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81 Views
第九章 文本特点. 第一节 个性与风格. 一、风格概述. 1 、文学风格的涵义 人们一般所说的文学风格,指的是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它的基本意思是作家在其创作个性制约下,通过一系列作品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风格是作家创作成热的标志. 研究风格的意义在于. a 、有利于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b 、有利于对作品进行高层次的审美观照. c 、有利于促进文学繁荣. 2 风格的特点及存在状态. ① 文学风格的特点
E N D
第一节个性与风格 一、风格概述 1、文学风格的涵义 人们一般所说的文学风格,指的是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它的基本意思是作家在其创作个性制约下,通过一系列作品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风格是作家创作成热的标志
研究风格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b、有利于对作品进行高层次的审美观照 c、有利于促进文学繁荣
2 风格的特点及存在状态 ①文学风格的特点 就构成角度看,风格无形有迹,它不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结构、手法、情感、思想、形象、情节、环境等具体因素,但又必须由这些因素来综合产生,产生的条件是它们达到和谐组合浑然天成,从而自然而然的流露出风格。任何强求和别出心裁的设计往往会违背风格的自然天性,最终难于促成文本有价值的风格特色。 从风格领悟角度看,由于风格是一个灵动变化无形有迹的“场”,因而纯理性化的分析演绎往往难得其神,甚至还可能消解它。风格需要品味,需要充分感性化的理性思维来“感触”它,需要涵容性形象性的词语来表述它,这样的词语必然带有艺术色彩
①存在状态 文学风格由作品内容形式的有机构成中表现出来,它涉及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等许多方面,是这些方面所具有的特色的综合体现。 文学风格中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识度,情趣,格调,色彩等
二、文学风格的成因 风格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客体因素是文学体裁,表现对象,主体原因是作家的创作个性。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影响,达到平衡状态,风格才可能形成 在风格成因探讨上,存在着较多片面观点。典型的是仅从作家个性来认识,如: A、法国布封的“风格即人”说 B、曹丕的“文气”论 C、刘勰的“才、会、学、习”说 D、刘熙载的“文如其人”说
1、作家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指的是作家在其先天的性格与气质基础上经由其生活实践历程逐渐形成的关于创作的立场观点、情感思想、审美趣味、写作技能、语言运用等的独特性,在创作中它表现为一种综合形态 2 、文学的表现对象(时代、社会、民族) 表现对象中的这些主要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一般都会产生两个结果 其一、使文本中的风格内蕴带上表现对象即时代、民族和地域等特点。 其二、促使时代、民族和地域等的整体文学风格出现。
3 文学的自身规律 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文本总是具体的文本,体裁对它的规约是强大的,当文本要体现特色并达到风格高度时,这种规约力量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变得更为内在更为深沉了。它对文本风格产生大致的整体规定,它要求创作主体必须适应它,以它特有的语言形态、形象体系和结构特点等方式来反映生活构成文本,否则可能连正常的文本都难以产生,更谈不上什么风格。 体裁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人早已有所涉及。
三、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风格研究的贡献 1、基本状况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理论对艺术风格的阐述却达到精妙高超的境界,建立起中国化的风格理论体系,并且还让这种体现艺术风格韵味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几乎整个文论体系中,使之简约超迈,流露出开合自如的大气度。 具代表性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体性篇》、《定势篇》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皎然的《诗式》 钟嵘的《诗品》 陆时雍的《诗镜总论》等
2、具体贡献 ①对风格状态作了细致的形象生动的划分 ②对风格构成的主体条件作了深入的研究 ③采取了与风格本身相一致的阐述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理论
四、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1、基本关系 文学流派会促成文学风格,文学风格会促成文学流派
2、文学流派的涵义 文学流派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它是指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思想倾向主张和创作风格相近而逐渐集合起采的作家群体 ■文学流派构成的基本条件是 ⑴要有一定数量的作家构成作家群体 (2)要有创作实绩和共同的艺术主张,艺术经验,大体一致的艺术风格。因此并非所有的作家团体或派别都是流派。
3文学流派的形成 流派以三种方式形成,即自觉形成,自然形成和被动形成。 流派的出现是文学发展的结果,是诸多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4 文学派的价值 文学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活动的活跃,流派带来的竞争、讨论、切磋、互补有利于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这是文学流派的意义
第二节 通俗与高雅 一、通俗与高雅的涵义 1、通俗与高雅的划分方式 根据美国文艺理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阐述的文艺活动构成四要素即作品、艺术家、宇宙、观众,可以认为雅俗文学之别会体现在“一、作品与宇宙的关系,即作品再现现实世界时经验方式的差异;二、作品和作者的关系,即作品在传达感情方式时的差异;三、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即作品在被接受时效果的差异;四、作品与自身关系,即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差异;五、作品与思想的关系,即作品在表达思想深度上的差异”这几个方面之中。
高雅文本 高雅文本,就是这样的文本—— ⑴它在与世界的关系中着重于整体呈现,力求反映生活的整体状貌; ⑵在与作者的关系上,它侧重表现作者真诚体验的情感,强调作者“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正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与读者的关系上,它启发读者注意人生中的严肃问题并达到一定深度,力求使人触及真善美,获得真理的启示与良知的颖悟;⑶而在对待自身的关系上,它讲求技巧注重形式,无论语言、结构与手法都以传达深厚的内在意蕴为旨归,体现出精细别致的韵味,具有明显的心智色彩。
通俗文本 ⑴在与宇宙的关系中,它不追求整体呈现,而不在于单一的感受或经验传达,由于割断了与世界的广泛联系,写人则无性格形成的时代社会依据,写事则无事件的合理逻辑,写物则无言此意彼的表义跨度; ⑵在与作者的关系上,它并不要求作者对情感的真诚体验,其情感外在于作者,于是这种情感只有煽情的力量没有感人的力量,“他本人并不必然被感动,他和观众对该行动处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中,一个是开药,一个是服药。”
⑶在与读者的关系上,它侧重享乐原则,以过分的游戏方式,回避生活中的严肃课题,使读者在轻松嬉笑中获得暂时的解脱甚至沉醉的刺激;⑶在与读者的关系上,它侧重享乐原则,以过分的游戏方式,回避生活中的严肃课题,使读者在轻松嬉笑中获得暂时的解脱甚至沉醉的刺激; ⑷在对待自身的关系上,它也讲求技巧与形式,但技巧与形式并不指向内在的深厚意蕴,而是为着煽情和娱乐,因而遵循轻松便捷易于接受的原则,艺术化的深奥复杂的文本构成方式往往被敬而远之,甚至成为禁忌。
4、通俗与高雅的不同价值 ①高雅的价值: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高雅文本是文学的理想模式,代表着文学发展的纯正方向,它们超拔的姿态拉开文学与现实、文学与大众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自由创造的独立品格,而这种品格,又往往被视为人类自身价值的确证或象征。所以人们往往用高雅文学作为文化自豪感的有力支柱,并力图用它来影响和规范文学的基本走向。
②通俗的价值 通俗文学是文学的民间姿态,它以浅近的方式,力求满足但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化的艺术口味;它不热衷于精神开掘灵魂拷问但却洋溢着情感的浪花;它也许没有思想的内在质地和艺术形式的独特建构,但却有着吸纳大众心灵的有效途径;它也不具备规范世风劝诫人心的责任意识,但却向读者群体展示出文学最为迷人的娱乐价值
二、雅俗特点的变易 1、从文本构成看,文本内质与形态之间的雅俗错位是变易的前提 2、从时间流程上看,时间流程中的积淀作用是雅俗变易的必要条件 3、从接受心态上看,接受心态的随机变化是雅俗变化的主动原因
第二节 再现与表现 一、再现与表现 1、基本涵义 再现:以生活为蓝本,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表现:以理想为旨归,具有较大虚构性。 再现与表现会使文本体现鲜明的虚实取向,虚与实是矛盾的,追求这两种特点的文本往往非此即彼各执一端
2、形成原因(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再现与表现之所以能从两个极端来促成某些文本的特色,这是由文学的本质决定的,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天然具有人(作家)和生活或者说主观与客观两极,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历来都在这两极之间波动。侧重于生活本身,充分强调客观性的反映,也就是所谓“再现”;侧重于人(作家)本身,充分强调主体性的反映,也就是所谓“表现”。
3、在中西文学史上的不同体现 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侧重表现的,西方的文学传统则侧重再现 二、再现与表现的文本差异 1、在对待现实态度上的差异
②表现性文本把创作重心由“如实描写”生活提升到“理想”高度,因而有天然的反现实性,无论是指向未来的积极理想还是指向过去的消积理想都如此,它不是一种实在,而是主体心愿的体现
①再现性作品以生活中的人、事、物为蓝本和原型,力求按生活的本来样子刻划平易的常规的形象。①再现性作品以生活中的人、事、物为蓝本和原型,力求按生活的本来样子刻划平易的常规的形象。 ②表现性作品则赋予形象理想的光辉、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使形象奇彩,带有动态的崇高的韵味。
3、在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1)再现性文本多采用客观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其语言质朴亲切,结构顺乎自然,一般不在形式上对读者故意阻碍。 (2)表现性文本往往激情充盈,构思奇诡宏阔,无论叙述与描写都带着强烈的主体色彩,节奏明快幻象叠出,其语言缤纷美丽,不断闪烁着新颖奇异的亮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