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1.12k Views
《 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H. Douglas Brown. Chapter 3 & 4 2008/11/3. 第三章 年齡與語言習得 Age and Acquisition. 消除迷思 Dispelling Myths. 深信語言行為說者 : 第一語言 學習過程 : 背誦練習 習慣養成 塑造 過度學習 增強 制約 刺激 + 反應. → 二語老師 → 檢視暇疵 → 破解迷思. 一語習得 → 二語學習 , 直接類化.
E N D
《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H. Douglas Brown Chapter 3 & 4 2008/11/3
消除迷思Dispelling Myths 深信語言行為說者: • 第一語言學習過程: • 背誦練習 • 習慣養成 • 塑造 • 過度學習 • 增強 • 制約 • 刺激+反應 → 二語老師 → 檢視暇疵 → 破解迷思
一語習得 → 二語學習, 直接類化 • David Ausubel(1964): • 認知心理學家 • 當時流行「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源自:第一語言習得概念+行為學派) • 警告: • 機械性練習,缺乏有意義的練習 • 成人學習外語時,其認知能力有益於演繹推演方式的教學 • 母語未必是干擾因素,也有利二語學習 • 書寫形式可能有利於口語學習 • 一語&二語: 有相似,亦有不一致之處
比較的類型Types of Comparison • 合乎邏輯? • 將 兒童學習第一語言 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 進行比較 • 更邏輯些: • 針對?,比較?&?(定數?變數?) • 針對?,比較?&?(定數?變數?) • 比較?學?& ?學? • 最主要的語言學習情形:?
比較兒童時 • 兩歲 vs. 十一歲? • 巨大差異: • ? • ? • ? • 比較兒童與成人時 • ?
(二語學習)關鍵時期學說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 二語學習關鍵時期? • 傳統觀念: • 青春期 • 12、13歲已過了黃金時期? • 此乃就「成功」學習二語而論,特別是腔調
探討此問題須考察的面向: • 神經學(neurological) • 聲韻學(phonological) • 認知的(cognitive) • 情緒的(affective) • 語言學(linguistic)
神經學因素 (Neurological Consideration) • 大腦半邊側化現象 (Hemispheric Lateralization) • 左腦功能: • 知性 • 邏輯 • 分析 • 語言 • 控制知性與分析功能 • 右腦: • 感情 • 社會 • 控制情感功能
側化現象何時完成? • 2 years old~青春期 • the case of relearning the first language • Sovel(1969) : 側化現象&語言習得: • 青春期以前: 一語+二語 • 側化現象完成以後: 二語學習之發音 (口音, accent) 難以 authentic, nativelike
Walsh&Diller(1981) • 發音: 低階語言功能:依賴初期神經發展系統 • 語意: 高階語言功能:依賴後期成熟的神經系統 → 大學生的文法&詞彙遠多於小學生 • Genesee(1982) • 青春期以後之二語學習,右腦參與度較高 • 成人教室情境之二語學惜可獲較多右腦活動的益處
腔調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Accent • 青春期以後的外語或二語學習,難以如「母語者」(native-speaker) 之「純正發音」(authentic pronunciation) • Facors: • 神經肌肉之可塑性 • 大腦發育 • 社會生物學程序 • 社會文化影響 • 發音非外語學習之唯一指標 • Heney Kissinger effect: • 溝通的功能和目的的達成比口音重要 • 二語學習者之多元能力(multi-competence)
認知上的考量Cognitive Considerations • Jean Piaget(1972): 小孩智能發展 • 感覺動作期: 出生~2歲 • 前運思期: 2~7歲 • 運思期: 7~16歲 • 具體運思期: 7~11歲 • 形式運思期: 11~16歲 • 具體/形式運思期: • 具體經驗、直接感知 → 抽象概念、形式思考(formal thinking) • Ausbel(1964): • 文法解釋&推論: 成人可獲益,兒童無意義
兒童之練習與模仿: • 非無意義之重複與模仿 • 是有意義的活動 • 前後關聯 • 目的明確 • 成人之外語教室 • 不應過度使用機械式練習,如: • 背誦練習 • 無(前後關聯)上下文之句型練習 • 背誦語法規則 • 沒有溝通意義之情境活動 • 成人機械式背誦>兒童自然有意義學習 • 非年齡之故 • 學習情境之異
情義上的考量AffectiveConsiderations • 人類思想、意圖、行動,皆源於情感 • 情感領域: 同理心(emphathy) 、自尊、外向個性、 心理壓力、模仿、焦慮、態度 • 情感領域與二語學習的關係: • 語言自我(language ego): 人對於自己使用語言產生的認同感 • 語言自我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 僅會一種語言者: 母語和自我發展間的交互作用 • 溝通: 發出訊息,使訊息再彈回的過程
語言自我: 可說明成人二語學習所遇困難: • 兒童: • 自我是動態的,於成長中不斷調適 • 學習新語言,不會對自我發展產生威脅或防礙,容易適應語言自我認同感。 • 較察覺不到語言形式(文法)的存在,不會將語言視為一門功課或學問 • 不擔心犯文法錯誤 • 青春期: • 身心及認知上的改變,易引起心理之防衛機制,語言自我變得具有防衛性。 • 語言自我會緊緊依附於母語,以保護青少年時期脆弱的自我。 • 於此情境下,必須將自己當成傻瓜,才能在嘗試錯誤中,不怕丟臉地學習外語。
青少年與成人易將新語言的學習視為龐大負擔 • 跨越障礙到新的自我認同並不容易 • 成功者便是那些鼓起自我力量,克服心理障礙的人 • 青春期前期(年紀較大兒童, 9、10歲): • 情感上已開始形成壓抑 • 成人 • 情感壓抑較明顯 • 教室情境:練習說外語時容易侷促不安 • 自然情境(住在外國):溝通上的需要可能使其心理壓 抑消減
態度在語言學習上扮演的角色: • 年紀小的兒童: • 尚未對種族、文化、民族、階級和語言有態度 • 上學年齡兒童: • 由父母、同儕處,習得對世事和價值觀的一些刻板印象。 • 若對該語言與文化持負面態度,已被証實影響對該語言的學習成敗。
雙語教學Bilingualism • 協調式雙語學習 • 複合式雙語學習 • 前者成功關鍵: 區別兩種語言不同的關係 • 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 將單字、片語、長句,穿插入另一種語言的行為 • 能說兩種語言者常如此 • 雙語兒童 • 語言成長比正常學一種語言者緩慢 • 對認知能力成長有幫助 • 容易建構概念 • 較大之心理調適力
母語對二語學習的干擾Interference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 兒童:不明顯 • 成人: • 母語對二語影響深遠 • 不論教室或自然語言環境,皆重視規則公式化,系統性學習 • 會試圖從母語的規則中,去發現二語與母語的不同 • 研究顯示,母語對二語的干擾並非最決定性的因素 • 除腔調以外,成人在諸多方面皆為優異的二語學習者: • 讀寫能力、字彙、語法、語用、概要的知識等等 • 腔調並非人際之間有效溝通的唯一標準
課堂講座: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 廿世紀初美國: • 歐洲已風行之直接教學法尚未影響美國 • 美國教育機構仍篤信外語的閱讀比聽說有用 • 至1940年代,學校持續重視文法翻譯教學法 • 二次大戰爆發 • 美軍突然有了精通盟友、敵軍之口語語言之需求 • 語言革命時機成熟 • 美軍贊助以口語為教學重點之特殊密集語言課程
「美軍專業化訓練課程」 • 多口語活動:發音、句型練習、會話練習等 • 1950年代美軍教學法成功,刺激了教育機構 • 以「聽說教學法」聞名 • 「聽說教學法」特點 • 對話式教學 • 仿說、背誦、重覆練習 • 減少文法解釋 • 字彙在上下文中學習 • 利用錄音帶、語言教室、視聽輔助工具 • 強調發音 • 教師少使用母語 • 以熟練語言運用為主,不在意文句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