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886 Views
医院感染 知识培训 增强防控意识杜绝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4年. 医院感染危害. 1、增加卫生资源消耗 2、增加病人痛苦 3、增加病人费用 4、增加病死率 5、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提高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是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护理工作在感染防控中的重要性. 感染 的预防与控制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
E N D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防控意识杜绝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4年
医院感染危害 1、增加卫生资源消耗 2、增加病人痛苦 3、增加病人费用 4、增加病死率 5、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提高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是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护理工作在感染防控中的重要性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 护士是治疗、护理操作、消毒灭菌工作中的具体执行者,每天的各项操作与感染预防和控制息息相关,特别是由个体独立完成的、夜晚操作是否符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等,均关系到医患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如果把关不严,极有可能为感染发生埋下隐患。
感染——极易发生在日常操作中 1、护士操作时是否需要戴手套?科室是否配备手卫生清洁及消毒用品? 2、氧气湿化瓶、通气连接管及流量表的用后处置? 3、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全部还是仅将螺纹管、湿化灌、集水杯部分交由消毒供应中心?仅清洁机器外表面?是否根据说明书对呼吸机内置管路等定期或及时拆卸清洁、消毒? 4、简易呼吸器(急救复苏囊)及附件:(使用前:是否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一次性或可复用?厂家或经销商是否详细告知了可复用的清洗、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科室自行处理还是交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是否拆卸到最低程度?消毒存放有效期?使用过程的有效期?)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防多重或泛耐药医患感染: (1)是否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给药时间是根据所用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较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既可维持血浆中的有效浓度,又不至于发生蓄积中毒。 (2)是否注意抗菌药物的配伍问题:在抗菌药的使用中,合理配伍非常重要,若配伍不当,易引起药理或化学变化,甚至引起细菌耐药。 (3)是否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感染——极易发生在日常操作中 6、职业暴露防护及暴露后处理: (1)护理人员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以致于职业防护不到位。 (2)职业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低;护士缺编问题严重,护士要完成繁重的治疗任务,而忽视了对自身的保护。 (3)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 (4)发生职业暴露后不能正确进行处置。 7、手卫生依从性低。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严重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1、2005年12月11日 ,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摘除。事件调查直接原因为手术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工作未达到基本标准,术中微创手术器械不能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2、200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于半月内发生DIC相继死亡。调查结果,该院新生儿科布局和工作流程不合理,人流物流相互交叉,消毒方法不合理,医务人员未按规范进行手卫生。 3、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朝阳区谷饶中心卫生院的38名剖宫产患者中,共18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调查,为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导致的手术切口感染。 4、2011年,82岁老太王氏,为治疗胆囊炎住进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不料却在医院感染了肺炎,并因此死亡。经调查,医院违规将传染病患者安排在王氏的邻床,令其感染传染病而死亡,并判决医院赔偿王氏5个子女20余万元。
诸多的事件告诉我们 医院感染与医院的每个部门、每位工作人员都息息相关 感控预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落实情况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等基础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看似不挣钱,但可以省大钱!
需要大家了解的内容 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手卫生规范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职业危害与防护 我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减少医院感染,我们应该怎么做
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来源,医院感染分为: 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病人家属、医院环境,感染可以散发,也可暴发。外源性感染通过消毒灭菌、隔离等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可得到预防和控制。 内源性感染:指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菌群,感染呈散发,就目前水平,内源性感染还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类药物降低感染的风险。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什么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身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报告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属于医院感染的,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暴发感染需在6小时以内上报,以保证对全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控。
手卫生 —国际关注的最重要的感染控制措施 1、是预防医院感染 最简单、最经济、 最方便、最有效 的措施 2、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指 甲 1、 指甲是手“工作平台”的一部分 2、人造指甲被证明容易造成细菌定植并引发感染 3、长指甲和人造指甲容易造成手套的破损
戒 指 戒指下的皮肤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细菌定植,研究发现戒指是携带GNB(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危险因素
手卫生概念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手卫生的目的: 去污 防止细菌从家到医院 防止细菌从医院到家庭 防止医院感染
洗手设施 规范合理的洗手设施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1、接触患者前后 2、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3、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6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包括医疗器械) 后
干手措施 × × × × × √ ×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 应 ≤10cfu/㎝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 应 ≤5cfu/㎝2
保证职业安全 防止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卫生防护 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
职业卫生防护 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小心利器刺伤!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标准预防的内容: 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飞溅污染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污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透口罩、护目镜,必要时穿防渗透隔离衣。 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 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锐气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
工作中易被刺伤的情况: 1、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刺伤 2、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 3、抢救、配合手术时传送器械,治疗 抢救、手术后器械清洗
如何预防针刺伤和割伤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 小心弃置:用过的针头、不应用手套回针帽、不应有意用手将针折弯和毁形、不应摆弄针头、就近将用过的针头、刀片及其他锐器要丢弃在黄色利器盒里。
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 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 - 不要直接传递 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禁止将用后的 注射器随意放置 禁止用手移 去注射器针头 针头使用后,应立即丢入锐器盒内 锐器盒应放在使用处
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措施 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 4、同时,流动的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5、用消毒液—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 注: 1、职业暴露后24小时内报感染管理科备案,指导进行预防接种,跟踪随访,以便进一步给予干预治疗! 2、暴露者应于暴露后立即、6周、12周、6个月、12个月进行血液检测!
职业暴露后补救措施 乙肝--注射乙肝疫苗或用免疫免疫球蛋白!(时间越早越好,24h内最佳,最迟不超过7天。) 丙肝--没有疫苗,也没有补救措施来预防。不主张用免疫球蛋白。工作中认真落实感控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 艾滋病毒--没有疫苗。可用免疫球蛋白!(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4-6小时内。) )
医疗废物管理 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 五大类: 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 化学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 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废弃的被服;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 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 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 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 医用针头、缝合针。 2、 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 刀、手术 锯等。 3、 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 质或者被污染的 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胺、硫替派等; ——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 ——免疫抑制剂。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 易燃、易爆性的废 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损伤性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暂存 载玻片、玻璃试管、安瓿等置于耐刺的锐器盒(或置于耐刺纸盒内,外封扎黄色塑料袋),3/4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专人回收,密闭运送。 使用后的锐器(针头、手术刀、备皮刀、缝合针),至于防渗漏、耐刺的锐器盒内,3/4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专人回收,密闭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