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49 Views
系统整合知识、提高解题技能. 主讲人: 郑小毛. 中学特级教师,贵州省知名生物教师、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省内外教育界知名 学者。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在高考研究上有着很高 的造诣。多年从事高三教学和高考研究,所教班级在历年高考中均取得优异的 成绩,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香港理工等一流名校;所辅导的 学生在历年的全国生物联赛中有多人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科研课题“教师素养与教学效能研究”、“中学生物教学的外延研究”分别获省级 二等奖、三等奖;“ STET” 三位一体教学法、五化教学法的创立者,并取得了
E N D
系统整合知识、提高解题技能 主讲人:郑小毛 中学特级教师,贵州省知名生物教师、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省内外教育界知名 学者。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在高考研究上有着很高 的造诣。多年从事高三教学和高考研究,所教班级在历年高考中均取得优异的 成绩,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香港理工等一流名校;所辅导的 学生在历年的全国生物联赛中有多人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科研课题“教师素养与教学效能研究”、“中学生物教学的外延研究”分别获省级 二等奖、三等奖;“STET”三位一体教学法、五化教学法的创立者,并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已在《中学生物教学》、《高考》、《教学与管理》、 《基础教育》、《考试报》等40余种国家级、省级刊物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680多篇,编写和参与编写了各种高考生物模拟试卷上百套,主编和参与写作了 各种畅销教辅资料30余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多家刊物和出版单位的特约撰稿人和特聘顾问。
知识、技能、思维五面体模型 第一部分 知识的系统整合(高考二、三轮复习指导) “点、线、面、体”四级突破与攻坚 第一轮复习:点点过关,连点成线 怎样才能做到“点点过关,连点成线”呢?我们要达到这样的一轮复习目标, 就必须套用军事战略上的“拉网式排查、地毯式搜索”战术。采取知识点逐个 过关,同时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我们可以以最新的《教学大纲》 和《考试大纲》为指导。(2009年考纲内容:133个考点,17个实验。) 实现一轮复习的目标:知识过关
第二轮复习:线线清楚,积线成面 二轮专题复习,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学科内联系和学科 间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网格式整合。这种专题复习可大可小, 不要一味去追求大专题,对于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采用小专题复习效果 会更加。如:蛋白质小专题。 通过知识框架,进行纵横联系,达到专题整合。不但做到对知识的“点点过 关,连点成线”,而且实现对知识的“线线清楚,积线成面”,以此提高对知 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表示为下图: 蛋白质的代谢,可用下图表示 :
现在,许多名校一般都划分为七个或者八个大的专题现在,许多名校一般都划分为七个或者八个大的专题 第一专题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工程 ) 第二专题 生物的新陈代谢 (酶、ATP 、植物代谢、动物代谢 、微生物及发酵工程 ) 第三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免疫 ) 第四专题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五专题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六专题 生物与环境 第七专题 实验 解题技巧指导专题 知识、方法、思维整合与心理调适 通过知识框架,进行纵横联系,达到专题整合。不但做到对知识的“点点过关, 连点成线”,而且实现对知识的“线线清楚,积线成面”,以此提高对知识的综合 应用能力。 实现二轮复习的目标:技能提升
第三轮复习:面面贯穿,以点统体 就上面所给的这个“五面体模型”而言,在做到“点点过关,连点成线”和“线线 清楚,积线成面”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还只抓住一些线条AD、AB、BC、CD等, 仅仅是停留在一些面(如:ABCD、VAB、VBC等)上,那就很难做到知识的 融会贯通,也就难做到对知识的合理理解和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一个 制高点上,以点统体,才不会有“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茫然。 当然,V点的确定很有讲就,它既要顾及与各个知识面的联系,又要做到对 各个点的统领。一个科学、合理的V点,将会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做 到“GPS”定位。当然,要达到这个学习档次,除了需要我们对知识点熟练掌握、 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外,还需要对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发散思维、 整合思维、逆向思维等的培养和提升。 比如,给一个关键词“细胞”,我们就能在大脑里面把所有与细胞相关的知识点 按“点点过关、线线清楚、面面贯穿”的模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思维” 五面体模型,并对这些相关知识的试题编制、背景素材、设问方式等能有一个 清晰的思路。同理,如果给一个关键词“代谢”、“调节”、“生殖”、“遗传”、“生态”、 “生物工程”等,我们也要在大脑里面能构建出相关的五面体模型,对试题的考查 有个清晰的思路。 在实现知识的“点、线、面、体”四级突破与攻坚的基础上,我们也就实现对知 识的“立体化、全方位”扫描,进而实现从知识、能力到思维的跨越。 实现三轮复习的目标:思维形成
第二部分 09年考试大纲解读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说:一年一考纲,一纲多套题。 每年的高考,除了自主命题的一些省份自己拟定和发布考纲外, 由教育部统一发布的考试大纲(理科综合生物学科)一般有两份, 一份是使用老人教版教材的非课改区考试大纲,另一份是使用新课 标教材的课改区考试大纲。非课改区的2009年考试大纲,与2008年、 2007年相比,保持了相对稳定,考纲整体上依然彰显“注重基础、 突出能力”的特点。所以,对2009年非课改区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生物学科)的解读,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稳定抓基础、细微变化 透信息”的思想要求,树立“宏观把握、微观突破”的理念,从试题 的取材和立意两个重要层面进行解读。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多年 研究考试大纲的经验和体会,对2009年非课改区考试大纲(理科 综合生物学科)进行初略的研究和解读,希望能对各位老师和同 学,就今年考试大纲的理解和掌握有所指引。
以“纲”为本,以“本”为纲,深刻理解《考纲》精髓所在 所谓以“纲”为本,就是把当年的《考试大纲》和最近的《教学大纲》 为根本,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的要求,《考试大纲》在 考查知识点、能力要求、说法更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后期 复习的根本。以“本”为纲,就是以课本、精要笔记本、错题本、好 题本等作为纲领性资料,寻找知识的内在规律所在,实现零乱知识 系统化、规范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总结归纳错题的关键所在,从 知识缺失、试题设问的茫然、回答惯性的陷阱等方面领悟应对技巧; 寻找“纲”与“本”的联系,实现“纲”与“本”的有机整合,力图从试题的 “取材”和“立意”做到真正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就2009年非课改区考试大纲(理科综合生物学科)而言,无论是在 内容(所要求考查的知识点,133个考点、17个实验)上,还是在 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能力)要求上,与2008年相比,都没有明显变化。
09年考试大纲能力解读 理解能力: (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 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 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 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 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 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 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例 (08年山东理综试题)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D 此题主要考察人体内环境稳态中体温的调节过程相关的理解和推理能力。①科考队员通过特殊的衣物及自身系统的调节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下降;②因外界温度低,热量散失快,为维持体温恒定,机体增加产热,新陈代谢速率升高,耗氧量应该升高。③④⑤均属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过程。
例(08全国Ⅱ第30题第Ⅰ小题)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例(08全国Ⅱ第30题第Ⅰ小题)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 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 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 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取成熟到第X 天和第Y 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 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入5ml 第X 天的提取液,在c、d 试管中各加5ml 第Y 天的提取液,如图B。
【解析】碘液是用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斐林试剂是用来检验可溶性【解析】碘液是用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斐林试剂是用来检验可溶性 还原糖的存在的。依据题意可知,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经代 谢转化为有甜味的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等)。在第X 天(较早) 得到的果肉提取液(试管a、b)含淀粉(曲线Ⅰ)多还原糖 (曲线Ⅱ)少,而在第Y 天(较晚)得到的果肉提取液(试管c、 d)含淀粉少还原糖多。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可促进果实的成 熟,从而加快淀粉转化成还原糖的过程。
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 新进展。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 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例 06年高考广东生物科的第24题:马歇尔和沃沦因对引起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问幽门螺杆菌和硝化细菌的共同特点是 A.异养型 B.基因编码区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 C.厌氧型 D.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区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高起点低落点的较容易试题,从代谢类型上看,幽门螺杆菌是厌氧异养型,硝化细菌则属于需氧自养型,它们没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原核生物,这是它们的共同点,细胞中没有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区;其基因编码区也不会有内含子。
例 (08年全国理综卷1)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 .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融合方面的内容。但也涉及到染色体变异、酶的专一性、免疫等知识。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融合方面的内容。但也涉及到染色体变异、酶的专一性、免疫等知识。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时,均可采用离心、电刺激、振动等物理方法或化学促融剂如聚乙二醇等方法;植物细胞的外面因有细胞壁会影响细胞的融合,故应在实验前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接触性抑制效应,故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就是利用经抗原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而成的。所以ABC三项是正确的。 D项,甲乙两个品种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当于形成了异源四倍体,而常规的杂交形成的是二倍体,只可能有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染色体数量不变。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比要多一倍。所以D项是错误的。
第三部分 透视命题热点、预测09命题趋势 虽然说,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士在 研究高考,但是,要想真正押中原题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每年 命题者是随机抽取的,而且命题者命制试题是偶然的(只要在遵循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前提下)。所以,每年有许多资料 和媒体宣传自己在某一期资料押中了当年的高考试题,要么是捕风 捉影,要么知识试题相似(考查的知识点相同、设问相似)而已。 如果说,有高考试题真的和某资料上的试题一模一样,那就只能说 明一个问题,高考命题者懒惰、利令智昏、应付差事,这应该要追 究其命题者的法律责任。所以,教育教学研究者如果能理智的看待 高考研究,不应该去追寻押中高考试题与否,而应该采取“宏观把 握、微观预知”的态度去面对高考研究,进而引导学生从知识、方 法、技能、思维、心理等科学途经上去认识高考、面对高考和准备 高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规律看,结合最新的《教学大纲》和《考 试大纲》,2009年理综生物试题有如下命题热点:
光 合 作 用 强 度 O P 光照强度 命题热点一、植物代谢— —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纽带,水分、 矿质代谢也偶有涉足。 2006年全国II卷、北京卷、四川卷、重庆卷,2007年全国I卷、全国II卷、四川卷、 重庆卷,2008年全国I卷、全国II卷、四川卷、重庆卷等都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考查。 考察方式有以坐标曲线形式出现的选择题,有以实验题型出现的实验分析、实验 设计题及学科内综合题等。这部分知识能很有效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实验设计、 分析综合、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备考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不仅要把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合起来,还要综合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3植物和C4植 物的比较。 对植物而言,还要注意长日照与短日照,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例1、下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 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应种植 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 A B 答案:Ⅰ. (1)在低于P光照强度下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在高于P光照 强度下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 (2)较强光照
解析:这种考查光合作用的坐标图试题,一般考查C3与C4植物、阳性植物和解析:这种考查光合作用的坐标图试题,一般考查C3与C4植物、阳性植物和 阴性植物光合作用的区别及分析,或者考查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如果考生不注意看题干,而误认为是考查C3与C4在光合作用上的差别,那就 错了。由于题干已说(右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 影响),所以,试题考查的是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然后在 通过分析图表、结合题干和设问,从题干或者课本原话组织答案。本题主要是 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照着曲线解答(看图说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 弄得很复杂。 答案:Ⅰ. (1)在低于P光照强度下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在高于P光照 强度下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 (2)较强光照
命题热点二、动物(人体)代谢——常常联系稳态平衡与调节命题热点二、动物(人体)代谢——常常联系稳态平衡与调节 2006年全国I卷、北京卷,2007年的天津、四川、山东卷,2008年全国I卷、 全国II卷等,都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考查,这部分内容经常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内 容综合起来考查。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动物(特别是人体)三大物 质代谢知识的梳理,特别是一些与代谢和健康相关的重点知识,如血糖平衡 (来源及转化)及调节(健康,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例2、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物质代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 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如图。 据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 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② 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糖 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______。 ③ 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①禁食初期,血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禁食时间延长, 血糖含量下降;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游离 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导致 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②来源: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去路:氧化分解 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解析:考查的是在禁食期间血糖的变化及血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调节血糖的解析:考查的是在禁食期间血糖的变化及血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调节血糖的 激素,难度不大,但要注意语言叙述的标准,思路清晰且全面。①注意题目中的 要求“描述”,描述就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注意表达横纵坐标的关系;②注意在 “禁食”期间血糖的主要来源及去路。 答案:①禁食初期,血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糖含量下降; 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脂肪 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②来源: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去路:氧化分解 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命题热点三、动物(人体)调节和免疫——与健康相关,热点中的热点命题热点三、动物(人体)调节和免疫——与健康相关,热点中的热点 近几年高考,动物激素调节、人体体液(激素和非激素)和神经调节、人体免疫 是命题热点,2006年的全国I卷、全国II卷、四川卷,2007年更是几乎每一套高考 生物试题,2008年全国I卷、全国II卷等大部分生物试卷都涉及了这部分内容。 例3、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血液循环的 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这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的 反应,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 调节。下图表示了体液调节的主要过程。有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内环境中 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当血钙离子浓度降低时,甲状旁腺细胞能直接感受这种变化,促使甲状旁 腺激素分泌增加,转而导致骨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离子的浓度回升,保持 了内环境的稳态。
(1)从图象上分析,当激素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后,对靶细胞的分泌活动起作用,(1)从图象上分析,当激素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后,对靶细胞的分泌活动起作用, 属于调节。 (2)图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是(填器官)的一部分,其分泌的激素主要 是。 (3)缺钙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若此时测定其体内甲状旁腺激素 的含量则应相对。 答案:(1)促进 反馈 (2)下丘脑 各种促激素的释放激素 (3)偏高
解析: 图文转化及从新材料中提取信息是高考能力要求之一。从图象上观察,发 现当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后,有正反馈效应,即随分泌物的增加它又会再次反作用 于靶细胞,分泌量进一步加大,这就是激素的放大作用,因此激素量很小,功能 却很大。而图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应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部,它可分泌各种促激 素的释放激素,对其它内分泌器官起协调和统领作用。当血中钙含量低时,甲状 旁腺激素分泌量应加大。 命题热点四、遗传和变异——压轴题中常有你 遗传和变异,几乎是每一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往往还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且所占分值比例最高。从考查的能力上看,遗传题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 考查,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国I卷、全国II卷等多套理综试卷的第31题 (压轴题)都是以遗传和变异为考查点,常常考查动植物育种、伴性遗传、遗传 推理、遗传图解等内容。
例4、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__ 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的____蝇。 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___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 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 Ⅱ、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牛(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 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 (1)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 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 性的基因型是_____,雌性的基因型是_____;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 是_____,雌性的基因型是_____,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 是_____,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 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 (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答案:Ⅰ、 雌 雌 X Y Ⅱ、(1)XbYb XBXB XBYb XbXb XbYb XBXb
解析:本题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考查生物遗传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并解析:本题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考查生物遗传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并 对遗传图解这一重要技能进行了考查。 Ⅰ、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上一代的母本,并传给下一代的雌性个体; 由于果蝇的眼色遗传是伴性遗传。而在雄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 非同源的,因此判断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 等位基因。Ⅱ、(1)刚毛为显性(B),截毛为隐性(b), 要最终获得雄性全为截毛 (XbYb),雌性全为刚毛 (XBX—),XB只能由上一代个体的雄性个体提供, 且它提供的Y一定是Yb,因此第二代杂交亲本中基因型为XBYb和XbXb,要想 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那么第一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XbYb和XBXB。 ⑵要使最终获得的雌性果蝇全部为截毛(XbXb),雄性果蝇全部为刚毛 (XBY—或X—YB),那么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雌性个体只能提供Xb,雄性个体 提供的X染色体也只能是Xb,提供的Y染色体应为YB。因此第二代杂交亲本的 基因型为XbYB和XbXb。要想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第一代杂交亲本果蝇应 选择XBYB和XbXb进行杂交。
命题热点五、生态与环境——时时不忘种群、生态平衡和稳定命题热点五、生态与环境——时时不忘种群、生态平衡和稳定 这部分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且经常以坐标曲线、表格、柱状图的形 式进行考查。常从种群的变化曲线,种群增长率变化,种间关系的变化,影响种 内、种间关系的因素、生态平衡、生态稳定、生态危机等方面进行命题。试题难 度一般不大,在基本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对比思维,即能轻松作答。偶 尔也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这时需要很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例5、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 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导致水草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种 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 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组水样中的Q2含量________于乙组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 食物链中含有的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答案:(1)无机盐(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光、氧;答案:(1)无机盐(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光、氧; (2)乙、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 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大、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使水中 含氧量上升;(3)蓝藻、浮游动物、鱼(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生态的相关内容。本题似乎和黑龙江省2007年的会考题的 最后一题有所联系,关于太湖蓝藻爆发的新闻背景题。蓝藻大规模爆发水体富营 养化的结果,而富营养化是由于N、P等元素超标导致的。由于蓝藻大量繁殖,浮 在水面上遮盖了阳光,从而导致水面一下光照不足,同时由于夜晚大量的蓝藻进 行呼吸作用,导致水体中严重缺氧,使得大量的水草及鱼虾死亡。由此可以很容 易的答出(1)、(2)两问。对于食物链的问题,应该注意:食物链的开始一定 是作为第一营养级的自养型生物即生产者,因此蓝藻作为生产者写在第一个空中, 而蓝藻可以成为一些小型的浮游动物的食物,小型的浮游动物又作为鱼类的食物, 因此这个食物链可以很容易完成。
高考生物实验题解题技能提升 “一突、二破、三顺、四准” “突”:突出科学、可行 “破”:点破对比与对照 “顺”:体现一定的顺序性 整个实验设计过程的顺序性; 各个步骤操作的顺序性; 语言的逻辑顺序性。 “准”:知识、材料、表述都应该准确 知识点定位准确; 所选用设备、材料准确;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准确; 语言表达准确。
高中生物实验分类: ①探究性实验(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素淀粉 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 设计和观察;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 ②验证性实验(如:植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与鉴定;学习微生物的 培养技术;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③模拟性实验(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性状分离比摸拟实验。) ④观察类实验(如: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细胞 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SO2对植物的影 响。) ⑤实习(如: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设计小生态瓶,并观察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⑥研究性课题(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 报道;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种群密度的 取样调查;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 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物 工程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
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 ⑴、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DNA+二苯胺(蓝色); 大肠杆菌+伊红和美蓝(菌落为深紫色,有金属光泽) ⑵、用颜色标记法来确定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分化情况。 ⑶、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⑷、同位素示踪法: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 传物质;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⑸、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⑹、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⑺、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⑻、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⑼、植物杂交的方法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 +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⑽、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测交; 该显性个体自交。 ⑾、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 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⑿、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 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出现。
⒀、鉴定血型的方法: 用标准血清与待测血型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凝集情况。 ⒁、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人工诱导育种;单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 ⒂、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⒃、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如:圆褐固氮菌的分离,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细菌和酵母菌的分离) ⒅、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测定细菌的数目---显微计数 测定细菌的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培养基,经离心分离, 反复洗涤后,称湿重,或烘干后称干重。
虽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验,但 我要说的是,第一,技巧必须上升到“技术”,因为 只有技术,才能够轻松掌握;第二、技巧必须有 知识做支撑,离开了知识的技巧,简直就是糊弄。 一位伟大的哲人说过: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唤醒人的灵魂感悟、 激发人的意志和斗志!
0.14 0.14 0.14 0.14 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四个点、两个标、一个趋势 1. 识图 识图的关键是两看: 一看: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例1:下列图示中能反映DNA溶解度与NaCl溶液浓度(mol/L)之间的关系的是( ) C DNA DNA 溶解度 溶解度 NaCl浓度 A NaCl浓度 B DNA DNA 溶解度 溶解度 NaCl浓度 NaCl浓度 D C
0.14 0.14 0.14 0.14 例2:下列图示中能反映DNA析出量与NaCl溶液浓度(mol/L)之间的关系的是( ) B DNA DNA 析出量 析出量 NaCl浓度 NaCl浓度 B A DNA DNA 析出量 析出量 NaCl浓度 NaCl浓度 D C
例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出动物组织内ATP的生成量与氧气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为:( ) B ATP ATP ATP ATP 生成量 生成量 生成量 生成量 0 0 0 0 O2供应量 O2供应量 O2供应量 O2供应量 A B C D
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和曲线的走势 1. 识图 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因果关系。 2. 析图 升曲线 1、一定范围内根对矿质元素吸收量与呼吸强度的关系; 矿质元素吸收量 0 呼吸强度
1. 识图 (一看: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和曲线的走势) 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因果关系。 2. 析图 升曲线 光合作用强度 2、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变化的曲线; 思考: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是否如此? 0 光照强度
降曲线 1、一定范围内恒温动物耗氧量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曲线; 2、卵裂时期动物受精卵随卵裂次数的增加单个细胞体积变化的曲线; 耗氧量 0 温度
先升后降曲线 1、在一定范围内酶的催化活性随pH的上升而变化的曲线; 2、在一定范围内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生长素浓度增大而变化的曲线。 催化活性 0 pH的上升
将与曲线相关的知识点填入横线上 ⑤ ④ ③ ① ② 先升后降曲线 降曲线 升曲线 ①一定范围内乳酸菌、蛔虫等厌氧生物无氧呼吸强度随着氧分压的增大变化的曲线 ②植物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时的细胞含水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曲线 ③一定范围内酶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增大而变化的曲线 ④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变化的曲线 ⑤一定范围内酶的催化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化的曲线
⑥ ⑦ ⑾ 先升后降曲线 ⑩ ⑨ ⑧ 降曲线 升曲线 ⑥人的一生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 ⑦密封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时溶液pH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曲线 ⑧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交多代,纯合体所占比例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多而变化的曲线 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变化的曲线 ⑩密封锥形瓶中酵母菌产生酒精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曲线 ⑾一般而言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随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变化的曲线
3. 用图 联想:通过联想再现与图像曲线相关的知识点,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 迁移: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图像曲线紧密结合,在头脑中构建新的曲线——知识体系。 应用:运用新的曲线——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D 增加 B C 生长天数 幼苗干重 A 减少 例3:把几百粒浸泡过的豌豆播于松散的锯木层里,每隔5天取20粒切细并加热到恒重,然后把20粒幼苗的干重同生长时间作图。下图所示的哪一条曲线是所获得的结果。( ) C
CO2的吸收或释放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A B C D E F G 温度℃ 例4:下图为植物在恒定光照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条曲线。
(1)据图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温度达到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此时的限制因素是(举一例)(1)据图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温度达到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此时的限制因素是(举一例) 。 逐渐增强 F 暗反应酶的活性或CO2的浓度或叶绿体同化CO2能力 (2)从图中可知,当温度为时单位时间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原因是———————————————————————————————————————————————————— D 此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的差值最大。 CO2的吸收或释放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A B C D E F G 温度℃
(3)根据有关知识可知,白天适当提高——————————————————————等可提高光合作用.且夜晚要适当——————效果最好.(3)根据有关知识可知,白天适当提高——————————————————————等可提高光合作用.且夜晚要适当——————效果最好. (4)根据此图两条曲线之间的关系,在图中作出净光合作用曲线. 温度、光照强度、或CO2浓度 降温 CO2的吸收或释放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净光合作用量 A B C D E F G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