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23 Views
综合实践活动 : 走向常态和有效.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 核心成员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负 责 人 教育部华中师大课程中心 常务副主任 香港大学教育研究院 境外委员 http://ipac.cersp.com. 2004 年 1 月 4 日, CCTV-2 对话节目播出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窥视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每一个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您认为最重要的三大任务究竟是什么 ?.
E N D
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和有效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 核心成员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负 责 人 教育部华中师大课程中心 常务副主任 香港大学教育研究院 境外委员 http://ipac.cersp.com
2004年1月4日,CCTV-2对话节目播出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窥视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每一个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您认为最重要的三大任务究竟是什么?每一个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您认为最重要的三大任务究竟是什么?
如果对两个大四的学生进行选择和面试,您作为校长最想对他们提的三个问题是:如果对两个大四的学生进行选择和面试,您作为校长最想对他们提的三个问题是:
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十大理由 1.时代拒绝“书呆子” 我国的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明显不足。面对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开放的时代、全球化浪潮,以及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仅仅会考试,缺乏充分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难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2.“处事”胜于“解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务必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会生存”,并把这“四个学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
3.实践出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诚教授说,在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参与实践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的学生,在重点大学中,这一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学,比如哈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每年在中国录取的高中学生中,100%都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对不是中国各地普通高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
4.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知识获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务和职责,即使是知识,它也不仅仅是个科学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命运、幸福有关的问题。教育指向的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生的认知领域发展、情感领域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的发展和人际技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是教育必须关注的。
5.生活是个大课堂 生活时时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处处有教育,生活具有丰富教育的资源。
6. “学校不是鸟笼子” 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教育!中小学“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7.经验就是人生财富 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经验就是人生的财富,是发展中的过程性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条件性资源。经验是认识的基础,是理解的条件,是观念表达的背景。对学生生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来说永远仅仅是一种“材料”,而不能成为一种“养料”。
8.课堂教学不是惟一主渠道 OECD所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参加PISA测验的OECD国家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成绩中,学校教学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平均为36%。在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学校教育行为对于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只有10%甚至更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学校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约为60%。 我国教育部“新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项目组”通过应用模拟PISA测验建立的学生学习质量数据分析系统检测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成绩上,学校课堂教学的解释率为40%。
9.世界教育之势 开设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并不是新课程的独创,而是面对时代发展和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共同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10.课程改革的公共议题 .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综合实践活动全国性、省级、地区和校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 .全国各地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网站148个;各类网站中建立的“综合实践群组”超过600多个。 .全国有18个省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组织。 .中文教育核心期刊以及各级教育刊物十分重视发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论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论文无以计数;全国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专刊杂志3份。 .全国有超过100个地市将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纳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予以全面考核。 .经国务院同意,综合实践活动被列为《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之一,予以实施。
二、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走向常态和有效二、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走向常态和有效 (一)常态实施和有效推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由之路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规范的初步研究基本完成 ●关于课程性质与定位 ——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 ——与学科课程具有区别和联系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 ----处理好十大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师与学生、过程与结果、预设与生成、认识与实践、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体验与建构、规范性与灵活性、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等;
●关于课程实施的基本规范 ----教育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认识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较好实施的地方,都是领导切实理解并重视其课程价值为前提的); ----过程规范:三阶段论、过程管理 ----实施的细节问题: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分组与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评价等; ----课程资源开发
2.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现象:案例研究与问题研讨的周期过长,进入常态实施、普遍实施、大面积规范实施的进程过慢;地方差异较大,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症结:非常态、有效性低下 ----缺乏可持续的计划性;缺乏地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保障和制度规范;(谁来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学校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制度?) ----核心目标在学校实施层面的情景化、个别化、具体化不够,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表层化;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规范性不足;
(二)由案例研究与问题探讨走向常态和有效 1.“常态”的标准 ----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并比较完善的课程制度保证; ----学校有实施方案;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 ----纳入课程表,可持续实施; ----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 ----有规范、细致的学生活动记录;
2.“有效”的标准 ----情景化、个别化、具体化的学生发展目标设计(年段性、核心目标的操作性); ----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过程管理的有效; ----程序性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的规范性; ----活动主题的拓展性、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从体验走向建构。
三、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策略:学校层面三、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策略:学校层面 (一)在实践过程中引导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1.整体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课程”,而是一种“作为实践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生成性思维: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凸现课程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2.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识 ●不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活动来开展,要把它作为一种课程来完整地实施与指导 ——有清晰具体的课程目标吗? ——校本开发与校本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经典的活动主题和生成性的主题吗?活动主体有广度和连续性吗? ——谁是课程的主体? ——开放性和生成性就意味着“学习活动方式”的随意性吗?
●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质来实施与指导 ——确立实践第一的原则; ——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生的成长历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良好教育的本质规定。
3.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学校和教师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追求什么? 普遍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丰富经验 ●经历整个过程、方法 ●整体认识 ●形成与主题有关的看法 ●创新精神 ●真问题、思维框架 ●实践能力 ●基于情境动手解决问题 ●个性品质 ●善于、敢于、勇于 …………
抽象目标 具体目标 ●搜集处理信息 ●信息处理技术与能力 ——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与能力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分析和选用适当的信息 ——适当地整理与表述信息 ●交流与合作 ●表现的技术与能力 ——运用写作、绘画等多种方式灵 活地表达 ——具有个性的表达 ——问题解决过程中合理地表述观点 ——应用本人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并适当加以区分
●分析与解决问题 ●思考与判断能力 ——自主地提出活动课题 ——论理的合理性 ——课题设计的明确性 ——内容的适切性 ——深入地分析课题的意义 ——学会运用问题解决基本方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 1.研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规范; 3.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4.整合利用学科资源;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进入学校发展战略。
(三)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1.“指导”意味着什么?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引导方法,建立规范 ●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帮助进程,倾听体悟
2.“有效指导”意味着什么? ●适时:分阶段指导 ●适度: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 ●适当:针对性强 ●适合:根据活动主题、年段学 生特征 ●适应:关注学生活动需要。 具体而言: ---活动目标:明 ---学习方式:活 ---过程管理:细 ---总结评价:实
3.指导什么 ●过程性方法的指导 所谓过程性方法,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三个具体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中的各种程序性方法。程序性方法往往与学生在各个活动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关。
①准备阶段的过程性方法 ——问题从哪里来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成为活动主题 ——从问题到主题:主题的表述 ——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学会分解主题 ——我是小组一员:指导学生融入小组 ——资料从哪里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活动要有计划: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
②实施阶段的过程性方法指导 ——如何进入活动情境:指导学生与活动对象进行联系 ——如何取得活动对象的支持与合作: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注意保存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 ——问题出在哪里: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防止浅尝辄止:指导学生深度体验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指导学生有效展开课外和校外活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指导学生有效展开课外和校外活动 ——课堂的有效利用:指导学生有效展开课堂活动 ——工具和技术的魅力: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工具和技术 ——资源是普遍存在的:指导学生有效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 ——理性的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学科知识 ——合作力量大:指导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过程
③总结交流阶段的方法指导 ——及时总结提高活动效率:指导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 ——从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认知 ——学会做事:指导学生总结方法论的收获 ——学生在哪些方面长大了:指导学生升华情感体验 ——答案无所谓对错: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结果 ——活动结果的表达形式多样:指导学生表达活动结果
——怎样撰写活动报告: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怎样撰写活动报告: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形象化的表达:指导学生做统计图表 ——要有实事求是的文风:指导学生学会作注释 ——有效地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参与式讨论 ——反思活动的足迹: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欣赏与批判:指导学生评价他人
●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指导 所谓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是指活动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核心操作方法,是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形成的问题解决的普遍方法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应力求规范,克服随意性,因而,指导教师应了解并尽力去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以便对学生活动加以有效地指导。
①调查研究法的指导 ——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内容和任务 ——研制简要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 ——选择调查的对象 ——设计调查的方式 ——访谈调查应注意什么 ——调查者的态度 ——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怎样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②实验研究法的指导 ——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和任务 ——实验前一定要有假设或设想 ——设计实验的程序和周期 ——必要的实验设备或工具的准备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 ——实验观察 ——实验数据的记录很重要 ——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怎样撰写实验报告
③技术实践法的指导 ——设计与制作 ——种植与养殖 ——…… ④社会考察与宣传法的指导 ——明确社会考察的目的、内容和任务 ——做细心的观察者:指导学生的考察过程 ——必要的准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宣传的知识准备 ——倡议与建议:指导学生服务于社会
4.指导方案 ●教师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 ●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
5.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研 ----课题研究; ----同题研讨; ----案例分析; ----网络教研。 欢迎访问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 http://ipac.cersp.com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教育人生” http://blog.cersp.com/350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