地参与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短短三年,我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得到重建。

  11. 论争 (1)理论基础之争 论争 分岐 (2)基本目标之争 论争 分岐 (3)基本策略之争 论争 分岐 (4)对待国情之争 论争与分岐

  12. (三)龚雄飞副院长报告 龚副院长的报告主要讲三个内容 1、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2、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策略 ①关于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②关于过程教学的有效性 ③关于情感教学的有效性 3、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方式变革

  13. 龚雄飞副院长报告 结束语 “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快乐,就得走一条令你不快的路;若要到达尚不具备的有知,就得走一条无知无识的路;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富有,就得走一条一无所有的路;若要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 ——叶澜教授“写给教师的瞩望”

  14. (四)作业的格式要求与写作指导 一、格式要求 ①标题“我与新课程”:加一个副标题。 ②单位姓名: ③内容摘要:简明扼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④关键词:提炼要准确、精当,不宜过多。 ⑤正文:事例详实,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⑥附注:准确写明相关材料的作者及出处。

  15. 二、写作指导 1、善于反思:立足课堂,结合学情,根据自身实际,剖析自己,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特点、突出个性和独到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如在理念的学习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的学习与运用等。 2、选好切入点:切入点要小,可具体到某个教学的细节或某点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如对备课的反思、对课常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差生转的反思、对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反思等。 3、案例的运用:本次论文的撰写,要强调对有关案例的评论分析,以提高文章的指导意义。 4、理论的运用:写教改反思,要重视新课程新理念在文中的体现。可以是用运新课改的新理念进行具体的教学反思,同时也是作为文章的重要理论依据。

  16. 附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 1、网上资料:“百度百科”中的“尝试教学法”词条解释。 2、网上资料:《洋思教学经验》作者:邓慧强。 3、网上资料:《一所中学的颠覆性改革》作者:张洪波。 4、王策三先生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发表在2004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 5、钟启泉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发表的《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6、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叶显发《新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 7、王本陆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6日发表的《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 8、网上资料:广东基础教育发展网,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17. 谢 谢 联系方式: 手机:13138965366 办公室:36916570 成长博客:18187 电邮:wczx305@163.com

  18. 提出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 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19. 核心思想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20. 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 (“对象”意识和“全人”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重要理念——“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1. 1、研究有效教学,着眼点与归宿都是课堂 (1)有效教学两因素:一学习行为,二教学行为。 (2)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研究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 (3)有效课堂三要素:知识、思考和生命。 他说:“就像生活中不能光有牛奶和面包,还应该要有鲜花和诗歌一样,课堂不能光有知识,也要有智慧和生命。”这个“智慧”就是“思考”;“生命”就是学生,就是教师。

  22.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学生学习结果,提升学生学习体验,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创新方法。例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学生学习结果,提升学生学习体验,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创新方法。例如: ①阅读方面——“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②课堂提问——“五先五后”:先提问,后指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等。 ③课堂讲解——四个层次: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此外,讲解还要有感染力(动作和语言的感染力)和必要的“废话”(营造听讲的氛围)。

  23. ①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尝试教学法是邱学华老师经过长达20多年的设想、实践和研究,于是1982年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理论的学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三个方面。 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等。 教学基本程序(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尝试教学法主要的成功经验均来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实践,后来被引入中学各学科课堂。

  24. ②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江苏泰兴市洋思初级中学,早先也是一所乡镇普通中学,但历经多年的实验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具有洋思中学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 洋思课堂教学五环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洋思课堂讲与练:要保证训练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 另外,洋思中学在差生转化,也有很成功的经验。 蔡林森校长把洋思经验概括为三句话: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 这三句话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学好。洋思中学的一句口号是“抬起头来走路”,这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学好的洋思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25. ③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从1998年起,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中学在校长崔其升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主题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改革。他们用了八年时间,把一个全县23所教学考核倒数第一、面临被解散的乡镇初级中学,建设成为全县排列前三名的优秀乡镇中学。杜朗口中学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大震动。 杜郎口模式就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一个“三”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一个“三”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一个“六”指六个教学步骤: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等。 也有人把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摸式称为“10+35”模式:即每节课45分钟,老师最多讲10分钟,剩下35分钟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评价:在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学生上课可以随意走动、争论、唱歌、跳舞、演小品,甚至代替老师讲课,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被彻底打破了。就是这种“赶大集”式的课堂,却让学生的考试成绩从全县倒数第一跃升到前三名。有人说它的成功触及到了“目前教育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所农村学校竟靠自己悟出了教育的真谛”。

  26. ④指导——自主学习模式 “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启动于1995年,是《福建省中学数学“目标——掌握”10年跟踪教改实验》(1986年-1995年)的逻辑生长和发展,是福建省长期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三位学者在个别成功的数学教学经验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来的教改实验课题。 “指导”三阶段:教读阶段,引读阶段,自读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导,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或关键的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以“从扶到放”、“从教到学”为落脚点。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地进行学习。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7. (1)课堂学习情绪: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2)课堂行为表现: 一要注意教师的态度和情绪;二要注意体现良好的人格和素养;三是要展示课堂的文化(精神)。 (3)教师工作态度: 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4)教师人格素养: 要接纳学生、重视学生和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切不可轻视学生、偏爱学生或无视学生。 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塑造和素养的提升,要有良好的行为品格,如友善的态度、广泛的兴趣、幽默感、宽容和耐性等。

  28. 3、关于课堂的文化的特征 师生思维角度:自由、民主、宽松、和谐; 知识思维角度:好奇、情趣、形象、生动; 生命思维角度:道德、人格、生命、灵魂;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有乐趣、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人格有尊严。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三者缺一不可。

  29. 余教授认为这三位一体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非要有所取舍的话。余教授认为这三位一体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非要有所取舍的话。 在教育中,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失去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但是,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热爱,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促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和愿望。 因此,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并不是什么边缘之物,它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引自《教育参考》06年8月)

  30. 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自我追求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31. (1)理论基础之争 一种流行的观点主张:借鉴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建立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国际视野,以此来指导中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非常明确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体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32. 理论基础的论争主要分歧: 第一,什么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基本的理论立场之争。 第二,是潮流第一还是国情第一?这是理论取舍的标准之争。有的论者看重的是观念的新异性,有的论者则强调理论要符合国情。 第三,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这是理论基础的主体之争。有的论者心仪拿来主义,期望用西方理论拯救中国教育;有的论者则关注本土理论建设,反对把中国教育作为外国理论的实验田。

  33. (2)基本目标之争 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现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就其性质说是传统教育体系、应试教育体系、凯洛夫教育体系,是落后的陈旧的教育体系。这种观点主张,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打倒现有体系,推倒重建,建立全新的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范式转型。 另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中国现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就认定整个现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体系,相反,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来判断,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体系本质上属于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它体现着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定性,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这种观点主张,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

  34. (2)基本目标之争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目标的分歧,主要是: 第一,中国教育传统是垃圾还是资源?这是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出发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把我国迄今为止的教育传统视为垃圾,欲彻底清除而后快;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教育传统有缺陷,但它是改革的资源,是完善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是完善学校教育还是弱化乃至取消学校教育?这是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根本方向的论争。重起炉灶的观点,其实质是模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区分,把学校教育还原为生活实践;而完善发展的观点,其实质是改进和提升学校教育功能。 其实,这些理论观点的纷争,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早已有之,其是非曲直在历史上亦早有定评。但愿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能成为我们处理理论纷争的智慧资源。

  35. (3)基本策略之争 一种观点是激进革命论,主张采用颠覆性手段来变革现实。这种观点是把改革理解为彼此替换、新旧对抗、势不两立、破旧立新、推倒重建、彻底消灭、脱胎换骨等激烈的斗争和变革过程。激进革命论认定革命目标是神圣的,而革命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在推进策略上就往往依赖于或习惯于政治运动化的方式。 另一种观点是稳健改革论,主张采取温和、渐进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来变革现实。这种观点更多把改革理解为一个主要是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波浪式前进的量变过程。稳健改革论认为改革的关键是整体繁荣和自我发展,因而在基本策略上强调民主和多元的探索,重视持续积累和稳步改进。

  36. (3)基本策略之争 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策略的理论论争,其主要分歧是: 第一,是非此即彼还是多元共存?这是关于制定改革策略的方法论思想之争。激进革命论体现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而稳健改革论则体现多样共赢的思想方法。 第二,依靠权威还是尊重民意?这是关于推进改革的动力之争。激进革命主要是依赖权威力量驱动的,而稳健改革则更重视来自大众的改革动力。 第三,是暴风骤雨还是滴水石穿?这是关于推进改革的方法之争。激进革命是暴风骤雨的运动,有横扫一切的声势,但往往是雷阵雨,难以持久;而稳健改革如和风细雨,细水长流,声势不大,却能持久坚持。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改革策略,也是由来已久,针对不同情况各有用武之地。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是该不停地革命呢?还是应累积地改进呢?

  37. (4)对待国情之争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不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适应国情论和不问国情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其中,不问国情论是新课改理论专家所坚持的,它承认新课改脱离国情,认为适应国情论是过时的观念,国情是可以改变的,课程改革不必适应国情而贵在适应潮流和真理。 王本陆先生观点: 不问国情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的思想原则。为了健康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揭示课程改革的国情制约性规律,努力全面地、辩证地、理性地认识中国国情,能动地适应中国国情。

  38. 1、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是科学进行知识教学,达成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是关注育人的价值和学习体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9. ①关于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两种知识: 明确知识(事实和原理); 默会知识(人怎么想、怎么做) 传递方式: 言传式(书本知识,听讲为主); 意会式(实践经验,在做中学); 内化式(明确知识,融会贯通); 外显式(默会知识,逐步清晰化)。

  40. 如何提高知识的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学生活动式教学的比重(有利于默会知识的形成)。例如山东的杜朗口中学,教学模式就是颠覆式的。 二是优化讲练策略,提升教师授受式教学的水平(实用于明确知识的教学)。例如要努力做到“三精讲三不讲”,既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三是提高交流水平,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有利于相互学习与智慧分享)。这里说的“交流”,主要还是从评价的角度来说的。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和有效.有效的评价既体现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成为一种奇妙的教育工具。

  41. ②关于过程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所需获得的结果。 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两种课堂:一是记忆型课堂,二是思考型课堂。 对有效教学流程的建立,处理四种关系:处理好阻滞和流畅的关系;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42. ③关于情感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第四,关注学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提高情感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三维目标的整体性 二是把握情感教学的教育性 三是提高情感教学的艺术性 四是提高情感教育的感染性

  43. 3、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探究的神秘化:认为探究是严格的科学活动,课堂上没有探究,教学还是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情况,没有探究的特点; 二是探究的机械化:当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不偏离自己的设计主线,往往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因势利导、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探究教学的机会,也就是教学不尊重学生探究的权力。 三是探究的庸俗化: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混乱,如“对于某些较容易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对于某些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思考”等,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无效化。 四是探究的无效化: 无意义的探究主题和错误的探究设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