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第四章 生物种群

第四章 生物种群. 一 种群的概念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 种群的数量特征 四 种群增长 五 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 一 种群的定义 种群 ( 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数量特征 ②空间特征 ③系统特征 ④遗传特征. 三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 种群密度 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 4 个基本参数,即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 年龄分布、性比 对种群数量具有重要影响。 生命表 是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特别是种群死亡过程的最常用工具。.

diz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生物种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生物种群 一 种群的概念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 种群的数量特征 四 种群增长 五 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

  2. 一 种群的定义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3.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数量特征 ②空间特征 ③系统特征 ④遗传特征

  4. 三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次种群的年龄分布、性比对种群数量具有重要影响。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特别是种群死亡过程的最常用工具。

  5. 三 种群的数量特征 1 种群密度 2 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3 年龄分布 4 性比 5 生命表 6 存活曲线

  6.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实际个体数。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相对数量,只能作为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7. 绝对密度调查法 总数量调查法 取样调查法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3)去除取样法

  8. 总数量调查法: 即计数在某地段中生活的某种生物的全部数量。 • 取样调查法: 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据此即可估算种群总数。

  9. 样方法:首先,将调查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方;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随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所有样方的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样方法:首先,将调查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方;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随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所有样方的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

  10. 标志重捕法(林可指数法)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假定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即N : M = n : mN = M n / m其中,N为该样地中种群个体总数,M为样地中标志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11. 应用样方法需要满足的条件: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捕机率相等;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应用样方法需要满足的条件: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捕机率相等;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12. 去除取样法 原理: 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13. 去除取样法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   ①每次捕捉时,每个动物个体被捕机率相等; •   ②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或迁出

  14. 相对密度调查法 • 1. 捕捉法 例如捕鼠夹、黑光灯、陷阱、采集网等,只要能加以合理的定量,均可作为相对密度的指标。 • 2. 活动痕迹计数 如粪堆、土丘、洞穴、足迹等。 • 3. 鸣声计数 主要适用于鸟类。 • 4. 单位努力捕获量 主要应用于鱼类。 • 5. 毛皮收购记录

  15. 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 单体生物是指生物胚胎发育成熟后,其有机体各个器官数量不再增加,只是各组成部分大小的增长,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 • 构件生物是指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初生及次生组织的活动并未停止,基本构件单位反复形成,有机体不断增长。

  16. 2 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入率 • 迁出率

  17.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出生个体数是一个绝对指标,表示一定时间内种群新生产的个体数,它不仅取决于物种的生殖能力,还受种群个体总数的影响。 • 出生率可以区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18. 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对于特定种群来说,最大出生率是一个常数。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对于特定种群来说,最大出生率是一个常数。 • 实际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

  19. 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下列特点: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下列特点: • (1) 性成熟的速度 性成熟的速度越快,有机体性成熟越早,平均世代长度越短,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 • (2) 每次产仔数目 不同种动物每次产仔的数目相差悬殊,。 • (3) 每年繁殖次数 有些动物具有一定的生殖季节,繁殖次数较少;有些动物则不间断地生殖,繁殖次数很多。 • 此外,动物胚胎期、孵化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都会影响种群出生率。

  20. 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是指处于最适条件下种群中个体的平均寿命。

  21.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寿命为生态寿命,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寿命为生态寿命,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22. 迁移率 • 种群中个体的迁移包括迁入和迁出,直接测定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非常困难。 • 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的丧失率(死亡加迁出)和添加率(出生加迁入),然后减去死亡率或出生率,即可得到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

  23. 研究种群迁移率的直接方法:将一个大样方分为四个小样方,四个小样方的周边长是一个大样方的两倍,四个小样方的迁出率和迁入率将是大样方的两倍。通过调查种群的丧失率和添加率,就可获得迁移率。假设研究种群迁移率的直接方法:将一个大样方分为四个小样方,四个小样方的周边长是一个大样方的两倍,四个小样方的迁出率和迁入率将是大样方的两倍。通过调查种群的丧失率和添加率,就可获得迁移率。假设 • 一个大样方: 丧失率 = 死亡率+迁出率 = 15% • 四个小样方: 丧失率 = 死亡率+2(迁出率)=20% • 两式相减,可以得出: • 迁出率 = 5% ;死亡率 = 10%。

  24. 3 年龄分布 • 种群的年龄分布就是不同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 • 一般说来,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体比例越大,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而种群中缺乏繁殖能力的老年个体比例越大,种群的死亡率就越高。

  25. 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26. 年龄锥体的三个基本类型: • (1)典型的金字塔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却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为增长型种群。 • (2)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3)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

  27. 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

  28.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龄级。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龄级。 • 一年生植物和农作物种群,都可以认作同龄级种群;多年生植物都是异龄级种群。 • 在异龄级种群中,个体之间的年龄可以相差很大。一个异龄级种群的全部个体可以分布到群落中的不同层次。

  29. 根据植物种群中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时期:根据植物种群中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时期: • 休眠期 植物以具有生活能力的种子、果实或其他繁殖体处于休眠状态之中。 • 营养生长期 从繁殖体发芽开始到生殖器官形成之前。可以细分为幼苗、幼年和成年3个时期。

  30. 生殖期 植物的营养体已基本定型,性器官成熟,开始开花结实。多年生多次结实的植物进入生殖期之后,每年还要继续长高、增粗和添生新枝叶,在每年一定季节形成花、果、种子,但形体增长速度渐趋平缓。 • 老年期 个体即使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营养生长也很滞缓,繁殖能力逐渐消退,抗逆性减弱,植株接近死亡。

  31. 4 性比 • 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与雌性个体数的比例。 • 性比是种群统计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 雌雄两性个体对种群数量变动的贡献大小不一,雌性个体的贡献远大于雄性,性比的重要性随动物的雌雄关系而不同。对于一雄一雌制的动物来说,性比1:1对于种群的增长最有利,偏离此比例则意味着有一部分雌性成体不能参与繁殖或雌性成体太少。

  32. 5 种群的增长率 • 通过生命表还可以计算种群的增长率。 • 种群的增长率包括存活和出生两个方面。生命表中需要加入特定年龄生殖率(mx)一项,编制成包括出生率的综合生命表。 • 把各年龄组的lx与mx相乘,并将其累加起来可以得到净增殖率(R0),R0 =∑lxmx • 种群增长率(r) r = lnR0 / T 其中T为平均世代长度,它是指种群中个体从母体出生到其产子的平均时间,即从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即T =∑lxmxx / R0

  33. 种群内禀增长率 •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及捕食者和疾病不利因素,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就可以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用rm表示。 •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生境条件组配下,种群达到的最大增长率。(安德列沃斯和伯奇1954 )

  34. 6 存活曲线 • 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绘制曲线时,纵坐标多用对数标尺(lglx)。 • 存活曲线可以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 • 1)A型(凸型)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 2)B型 B1型(阶梯型),如全变态昆虫; B2型(对角线型),如水螅等; B3型,如许多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类。 • 3)C型(凹型)大多数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 • 大多数动物居A、B型之间。

  35. 存活曲线的3种基本类型

  36. 四 种群增长 1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2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3 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 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37. 1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 在无限环境中,种群不受任何限制因子的约束,种群潜在增长能力得到最大发挥,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其增长曲线为“J”型,但若以对数标尺为纵坐标,则成为直线。

  38. 2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芬增长 •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增加,必然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一直到停止增长,甚至使种群数量下降。 •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逻辑斯谛增长,其增长曲线为“S”型。

  39. 模型的假设 (1)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此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环境负荷量,通常用K表示。 (2)密度对种群增长率的影响是简单的,即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对种群增长力的降低就产生1/K的影响。 (3)种群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降低的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中个体具年龄结构,无迁移现象。

  40.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41. 模型行为说明 •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就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1-N/K)。 • 修正项(1-N/K)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以理解为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N/K)。

  42. S 型曲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⑴ S型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即S型增长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 ⑵ 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图2-6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S型增长曲线

  43. S 型增长曲线常被划分为5个时期: • (1)开始期 也可称为潜伏期,此期内种群个体很少,密度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数量在开始增长时基数还很低。 • (2)加速期 • (3)转捩期 • (4)减速期 • (5)饱和期 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数量饱和。

  44.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是: • 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 ②在农业、林业、渔业等实践领域中,它是确定最大持续产量(MSY)的主要模型; • ③模型中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45. 自然反应时间( TR) • 瞬时增长率r的倒数,TR =1/r, TR是度量种群在受干扰后返回平衡时间长短的一个有用指标。 • TR值越小,表示种群在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TR值越大,则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到平衡的自然反应时间就越长。

  46.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离散型增长模型: Nt+1 = [1.0-B (Nt-Neq)] Nt • 具时滞的连续型增长模型: dN / dt = rN (K-Nt-T / K) • 具时滞的离散型增长模型: Nt+1 = [1.0-B (Nt-1-Neq)] Nt

  47. 植物种群特点 • (1)自养性 绝大多数植物都需要同样的少数几种资源,如光、水、营养物质。 • (2)定居性 植物只能在有限的定居地周围获取营养。 • (3)生长的可塑性 由于植物生长的可塑性,植物个体间的构件数很不相同,其生物量也相差悬殊。 • (4)营养繁殖 许多植物具营养繁殖的能力 。

  48. 3 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 • 实验种群研究 • 野外种群研究

  49. 以高斯研究大草履虫实验种群为例。 在0.5ml培养液中放置5个大草履虫的环境条件下,最大种群数量是375个,即K =375。当以逻辑斯谛方程拟合时,种群增长率r = 2.309。 实验种群研究 大草履虫实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50. 野外种群研究 • 在自然界中,典型的逻辑斯谛增长的例子很少,把动物引入海岛或某些新栖息地,然后研究其种群增长,才能见到逻辑斯谛增长过程。如美国华盛顿州某岛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的增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