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60 Views
四 .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 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和斗争. 2. 廖仲恺被刺. 3.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4. 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5. 中山舰事件与 “ 整理党务案 ”. 6. 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1. 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和斗争. 因各阶级经济背景不同,其政治态度,尤对 孙 三大政策的态度,存在严重分歧。国民党不可避免会出现分化,形成左、中、右三派。. 左派 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的三民主义者组成。左派坚持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忠实执行 孙 的三大政策,积极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E N D
四.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和斗争 2.廖仲恺被刺 3.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4.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5.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 6.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1.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和斗争 因各阶级经济背景不同,其政治态度,尤对孙三大政策的态度,存在严重分歧。国民党不可避免会出现分化,形成左、中、右三派。 左派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的三民主义者组成。左派坚持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忠实执行孙的三大政策,积极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中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其经济地位不固定,政治态度也是动摇的,具有两面性。 右派是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在国民党内处于重要地位,当孙的三大政策妨碍他们利用国民党以猎取高官厚禄和实现其政治野心时,就明目张胆地反对三大政策,甚至分裂国民党。
2.廖仲恺被刺 1925.8.20,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 主谋者为胡汉民之堂弟胡毅生及朱卓文、梁鸿楷、魏邦平、林直勉等人。
*通过审理廖案,给右派分子一定的打击,但蒋介石利用这个机会,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8月24日,蒋任广州卫戍司令。26日,蒋又以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由于涉嫌廖案,胡汉民被迫赴苏,等于放逐。许崇智则被蒋勒令“暂离粤境”,逃往上海。蒋乘机将许的粤军解散、收编,归他第一军指挥。此后,蒋利用孙中山逝世、廖仲恺被刺后国民党内出现的权力真空,逐步进入国民党的高层领导集团。
3.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戴初名良弼,后改传贤,字季陶,佛(法)名不空、不动。1891年出生于四川广汉县一小康人家。三世经商,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
1925.6、7月间,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这两本小册子的发表,标志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 1926.10任中山大学校长。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1948年辞去院长之职。1948.6任国史馆馆长。1949.3.10看到蒋家王朝已土崩瓦解,服药自杀于广州。
戴季陶主义的主要内容: (1)在政治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阶级合作。--这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 (2)在思想上用孔孟学说歪曲孙中山的思想,阉割孙中山思想中的革命内容。 (3)在组织上宣扬“单纯的国民革命”,反对共产党,反对国共合作。
周恩来曾说国民党“右派中最危险的一个家伙是戴季陶”。周恩来曾说国民党“右派中最危险的一个家伙是戴季陶”。 一是其理论和主张迎合了新、老右派反共反人民的需要,成为他们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思想武器; 二是他在国民党中有一定地位和威望; 三是他打着孙的招牌和三民主义的旗帜,更具欺骗性。
中国共产党人对戴季陶主义进行了猛烈回击。毛主编的《政治周报》上还开辟了《反攻》专栏,专载反击文章,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纷纷撰文,批驳戴季陶的反动观点。 首先,批驳了戴季陶的道统说及反对阶级斗争的谬论 其次,批驳了戴季陶的“排拒性”、“共信”说
中国共产党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取得重大胜利。连戴也承认,共产党人及许多国民党人,对他的小册子“下总攻击”,使他的“勇气”“消失大半”,他的同伴们,“一半是忍气吞声,一半是委曲求全”。中国共产党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取得重大胜利。连戴也承认,共产党人及许多国民党人,对他的小册子“下总攻击”,使他的“勇气”“消失大半”,他的同伴们,“一半是忍气吞声,一半是委曲求全”。
4.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西山会议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其代表人物都是国民党的中央执、监委员和候补委员,如邹鲁、谢持、林森、张继等。他们始终公开反对三大政策,尤反容共政策。在孙逝世、戴季陶主义出笼、廖仲恺被刺的情况下,他们公开进行分裂国民党的活动 1925.11.23,他们擅自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的灵堂非法召开所谓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西山会议以反苏反共,分裂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为议题,通过《取消共产派在本党之党籍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开除汪精卫党籍案》、《开除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等案》、《取消政治委员会案》、《总理逝世后关于反共产派被开除者应分别恢复党籍案》等决议案,完全背叛了孙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议还宣布停止广州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权。1925.12.14,他们在上海另组中央党部,形成广州与上海两个国民党中央对峙的局面。西山会议以反苏反共,分裂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为议题,通过《取消共产派在本党之党籍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开除汪精卫党籍案》、《开除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等案》、《取消政治委员会案》、《总理逝世后关于反共产派被开除者应分别恢复党籍案》等决议案,完全背叛了孙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议还宣布停止广州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权。1925.12.14,他们在上海另组中央党部,形成广州与上海两个国民党中央对峙的局面。
西山会议派又于1926.3.29-4.10在上海召开所谓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对西山会议派进行了及时坚决的斗争。 1926.1.1-20,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国民党“二大”继续和发展了国民党“一大”的路线,从思想上、政治上巩固了国共合作。 另外,大会惩处了西山会议派,申张了党纪,从组织上维护了国共合作。
*谢持、邹鲁永远开除出党;居正、石青阳、石瑛、覃振、傅汝霖、沈玄庐、茅祖权、叶楚伧、邵元冲、林森、张继、张知本等12人,给予警告处分;戴季陶虽“未得中央执行委员会许可,即以个人名义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书,以致发生不良影响,惹起党内纠纷,但于此次西山会议,始终并未与会”,由大会予以恳切之训令,促其猛省(责令反省)。
大会在组织问题上存在失误,由于陈独秀和张国焘等的妥协,中派与右派在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占了优势。 *在国民党“一大”时连代表资格都不具备的蒋介石也被大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22日召开的二届一中全会上,蒋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2月1日,又被特任为国民革命军总监。蒋由此进入国民党的中央领导集团,这就为新右派夺取革命领导权造成便利条件。
5.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 (1)中山舰事件 1926年春,孙文主义学会分子(贺衷寒、缪斌、陈诚、王柏龄、陈肇英、欧阳格等为首)到处散布“共产党要暴动,推翻国民政府、组织工农政府”,汪精卫与苏联串通,要绑架蒋介石到苏联等谣言。
根据黄埔军校管理科交通股股员黎时雍的报告,1926年3月18日午后6时半,黄埔军校校长办事处主任孔庆叡因由上海开往广州的商轮定安号被匪抢劫,让黄埔军校管理科科长赵锦雯火速派巡舰一只,运卫兵16名前往保护。当时因为黄埔军校无船可开,赵锦雯便电话请驻省办事处派船以应急需。 根据黄埔军校管理科交通股股员黎时雍的报告,1926年3月18日午后6时半,黄埔军校校长办事处主任孔庆叡因由上海开往广州的商轮定安号被匪抢劫,让黄埔军校管理科科长赵锦雯火速派巡舰一只,运卫兵16名前往保护。当时因为黄埔军校无船可开,赵锦雯便电话请驻省办事处派船以应急需。
驻省办事处接电话的是交通股股员王学臣。王学臣事后陈述说,因为电话听不清,搞不清是何人的命令,因为按赵锦雯的命令,限本夜必须调一两艘巡洋舰以备巡查之用。便当即把这件事报告了黄埔军校管理科交通股股长兼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欧阳格之侄)。 驻省办事处接电话的是交通股股员王学臣。王学臣事后陈述说,因为电话听不清,搞不清是何人的命令,因为按赵锦雯的命令,限本夜必须调一两艘巡洋舰以备巡查之用。便当即把这件事报告了黄埔军校管理科交通股股长兼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欧阳格之侄)。
欧阳钟得到王学臣报告后,亲赴海军局交涉。当时,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因公外出。作战科科长邹毅当面应允立即派舰只前往黄埔。此后,据欧阳钟自称,他“于是即返办事处”。但据李之龙的妇人报告,当晚,欧并未回办事处,而是到了她家。欧阳钟称:“奉蒋校长命令,有紧急之事,派战斗舰两艘开赴黄埔,听候蒋校长调遣。”并留下邹毅的信。信上说已派一舰(宝璧舰)前去,剩下的“只有中山舰和自由舰可派,请决定一艘”。李之龙归来阅信后,当即下令派中山舰前往。欧阳钟得到王学臣报告后,亲赴海军局交涉。当时,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因公外出。作战科科长邹毅当面应允立即派舰只前往黄埔。此后,据欧阳钟自称,他“于是即返办事处”。但据李之龙的妇人报告,当晚,欧并未回办事处,而是到了她家。欧阳钟称:“奉蒋校长命令,有紧急之事,派战斗舰两艘开赴黄埔,听候蒋校长调遣。”并留下邹毅的信。信上说已派一舰(宝璧舰)前去,剩下的“只有中山舰和自由舰可派,请决定一艘”。李之龙归来阅信后,当即下令派中山舰前往。
19日晨7时,中山舰遂驶往黄埔。中山舰驶出不久,因以联共(布)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为团长的苏联使团上午提出要参观中山舰,李之龙于是又打电话请示正在广州的蒋介石,告以俄国考察团要参观一事,询问可否将中山舰调回。这时又恰好汪精卫两三度问他是否或何时回黄埔,蒋正疑心汪的用意,一听说中山舰没有他的命令已开去黄埔,顿时怀疑其中有诈,猜测:“为什么我既没有命令要中山舰开去,而他要开回来,为什么要来问我?”“中山舰到了黄埔,因为我不回黄埔在省里,他就开回来省。这究竟是什么事?”联系到他的赴俄护照刚好得到批准,本来就处于高度紧张当中的他马上就得出结论,相信多半是有人“欲摆布陷我也”,准备把他架去苏联。[69]
蒋介石对中山舰调动的最初反应是准备离开广州,退到他所掌握的东征军总指挥部所在地汕头。日记上说:“上午,准备回汕休养。”“下午五时,行至半途”才决定返回,对中山舰采取镇压措施。蒋介石对中山舰调动的最初反应是准备离开广州,退到他所掌握的东征军总指挥部所在地汕头。日记上说:“上午,准备回汕休养。”“下午五时,行至半途”才决定返回,对中山舰采取镇压措施。
3月2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在蒋的压力下作出令苏联顾问季山嘉等回国、撤出第一军第二师各级党代表、查办“不轨”军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被迫撤出第一军的全部共产党员。蒋还利用“三二○事件”排斥政治地位比他高的汪精卫,迫使汪离穗出走。4月16日,蒋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改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由谭延闿和蒋介石分别取代汪精卫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进一步掌握了国民党的军事大权。
#杨奎松:《蒋介石从“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史学月刊》2002.6-7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12 杨奎松:《蒋介石走向“三·二0”事件的思想变化及其性格因素之分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http://www.yangkuisong.net/index.htm #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 “整理党务案” 1926.5.15-22,国民党召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蒋以“消释疑虑,杜绝纠纷”为名,提出一系列“整理党务案”。
其中第二案规定:共产党应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册,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在高级党部(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任执行委员时,其额数不得超过各该党部执行委员数1/3;凡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不得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之部长;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所发出的一切“训令”,应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等等。其中第二案规定:共产党应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册,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在高级党部(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任执行委员时,其额数不得超过各该党部执行委员数1/3;凡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不得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之部长;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所发出的一切“训令”,应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等等。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是国共两党力量消长的分水岭,又是蒋介石由中派转变为新右派的标志。蒋通过这两个事件,在军事与党务方面打击了中共,将中共排斥出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及国民党的中央领导机关。6月5日,国民政府又任命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会又改选蒋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由张静江代理)。蒋在北伐战争前,已集党权与军权于他一人之手(1928.10.8和1943.9.13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6.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思考题: 中共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主要有哪些? 参考资料: 《中山舰事件》,中共广东省党史研究委员会编1981年出版。 高德福:《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历史教学》1980.5。
杨忠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求是学刊》1981.3。杨忠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求是学刊》1981.3。 孟庆春:《“一战”时期共产党人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3.1。 周子信:《西山会议派召开的两次反动会议》,《党史研究资料》1984.4。 吴赐禄:《中山舰事件的主谋者是谁?》,《广州师院学报》1983.2。 向青:《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山舰事件》,《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二辑。
方庆秋:《蒋介石是怎样制造“三·二0”事件的》,《历史教学》1984.9。方庆秋:《蒋介石是怎样制造“三·二0”事件的》,《历史教学》1984.9。 卢冕持:《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历史原因和蒋介石的两面派策略》,《近代史研究》1986.1。 曾庆榴等:《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政治思想的矛盾及其演变》,《史学月刊》1986.5。 史辉华:《蒋介石篡权的前哨战——中山舰事件》,《党史文汇》1987.3。 戴鹿鸣等:《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政治思想的演变》,《党史通讯》1987.9。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认识和策略》,《中共党史研究》1988.3。《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认识和策略》,《中共党史研究》1988.3。 刘建国:《试论“中山舰事件”的必然性》,《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4。 马振犊:《“偶然”之中的“必然”——1926年“中山舰事件”性质论》,《民国档案》1999.4。 杨奎松:《蒋介石从“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史学月刊》2002.6-7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12 施家福:《廖仲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
张宇: 《蒋介石与“中山舰事件”》,《广东党史》 2003年03期。 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