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33 Views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贺国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什么是学生学的有效性. 学习速度: 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 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 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2 、什么是教师教的有效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 有效的教的表现. 教促进学(教长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学习结果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
E N D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贺国标
1、什么是学生学的有效性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2、什么是教师教的有效性 •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
有效的教的表现 教促进学(教长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学习结果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
3、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3、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 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 “我怎么想的?” • “为什么这么想?” • “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 • “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 • “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二、目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表现和成因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3、教学活动的外化 4、教学层次的低下 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增加教学信息 在课堂教学最大限度传授有效信息,必须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定量、定性分析,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量和质,以及能力状况,找到已知与新知、已能和未能的结合点,输出新信息,使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水平,从而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2、提高思维密度 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讲,主要有看、听、写、讲和实验操作等几种形式,测试表明:看和听的思维效率最低,写和讲的思维效率较高。 因此,提高教学效率,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传输的信息综合分析,形成概念,提高思维的密度。
3、减少时间的损耗 (1)课前做好准备。 (2)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3)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讲话速度适中。 (4)精简板书。 (5)提高提问的技巧。 (6)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人对音响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为4. 4比特/秒;而对画面构图中信息接受能力为46比特/秒,人们用一般方法接受信息的速度为25比特/秒,而电视教材的通道容量最佳约为70比特/秒。
5、运用协同原理,优化教学结构 (1)了解和掌握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法与学法的关系等。 (2)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处理得好教学效率就高。 (3)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达到懂、透、化。
6、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