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電車發展與填海

電車發展與填海. 姓名 : 林穎心 (02157560). 目錄. 1. 研究資料 2. 簡介電車歷史 3. 1903年電車地圖 4. 1975年電車地圖 5. 兩張地圖比較 6. 電車路線 7. 電車行走路線 8. 電車發展與填海關係 就原因而言 就時間而言 9. 電車發展與填海關係 10. 填海工程對電車路線的影響 11. 十九世紀重要填海計劃的發展與電車路線的關係 12. 總結 13. 參考資料.

dinesh
Download Presentation

電車發展與填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電車發展與填海 姓名:林穎心 (02157560)

  2. 目錄 1. 研究資料 2. 簡介電車歷史 3. 1903年電車地圖 4. 1975年電車地圖 5. 兩張地圖比較 6. 電車路線 7. 電車行走路線 8. 電車發展與填海關係 就原因而言 就時間而言 9. 電車發展與填海關係 10. 填海工程對電車路線的影響 11. 十九世紀重要填海計劃的發展與電車路線的關係 12. 總結 13. 參考資料

  3. 研究資料:一手資料: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香港島地圖,包括新填海區二十世紀初電車軌道圖港島相片圖冊香港土地利用與交通道路規劃地政署年報二手資料:電車歷史書藉香港島道路書藉港督傳略香港電車公司官方網頁 http://tramways.ideoconcepts.com/en/home.html

  4. 簡介電車歷史 • 1901年8月29日,新的電車計劃終於獲得通過 • 兩年後,即1903年5月由香港電力路軌公司(該公司於1901年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此名沿用至今)開始展開興建工程 • 路線由西向東行,貫通香港島北部,於1904年7月30日正式通車。

  5. 1903年電車地圖 堅尼地城 跑馬地

  6. 1903年電車地圖 銅鑼灣

  7. 1903年電車地圖 Hong Kong tramways Progress Diagram 1903年8月 C.O. 129/321 筲箕灣

  8. 1975年電車地圖 R. J. Buckley, A history of tramways : from horse to rapid transit. Newton Abbot: North Pomfret, 1975.pg19.

  9. 兩張地圖比較 • 兩張不同年代的電車地圖比較,足見電車路線與港島道路發展的變遷,其原因是政府的填海工程 • 1903年的地圖明顯可見港島還未有四通八達的街道,到了1975年的電車地圖,在道路開展上已經相當繁多

  10. 電車路線 • 從1903年8月5日電車路線圖,清楚可見電車的基本路線與現今的大致相同,由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始,經德輔道(Des Voeux Road) (現為德輔道西),干諾道(Connaught Road)至摩利臣道(Morrison Road)終結。 • 另一段路自干諾道始,東連德輔道(德輔道中),經皇后大道(Queens Road),軍器廠街(Arsenal Street),海旁東(Praya East)(即現時莊士頓道及軒尼詩道),怡和街(Yee Wo Street)至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終點至筲箕灣道(Shaukiwan Road)。

  11. 由高士威道,鰂魚涌道(Quarry Road)至筲箕灣道(現今的英皇道)一段是單軌行車。原因是當時鰂魚涌道(Quarry Bay Road)到筲箕灣(Shau Ki Wan Road) 並未擴建。 約1907年的西灣河筲箕灣道,當時的電車路仍為單軌。電車的右邊為太安街。背景的山坡乃太古船塢地段,即現時太古城及康怡花園所在。

  12. 其餘全段都是雙軌行車。由海旁東轉入天樂里(Tin Lok Lane)直入摩利臣山道(Morrison Hill Road)至黃泥涌道(Wong Nei Chong Road),終點為跑馬地看台入口(Happy Valley Grandstand)。此段都是雙軌行車的。 20世紀初的黃泥涌道,當時電車已通往跑馬地。

  13. 電車行走路線 行走路線方面,由1904年至整段路線完工後,開設了五條路線:1. 由筲箕灣到銅鑼灣2. 由銅鑼灣到屈地街(Whitty Street)3. 由跑馬地至 Western market (現址西港城)4. 由屈地街到堅尼地城5. 由Western market (現址西港城)到天樂里。

  14. 其後在1906年才開辦另一條由灣仔到北角的路線。其後在1906年才開辦另一條由灣仔到北角的路線。 到了1922年,跑馬地線進一步延伸,直至環繞馬場邊緣。 1903年電車路線止於馬場看台正門 (Hong Kong Tramways Progress Diagram, 1903) 電車路線環繞馬場 (Hong Kong Tramways Limited August, 1954)

  15. 在1953年,又開了北角到屈地街的路線。 • 直到2003年,總共有6條電車線路貫穿港島北部: • 1. 由筲箕灣至西港城 • 2. 由筲箕灣至跑馬地 • 3. 由北角到至屈地街 • 4. 由跑馬地至堅尼地城 • 5. 由銅鑼灣至堅尼地城 • 6. 由西港城至堅尼地城 • 比較下 • 每條路線距離較最初為長 • 新增了跑馬地路線

  16. 究竟電車與填海有什麼關係? • 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香港,宣告香港島為英國的屬土。殖民政府首先開始安頓軍政機關,接著才著手城市建設,而港島北部的道路建設便正與電車建設息息相關,電車的路線正能看到港島道路及海旁的變化。

  17. 政府在道路建設上的角色 • 在道路建設與填海工程上,由於殖民政府在1841年6月14日把中區、灣仔及銅鑼灣一帶四十幅土地進行拍賣,它們多附有一百呎的領海權,所以政府在施行道路建設及填海工程時,都會涉及海旁擁有者(Marine lot holder)的土地,因為擁有權關係,他們要負責修補海旁,甚至要參與填海工程,正因為這些利益問題,政府建設往往受到阻撓。 • 所以後期政府開始重新收地規劃,開展填海。 • 在十九世紀後期,亦有商人資助填海工程,如英商遮打爵士(Catchick Paul Chater)提出中區填海計劃,他於1889年成立的香港電燈公司亦為電車的建立奠下了基礎。

  18. 電車發展與填海關係 • 就原因而言 填海並不是為著興建電車而來

  19. 而是:原因一: 開辟道路以方便行走—1842年3月皇后大道建成(第一次填海工程) 皇后大道

  20. 原因二: 香港島的人口增長 • 由1841年至1881年四十年間,人口增幅達四萬人 • 由1911年至1931年更增加了三十五萬人 • 由1931至1961增幅了六十萬人

  21. 香港島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 • 英國政府統治香港初期,吸引了大量英國人及中國人來港,他們大多聚居於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及香港島(Hong Kong)。 • 英國商人聚居於維多利亞城,但很少進行正當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從事鴉片貿易,香港成為了鴉片走私中心,當時的怡和洋行、和顛地洋行是香港最大的兩家鴉片走私商行。隨著鴉片貿易的發達,英人利用香港港口作為轉口貿易的中心,故吸引了不少英國商人聚居於維多利亞城居住

  22. 在1911年至1931年間,人口在短期內暴升,這時期的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的居民,由辛亥革命以後,廣東一帶政治動蕩,治安惡劣,居民大量避難來港,形成移民潮,提供大量的勞動人口。在1911年至1931年間,人口在短期內暴升,這時期的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的居民,由辛亥革命以後,廣東一帶政治動蕩,治安惡劣,居民大量避難來港,形成移民潮,提供大量的勞動人口。 • 他們大多在港口從事搬運的工作,為了方便工作,皆聚居於香港島居住。除了內地難民湧到香港,華人亦看準香港具有貿易和航運的地理優勢,大量來港尋找機會。在香港開辦各類型的店舖,包括雜貨舖、洋貨店、行商、錢幣兌換商、米商、印刷所、金屬匠舖、木匠舖,可見其旺盛之一斑。 • 從一八八一至一九六一年,因得到華商大量人力和財力的輸入,不斷在香港島投資開店及經商牟利,香港島遂成為香港經濟之重心,歷久不衰。 因此政府便要開展填海工程,以解決人口激增對土地需求的問題

  23. 原因三: 土地渴求 • 隨著人口的增加,使原來開發的土地供不應求,為了解決問題,第三四任港督便開始主張在香港島北部填海 以填海作為解決土地需求的方法實為有效,這從填海得地量逐漸增加可見。薛鳳旋編著 :《香港發展地圖集》,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頁65。

  24. 原因四:颱風侵襲,修建海旁 • 在1874年9月22日發生了一次大風災,威力破壞了沿岸海旁的圍牆,因此,第七任港督堅尼地提意修築海旁之餘主,亦進行填海工程,地區包括西營盤、上環一帶 • 建設海旁中(Praya Central) • 連接海旁東至海旁中的 • 在海軍船塢進行填海

  25. 這個填海計劃由1874年開始,到了1880年才完成。擴闊了整條海旁路(包括整條德輔道及莊士頓道),為日後電車的主要路線。這個填海計劃由1874年開始,到了1880年才完成。擴闊了整條海旁路(包括整條德輔道及莊士頓道),為日後電車的主要路線。 Reclamation behind Naval and Military Premises (C.O. 129/170)

  26. 原因五: 興建海軍軍事基地 擴闊了軍器廠街 擴闊了皇后大道

  27. 就原因而言,填海與電車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就原因而言,填海與電車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 • 在人口增長上,卻增加對公共交通的需求電車的形成 • 剛才的填海工程實質上正是有助電車路線的建設 • 1901年,Mr. J. Dalziell 建議在新海旁填海區建立電車主要路線,因此電車反映港島填海區的變遷

  28. 就時間而言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 • 電車路全都是建築在填海區上 • 如德輔道(1842 海旁道) 軒尼詩道(1921) 高士威道(1841-1850) 英皇道(1924-1931)

  29. 就時間而言 二十世紀初和現在比較 • 最初,電車路是沿著海旁而起,但由現在港島道路發展來看,電車路以外的土地全都是填海得來的

  30. 莊士頓道以外的填海 1950年填海而成的菲林明道與莊士頓道交界,圖左是灣仔道 1928年莊士頓道對開的新填海區

  31. 高士威道以外的填海 1953年的銅鑼灣,左圖如銅鑼的海灣已被填平為日後的「維多利亞公園」。 1930年的銅鑼灣,因左邊的海灣形如銅鑼而得名,因電車路線高士威道。

  32. 填海工程對電車路線的影響 十九世紀重要填海計劃的發展與電車路線的關係 填海計劃 1888-1904年 遮打爵士資助的 中區填海計劃 1873年較前完整 的海堤海旁道完成 1874至1880年因颱風 破壞而完成的海旁 建設計劃 1886年 西區堅尼地城 填海完成 德輔道 整條德輔道 及莊士頓道 卑路乍街、 遮打街(吉席街) 德輔道中、 干諾道中、 東至海軍船塢, 西至石塘咀煤氣公司 電車路線

  33. 填海工程對電車路線的影響 十九世紀重要填海計劃的發展與電車路線的關係 填海計劃 1936年 連接銅鑼灣及北角 的英皇道完工 1921-1929年 灣仔填海動工 1922-1931年 將銅鑼灣至鰂魚涌 一段海旁路擴闊 軒尼斯道 因道路擴闊, 軒尼斯道及莊士頓道 的電車路重新輔上, 並置於道路中間 1929年筲箕灣迴旋處建立, 銅鑼灣一段及筲箕灣 至鰂魚涌雙軌行車, 北角電車廠於1931年成立 1935-36年 英皇道雙軌行車, 1938年英皇道設新電車廠 電車路線

  34. 1860年代寶靈海旁(即後來的德輔道)與畢打街交界。1860年代寶靈海旁(即後來的德輔道)與畢打街交界。 德輔道

  35. 德輔道 海旁道(德輔道) 1873年寶靈海旁再修復及擴闊

  36. 這個填海計劃由1874年開始,到了1880年才完成。擴闊了整條海旁路(包括整條德輔道及莊士頓道),為日後電車的主要路線。這個填海計劃由1874年開始,到了1880年才完成。擴闊了整條海旁路(包括整條德輔道及莊士頓道),為日後電車的主要路線。 1874-1880 新海堤的建立,由軍器廠(Arsenal)至東角(East Point)及由White Lane 至Gasworks 德輔道西 西營盤 Gasworks

  37. 1874-1880 新海堤的建立,由White Lane 至Gasworks White Lane 德輔道中 上環

  38. 由軍器廠(Arsenal)至東角(East Point) 東角 莊士頓道 軍器廠街 Reclamation behind Naval and Military Premises (C.O. 129/170)

  39. 堅尼地城 約1905年堅尼地城遮打街(吉席街) 近加多利街(接近現時堅尼地城總站)。

  40. 德輔道中、干諾道中、東至海軍船塢,西至石塘咀煤氣公司德輔道中、干諾道中、東至海軍船塢,西至石塘咀煤氣公司 著色部份是由1889年至1904間填海地區

  41. 干諾道 海旁道在1896年被命名為德輔道,此段為為現時德輔道中。 1904年建成的新海旁名為干諾道。 The Directory and Chronicle of China, Japan, etc, 1923。 PRO Ref No: MM-0325

  42. 軒尼斯道 約1920年的軍器廠街,由皇后大道東區金鐘道)至軒尼斯道的一段。 1928年莊士頓道對開的新填海區,亦是軒尼詩道的所在地。

  43. 1922-1931年 將銅鑼灣至鰂魚涌一段海旁路擴闊 攝於1930年代,圖中高士威道一段電車路為雙軌行車。 北角車站成立

  44. 1929年筲箕灣迴旋處建立 筲箕灣迴旋處

  45. 1936年連接銅鑼灣及北角英皇道完工 約1920年的鰂魚涌一段電車路,當時電車仍為單軌行車。 約1932年的北角七姊妹海旁,左旁已豎立的填海標界,為日後的英皇道。

  46. 英皇道 約1958年的北角英皇道近炮台山道。

  47. 總結 • 香港電車發展確與填海道路建設有著密切關係,從填海伸延及電車沿路發展見証著港島發展的迅速,有著一百多年悠久的歷史。 • 從電車路線的轉變不但能反映政府實施填海工程的原因與成效,亦能見港島海旁的轉變。 • 詮: 報告所有相片來自鄭寶鴻編著:《港島街道百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

  48. 參考資料 歷史檔案館地圖: • Hong Kong (Hong Kong Island, Kowloon, Lamma Island) 1841-1893 • Hong Kong Tramways- Details of form of permanent way construction • Hong Kong Tramways, Progress Diagram, 5 August, 1903 • Plan of Praya reclamation of Queen’s road to Wing Lock Street and Bonham Strand in 1883 • Plan of proposed reclamation at Causeway Bay 1883 • Plan of Victoria (showing sea wall to be repaired) • Praya extension: Plan showing the proposed new embankment and reclamation in front of the naval and military premises 1873-1889 • Praya Reclamation of 1890-1904 in Progress with the Hong Kong Club in the MiddleGround in 1897 • Victoria—Hong Kong outline plan of Cantonments showing war department Property in 1885

  49. 英文參考書目: • Hilary Binks, Hong Kong trams : a close-up guide. Hong Kong : Pacific Century Publishers, 1998. • Martin Barnett, Tramlines : the story of the Hong Kong tramway system.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84. • Martin Jones, Tram jam : the Hong Kong tram collection. Hong Kong : Presstram, 1984. • R. J. Buckley, A history of tramways : from horse to rapid transit. Newton Abbot: North Pomfret, 1975. • R. L. P. Atkinson and A. K. Williams, Hongkong tramways: a history of Hongkong Tramways Limited, and predecessor companies. Rustington (Sussex) : Light Railway Transport League, 1970. • T. R. Tregear and L. Berry, The development of Hongkong and Kowloon, as told in maps.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59.

  50. 中文參考書目: • 沈永興主編:《從砵甸乍到彭定康:歷屆港督傳略》,香港:新天出版社,1994。 • 唐卓敏編:《香港歷史明信片精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 張在元, 劉少瑜著:《香港中環城市形象》,北京市:中國計划出版社,香港:貝思出版有限公司,1997。 • 張順光著:《香港電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 • 梁濤著:《香港街道命名考源》,香港:市政局,1992。 • 陳自瑜編著:《香港電車手冊》,香港:北嶺國際有限公司,1997。 • 鄭寶鴻編著:《港島街道百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