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95 Views
課程的意義與種類. 黃 繼 仁 課程發展與設計. 課程的意義. 課程的豐富面貌 課程的字源 五種課程的意義 課程即科目 課程即經驗 課程即計畫 課程即目標 課程即研究假設. 課程即科目. 最傳統且普遍的定義 學習領域、學習科目、教材或教科書 通常是學校教學的科目內容 學科能用來訓練學生的心理官能、心靈 幾何學 vs 邏輯官能;拉丁文 vs 想像官能;古典語文 vs 普遍的心理訓練 學科知識為主要學習的內容 旨在教導學生追求學科知識的真理與智慧. 「課程即科目」的功能及限制. 功能 在學科知識內容中獲得智慧的成長
E N D
課程的意義與種類 黃 繼 仁 課程發展與設計
課程的意義 • 課程的豐富面貌 • 課程的字源 • 五種課程的意義 • 課程即科目 • 課程即經驗 • 課程即計畫 • 課程即目標 • 課程即研究假設
課程即科目 • 最傳統且普遍的定義 • 學習領域、學習科目、教材或教科書 • 通常是學校教學的科目內容 • 學科能用來訓練學生的心理官能、心靈 • 幾何學vs邏輯官能;拉丁文vs想像官能;古典語文vs普遍的心理訓練 • 學科知識為主要學習的內容 • 旨在教導學生追求學科知識的真理與智慧
「課程即科目」的功能及限制 • 功能 • 在學科知識內容中獲得智慧的成長 • 教學內容具體化成為教科書與器物用品 • 各個科目或學習領域之間有明顯的界限 • 評鑑強調忠實反應學科知識的本質 • 限制 • 使學生被動接受訊息 • 以教師為中心的內容灌輸而忽略過程 • 忽視師生互動及潛在課程的影響 • 未能包括課外活動和學校生活的經驗
課程即經驗 • 一種學習經驗,即學習者、學習內容與學習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 學生從實際學校生活獲得的學習經驗 • 學生為學習中心,學校課程應適應學生 • 強調學習過程認知、技能與情意的發展
「課程即經驗」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定義所涵括的範圍最廣泛 • 多元化的學習經驗,有利於學習者的均衡發展 • 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與個別差異 • 限制 • 忽視社會文化對課程的影響 • 無法明確地區分不同種類的課程 • 難有具體的客觀評鑑標準 • 實踐方面難以順應個別學習者的需求及全人發展
課程即計畫 • 「事前規劃」與「預先計畫」 • 視課程為一種教學計畫 • 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方法與活動、以及課程評鑑的工具和程序 • 全國性、地區性、學校或教室的層次
「課程即計畫」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具有結構完整與精緻的優點 • 可事前加以預期和控制 • 限制 • 忽視課程依據的合理性與意識型態的正當性 • 切割課程與教學,忽視複雜變化的過程與結果 • 容易形成教育監督管理與控制的手段 • 缺乏教學的彈性,忽視學習者的個別差異 • 忽視教室教學的真實情況
課程即目標 • 一系列目標的組合 • 預期學生所要表現的行為 • 目標的擬定必須具體而清楚 • 以社會需求為主,其次顧及學生興趣與能力,以及合適的學科知識 • 課程目標應由社會或政府決定 • 課程標準、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 《目標2000:教育美國法案》
「課程即目標」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便於教育績效管理與行政運作控制 • 重視課程目標的明確性與可觀察性 • 限制 • 忽略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及社會的交互作用 • 忽視教師在課程發展與設計過程的主動角色 • 忽略學習者的個別經驗
課程即研究假設 • 教師需根據個別教室情境的實際經驗,接受、修正或拒絕普遍的規則或原理 • 促進學生認知過程的發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提供發展心智能力的機會 • 開放的研究假設、可質疑的內容與方法 • 教師應站在教育專業的立場,考驗、反省並改善各種假設
「課程即研究假設」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透過教學實務驗證課程理論 • 透過課程研究、發展與實施過程,改進教學歷程與結果 • 師生可以合作進行課程研究與磋商協調 • 限制 • 容易造成不確定的感受與困境 • 學生未必能具有充分的角色認知 • 容易流於形式和口號
課程的種類 • 學校的課程結構 •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 空無(懸缺)課程(null curriculum) • 古德拉的五種層次的課程 • 理念課程、正式課程 • 知覺課程、運作課程、經驗課程
實有課程 正 式 課 程 顯著課程 非正式課程 學校課程 潛在課程 空無課程 學校的課程結構
正式課程 • 將各個學校的教學科目明白地訂定出來,規定「每個教師去教,每個學生去學」的課程。 • 為了做好課程控制(curriculum control),每個國家的教育當局都會制定課程標準或課程綱領,要求學校照著實施。依各國教育教育權分配狀態的不同(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學校也擁有不同的彈性。 • 這些科目都會排出時間表來教,有人加以視導,屬於正式規定,控制也比較嚴格。
非正式課程 • 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學習經驗,較少採用正式課程的教學型態,受到的課程控制較少,學校的自主性較大,對於學生的影響比較自然、間接。 • 例如 • 中小學每年定期辦理的運動會、園遊會、展覽、戲劇表演、舞蹈及電影欣賞,各種競賽活賽、聯課活動或社團活動、朝會、夕會或慶典活動…等等。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 學生在正式課程及非正式課程之外的許多學習經驗,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可能是有意設計的,也可能是無意發生的,隱藏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 •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教師人格示範、校園環境安排、學生組織、教師組織、法令規章、評鑑制度、教師期望、教科書、參考書等,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空無課程(null curriculum) • 艾斯納(Eisner, 1979, pp.83-92)提出,在探討學校「不教什麼」的課程內容; • 亞波(Apple, 1979)曾指出,學校的科學和社會兩科內容,只教和諧面,不教衝突面,這些衝突面就是相關學校的「空無課程」。 • 例如,以往在學校禁止使用「母語」、歷史課本故意忽略「二二八事件」。
古德拉(Goodlad)的五種課程 • 理想課程(ideal/ideological curriculum) • 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 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 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 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
理想課程 • 又稱理念課程 • 設計者可以是基金會、政府或利益團體所成立的委員會,也可以是個人。 • 例如,多元文化課程、資優教育課程、生涯教育課程等都是,它的作用,只有被採用或接受,才能發揮出來。
正式課程 • 指由州和地方教育董事會同意,藉選擇或命令的方式,由學校或教師採用者,以書面形式出現。 • 例如課程指引、科目大綱、教科書、學習單元等,是官方的,被認可的。
知覺課程 • 屬於心靈中的課程,家長或教師對於課程內容的知覺,不一定與官方課程一樣。 • 學校對於正式課程加以解釋後所認定的課程。
運作課程 • 在教室和學校中實際發生的課程,和教師知覺的課程不一樣。 • 教師在班級教學時實際執行的課程。
經驗課程 • 學生經驗到的運作課程;學生實際學習或經驗的課程。 • 學生是主動的個體,由各種學習活動中尋找自己的意義,構築自己的經驗,自我抉擇與創造,絕不是接受的容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