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1.19k Views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刘 继 森. 第一节 赫克歇尔及俄林的主要贡献及其贸易思想. 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赫克歇尔和俄林。 以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此构建起比较优势学说。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之一是建立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即 H-O 模型),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 首先,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其次,对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质疑。
E N D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刘 继 森
第一节 赫克歇尔及俄林的主要贡献及其贸易思想 • 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赫克歇尔和俄林。 •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此构建起比较优势学说。 •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之一是建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即H-O模型),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
首先,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首先,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 其次,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质疑。 • 1890年以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已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劳动价值论仍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支配地位。
在生产要素禀赋论理中,俄林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费者的欲望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生产规模决定。在生产要素禀赋论理中,俄林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费者的欲望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生产规模决定。
在各地对商品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状况不变和各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俄林认为区域贸易的‘充足’条件是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平等。
由于每一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大比例相对丰裕而廉价的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变得比以前稀缺了。而进口中包含着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由于每一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大比例相对丰裕而廉价的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变得比以前稀缺了。而进口中包含着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后来很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票赋理论不断进行验证和发展,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后来很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票赋理论不断进行验证和发展,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易模型 • 一、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 二、H-O模型的前提假设 • 三、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 四、H-O模型分析 • 五、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一、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师生关系。 • 赫克歇尔1919年发表了《国际贸易对收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素禀存在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 • 俄林于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赫克歇尔的理论,最终形成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H-O模型的前提假设 • H-O模型的前提假设共有11条,最主要有有以下6条,当我们逐渐放松这些假设前提时,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1、两国、两产品、两种生产要素。 • 2、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生产要素在各国的供给是固定的,在国内可在产业间流动。
3、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 • 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 • 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 • 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
4、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 pattern )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 of trade)。 • 5、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 6、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三、要素禀赋与相对供给 • (一)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的定义 •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 • 两种产品的要素比例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比较的,相应于某种价格水平上的相对要素密集度也就可以确定。
假设X和Y两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分别为KX/LX和KY/LY。如果KY/LY>KX/LX,则称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假设X和Y两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分别为KX/LX和KY/LY。如果KY/LY>KX/LX,则称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或者说是一个国家资源的相对供给量。 • 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的方法。一种是以实物单位定义,另一种是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第一种方法: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注意,这种方法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而不是两者的绝对数量。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TK/TL,即使B国的资本拥有量少于A国,B国仍然是资本丰裕的。第一种方法: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注意,这种方法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而不是两者的绝对数量。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TK/TL,即使B国的资本拥有量少于A国,B国仍然是资本丰裕的。
第二种方法:如果B国资本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同样要注意,决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资本价格(比如r)的绝对水平,而是看它与劳动价格(比如w)的比率r/w的大小。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国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第二种方法:如果B国资本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同样要注意,决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资本价格(比如r)的绝对水平,而是看它与劳动价格(比如w)的比率r/w的大小。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国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Y B A O X B A • (二)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 要素丰裕会影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如下图所示:
如果A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B国资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将相对偏向X轴,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将相对偏向Y轴。如果A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B国资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将相对偏向X轴,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将相对偏向Y轴。
四、H-O模型分析 • (一)总体均衡分析 • 使用的分析工具: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 与古典贸易模型相比,H-O模型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假设方面有两点不同: • 第一,关于两国生产各种商品能力不同的原因。古典贸易模型解释为生产技术的不同,而H-O模型则强调要素的禀赋不同。
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古典贸易模型假设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是不变的。因此,每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古典贸易模型假设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是不变的。因此,每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 • 但H-O模型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即当一国将其生产资源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时,所必须放弃的该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大。机会成本递增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外凸的形状。
Y β B Q2 P2 R T2 A I1 P1 I0 Q1 T1 r α B‘ A’ X 如图,假定A国是劳动密集,B国为资本密集,两国的PPF线如图中所示。 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共同的无差异曲线I0与A国的PPF相切于P1,与B国的PPF相切于P2,各自的切线分别为α和β(表示两国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而α的斜率小于β ,所以贸易前劳动要素充裕的A国中劳动密集型产品X相对价格较低,即较少的Y可以换到较多的X;在资本要素充实的B国则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相对价格较低,较少的X可换到较多的Y。
贸易后,两国交换比率为r,贸易的均衡点在R,即r与I1相切于R。r又与两国的PPF分别相切于Q1、Q2,于是,A国将在Q1点生产两种商品,在R点消费两种商品。在X产品方面,A国生产大于消费,出口T1Q1的X商品;在Y商品上,A国消费大于生产,进口T1R的Y商品。同理,B国出口T2Q2的Y商品,进口T2R的X商品。贸易后,两国交换比率为r,贸易的均衡点在R,即r与I1相切于R。r又与两国的PPF分别相切于Q1、Q2,于是,A国将在Q1点生产两种商品,在R点消费两种商品。在X产品方面,A国生产大于消费,出口T1Q1的X商品;在Y商品上,A国消费大于生产,进口T1R的Y商品。同理,B国出口T2Q2的Y商品,进口T2R的X商品。
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要素的商品。换言之,劳动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要素的商品。换言之,劳动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H-O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正是这个原因,H-O定理又常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在共同的价格比率下,两国的相互进出口额相等,即T1Q1=T1R=T2R=T2Q2,也就是说,两国的贸易三角形RT1Q1和RT2Q2是相同的。但两国的消费水平都移到了更高效用水平的I1,表明:两国都得到了贸易利益,而且在本例中两国的贸易利益相等。在共同的价格比率下,两国的相互进出口额相等,即T1Q1=T1R=T2R=T2Q2,也就是说,两国的贸易三角形RT1Q1和RT2Q2是相同的。但两国的消费水平都移到了更高效用水平的I1,表明:两国都得到了贸易利益,而且在本例中两国的贸易利益相等。
(二)局部均衡分析 • 1.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 根据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推导出两国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及其国内市场均衡价格。 • 2.贸易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 贸易对消费者的影响取决于贸易后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的多少来表示。结论是,通过贸易消费者剩余增加了。
贸易对生产者的影响取决于贸易后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交易价格与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生产者剩余的多少来表示。生产者剩余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贸易对生产者的影响取决于贸易后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交易价格与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生产者剩余的多少来表示。生产者剩余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 就整个社会福利来说,取决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各自的大小,如果两相平均还有剩余,就说明国际贸易带来了净的社会福利。
3.贸易条件 •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 • 贸易条件(TOT)=PX/PM
当国际贸易中交易的是两种以上的商品时,进出口价格都要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具体如下:当国际贸易中交易的是两种以上的商品时,进出口价格都要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 PX=ΣXiPi • PM=ΣMipi •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此情形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五、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H-O模型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 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特定要素模型 • 三、贸易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一、要素均等化定理 •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即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利率相等。由于这一命题是H-O模型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模型。
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会扩大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产品的生产,减少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产品的生产,这样,对丰裕要素的需求增加,对稀缺要素需求减少,在价格方面,以前价格便宜的丰裕要素的价格会提高,而原来昂贵的稀缺要素的价格会因需求减少而降低。同时,另一国发生的是相反的情况所以,两国的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将趋于均等,此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会扩大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产品的生产,减少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产品的生产,这样,对丰裕要素的需求增加,对稀缺要素需求减少,在价格方面,以前价格便宜的丰裕要素的价格会提高,而原来昂贵的稀缺要素的价格会因需求减少而降低。同时,另一国发生的是相反的情况所以,两国的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将趋于均等,此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例如,A国劳动力丰裕,工资低,资本短缺,利率高;B国资本充裕,利率低,劳动短缺,工资高。即有:(w/r) A< (w/r) B。也就是说,由于( w/r )A和(w/r) B之间存在差异,所以(PX/PY)A与(PX/PY)B也有差异,从而发生贸易。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B国Y进口X。
贸易后,B国对A斩X产品需求增加X的价格提高;而生产X的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使工资提高,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的工资逐渐变成相等。另一方面,A国对B国的Y产品需求增加也导致两国资本的利率变得相等。贸易使两国工资、利率实现均等化—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贸易后,B国对A斩X产品需求增加X的价格提高;而生产X的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使工资提高,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的工资逐渐变成相等。另一方面,A国对B国的Y产品需求增加也导致两国资本的利率变得相等。贸易使两国工资、利率实现均等化—即要素价格均等化。
不仅如此,贸易还能使两国的( w/r )A和( w/r )B实现均等。因为只要( w/r )A不与( w/r )B相等,(PX/PY)A与( PX/PY)B也不相等,贸易就会进行。只有当( PX/PY)A=( PX/PY)B时,贸易停止,贸易条件实现均衡。也只有在这时( w/r )A=( w/r )B,两国的工资和利率取出实现相对均等又实现了绝对均等。
(二)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评价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它证明了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在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作为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可以间接地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其次,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其次,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H-O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但是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行业)的种类,比如说三种要素和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H-O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但是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行业)的种类,比如说三种要素和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之一是“特定要素模型”,即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 • 特定要素模型可以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H-O模型。
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特定要素模型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特定要素模型 •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框架: • 在这一模型中我们假设有两种产品:大米和钢铁。但有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和土地,分别用L,K,T表示。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钢铁,土地只用于粮食生产,劳动是公共要素或普通要素,在两种产品生产中都使用。由于资本和土地只限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是两个部门都用的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劳动也被称作“流动要素”。
我们还假设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就业,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钢铁和大米,而两个部门使用劳动之和等于劳动资源总量(L);即Lr+Ls=L,其中Lr是用于生产大米的劳动,Ls是用于生产钢铁的劳动。我们还假设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就业,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钢铁和大米,而两个部门使用劳动之和等于劳动资源总量(L);即Lr+Ls=L,其中Lr是用于生产大米的劳动,Ls是用于生产钢铁的劳动。 • 在要素充分就业的假设下,用于生产大米土地投入和用于生产钢铁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分别等于这两种特定要素的总量。劳动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究竟哪个部门用得多,哪个部门用得少则不确定。因此,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就分别定成: • Qr=f(T,Lr) • Qs=f(K,Ls)
在特定要素(T和K)不变的情况下,大米和钢铁产量分别是用于这两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的函数。在特定要素(T和K)不变的情况下,大米和钢铁产量分别是用于这两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的函数。 Q MPL Qr=f(T,Lr) L
上述两幅图说明大米产量与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大米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土地投入不变,每个新增劳动力的产出逐渐减少,出现边际产出递减的效应。上述两幅图说明大米产量与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大米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土地投入不变,每个新增劳动力的产出逐渐减少,出现边际产出递减的效应。
由于劳动是公共要素,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究竟怎样在两个部门之间分配,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下图显示了两个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总供给。根据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定,在市场均衡工资下,本国劳动的总供给等于大米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和钢铁生产国使用的劳动之和。由于劳动是公共要素,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究竟怎样在两个部门之间分配,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下图显示了两个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总供给。根据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定,在市场均衡工资下,本国劳动的总供给等于大米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和钢铁生产国使用的劳动之和。
工资率W 工资率W 钢铁行业 大米行业 W* W* PsMPLs PrMPLr 劳动总供给 Lr Ls
各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决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厂商支付的工资不会超过劳动为之创造的价值。因此,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等于产品价格(P)乘以边际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边际劳动生产率,MPL)。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雇佣的劳动力越多,边际劳动产品越少。因此,对于任何给定的产品价格,劳动需求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各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决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厂商支付的工资不会超过劳动为之创造的价值。因此,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等于产品价格(P)乘以边际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边际劳动生产率,MPL)。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雇佣的劳动力越多,边际劳动产品越少。因此,对于任何给定的产品价格,劳动需求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在上图中,左边是大米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大米的价格乘以大米生产的边际劳动产出。右边是钢铁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钢铁价格乘以钢铁生产的边际劳动产出。在上图中,左边是大米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大米的价格乘以大米生产的边际劳动产出。右边是钢铁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钢铁价格乘以钢铁生产的边际劳动产出。 • 工资越低,两个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多。当工资等于W*时,两个部门所雇佣的劳动等于劳动的总供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同时决定了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也决定了两个部门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