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1.13k Views
2-3 岩層紀錄的 地球歷史. 課本 P40--44. P40. 岩漿的活動. 安山岩. 火山噴出物 岩漿 火山碎屑 水氣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氣. 岩屑堆積. 岩漿凝固. 花崗岩. P40. 台灣常見的火山. P40. 安山岩. 黏性大. 玄武岩 黏性小 流動快 平台式火山. 不易流動. 圓丘狀火山. P41. 岩脈. P124-125. 火山噴發 爆炸式噴發 寧靜式噴發. P41. 岩層的變形.
E N D
2-3 岩層紀錄的地球歷史 課本 P40--44
P40 岩漿的活動 安山岩 火山噴出物 岩漿 火山碎屑 水氣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氣 岩屑堆積 岩漿凝固 花崗岩
P40 台灣常見的火山
P40 安山岩 黏性大 玄武岩 黏性小 流動快 平台式火山 不易流動 圓丘狀火山
P41 岩脈
P124-125 火山噴發 爆炸式噴發 寧靜式噴發
P41 岩層的變形 沉積物形成岩層時,應為水平的沉積岩岩層,若受到外力作用時,可能發生變形、位移、傾斜、彎曲或斷層等構造特徵
褶皺 岩層受力會產生變形地下深處岩層彎曲成波浪狀的地質構造,稱為褶皺。(壓力)有背斜構造及向斜構造兩種 地下深處可塑性壓力 高溫高壓 背斜 向斜 P41
P42 斷層 岩層受力而破裂,破裂面兩側的岩石做相對的移動。 斷層面:岩層破裂的面。 上磐:斷層面以上的岩層。 下磐:斷層面以下的岩層。
正斷層 受力:張力 P41 位移情形:上磐相對 下磐向下移動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位移情形:上磐相對下磐向上移動 聚合性板塊交界帶 逆斷層 受力:壓力 P41
平移斷層 受力:剪力 P41
何種斷層? P41 正斷層
斷層對河流地形的影響1河流上游在上磐 湖泊 不變 乾涸 瀑布 不變 不變 P42 補充
斷層對河流地形的影響2河流上游在下磐 瀑布 不變 不變 湖泊 不變 乾涸 P42 補充
作業 P11-3,8-11,13 P214,17,20-23 P327-28,30-32 P435-37,40 P542-43,47-48 P6 50,54-58,60 P7 61-62,64,68-69 P8 73-74,76,2,3 P9 5,7
地震 P118-123 震源 震央 震源深度 中洋脊:淺源地震 聚合板塊交界帶 淺源、中源、深源皆有 P118
P119 地震規模 地震發生時,在震源所釋放的能量。 世界通用:芮氏地震規模 同一地震 規模只有一個 地震規模<5.0 小地震 地震規模≧7.0 大地震
P120 地震強度 簡稱震度 地面搖晃或破壞程度 中央氣象局自訂 0級(無感地震)~7級 離震央越遠,震度越小(理論上)
地震防護 P122 地震災害 P123 地震時應注意事項
作業 P10至P14
P43 岩層與地球的歷史 判斷地質事件發生之先後順序 1.原始沉積岩近乎水平 2.若無倒轉 最早的沉積岩在最下方 3.受影響的岩層先發生
地質事件 P43 補充
P43 甲岩層沉積 乙岩層沉積 丙岩層沉積 丁岩層沉積 侵蝕面a 侵蝕面b 岩脈 斷層 現今侵蝕面 丁岩層沉積丙岩層沉積侵蝕面a 乙岩層沉積岩脈逆斷層侵蝕面b 甲岩層沉積現今侵蝕面
將地球的分成許多不同的年代, 稱為地質時代 劃分地質時代的主要依據是化石 P44
區分地質時代的化石 P44
化石述說生物演化過程 P44 補充
化石述說生物演化過程 P44 補充
化石述說生物演化過程 P44 補充
P44 絕對地質年代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例:C14
陸生脊椎動物的出現順序 生物登陸順序 蘚苔類→蕨類 →昆蟲→兩棲類 鳥類 ↗ 魚類→兩生類→爬蟲類 ↘ 哺乳類 P44 補充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骸或其種種活動的遺跡 遺骸:海膽化石、貝殼化石 恐龍蛋、琥珀等 遺跡:腳印、洞穴、爬痕等 P44 補充
形成原因(保存條件) 生物被迅速掩埋,與空氣 或水隔絕。 P44 補充
化石 在何種岩石最容易發現化石? P44 補充
下列何者是化石? P44 補充
判斷地質事件發生之先後順序 1.地層丙2.地層乙3.地層甲4.褶皺5.丁岩脈入侵 何地層的化石年代較早? 甲、乙、丙、丁、褶皺等地質事件的形成順序? P44 補充
砂岩 礫岩 頁岩 P44 補充 1.頁岩沉積 2.礫岩沉積3.砂岩沉積4.岩脈入侵5.逆斷層6.現今侵蝕面 判斷地質事件發生之先後順序 P6 第53題1.此為何種斷層?2.判斷地質事件發生順序
判斷地質事件發生之先後順序作業 P7 第63題 地層I,甲岩脈入侵,侵蝕面I,地層II,乙岩脈入侵,侵蝕面II 侵蝕面II 侵蝕面I P44 補充
段考範圍 2-1 至 2-4(P30-P54)&P118-P123
何謂有感地震、無感地震、前震、餘震? 凡地震所造成之地表震動,為人體所能感覺到的稱為有感地震;反之,則為無感地震。在主要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發生若干次小地震,謂之前震(foreshock)。在主要地震之後,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繼發生,謂之餘震(aftershock)。 前震有時不易察覺,而餘震則較前震明顯。
THE END 回家作業 2-3 P1-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