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1.14k Views
QEF. $. 優質教育基金. 全年接受撥款申請 簡介會. 二零一 四 年 三 月. 主題 ( 一 )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 目的、對象、形式. 計劃範疇:學與教 主題 ( 一 )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 什麼是你的關注項目?. 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事實!. 主題 ( 一 )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 我們的目標. 不是期望學生在單一標準中取得相同的成績. 理解並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和動機, 促進有效的教與學,使不同潛能的學生皆有發揮所長的機會。. 主題 ( 一 )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 理論探究. 多元智能教育理論
E N D
QEF $ 優質教育基金 全年接受撥款申請 簡介會 二零一四年三月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目的、對象、形式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目的、對象、形式 優先主題計劃
計劃範疇:學與教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計劃範疇:學與教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 什麼是你的關注項目? 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事實!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我們的目標 不是期望學生在單一標準中取得相同的成績 理解並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和動機, 促進有效的教與學,使不同潛能的學生皆有發揮所長的機會。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理論探究 多元智能教育理論 (Howard Gardner,1983) • 在多元智能教育理論下,教師可以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配合學生的不同學習特性,使他們能更有效地吸收知識和掌握技能。 “ The broad spectrum of students … would be better served if disciplines could be presented in a numbers of ways and learning could be assessed through a variety of means."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一) 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理論探究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by Carol Ann Tomlinson, 1999, P.15 適異教學的原則 適異教學是教師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所實施的教學 適異教學的實踐是由一連串的原則引導的,例如: 適切的學習任務 彈性的分組方式 持續的評量與教學進度的調整 適異教學的實踐: 課程內容 教學過程 學習成果 依據學生的: 學習風格與歷程 (learning profile) 興趣 (interest) 準備度 (readiness) 優先主題計劃
照顧學生多樣性的不同層面 撥款和支援 (例如:人力資源、 津貼、專業發展) 系統層面 課程及評估指引 學校組織層面 建立重視差異、個人特質和一體性的精神 課程小組協調和帶領 科目選擇、應用學習課程 及其他學習經歷 學校課程層面 學習領域 / 科主任設計照顧學生差異的計畫 策略性計畫(例:3年計畫) 為不同學生辨別核心及延伸/選修課程 人力資源調配 設計全校性政策 • 教學法、環境 及評估以提升 學習動機 • 學生學習概覽 以記錄進展(進 展性) • 在成績表內表 彰學生非學術 的參與和成就 例如: • 組織學習支援組 • 雙班主任制 • 安排教師任教同 一級別,以取代 任教數個級別的 學生 • 安排教師教同一 班學生三年 • 聘請教學助理 班級/小組層面 學與教/評估策略:例:不同層次的活動、共同建構、學習歷程檔案 發展互賴、合作學習群體、擁抱差異 學生 延伸時間表輔導能力稍遜的學生 靈活分組 給能力較高的學生增潤課程 提高學習動機的策略 調適評估,如: 把核心和延伸內容放在不同的評估卷中、在試卷中加入挑戰性的題目 在科目與其他學習經歷中作出修訂、剪裁或變異 透過交流、同儕觀課學習其他教師的優點,反思課堂和學生回應 時間表 與社區成為伙伴,共同推動學生參與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和比賽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進展 專業發展機會 設施、校舍環境以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
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策略和例子學校組織層面 學校組織 • 配合校情及學生需要提供支援 • 例如: • 推動校園共融文化 • 教職員專業發展框架 • 家長支援 • 與非政府機構和社區組織協作 • 設計全校性政策 • 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 學校課程 班級/小組 優先主題計劃
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策略和例子學校課程層面 • 課程調適 • 鼓勵學校和教師按校情及學生需要,發展校本課程,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例如: • 透過整體課程規劃,幫助學生融入香港的生活模式和文化 • 設計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 • 校本增潤課程框架 • 舉辦學習活動/計劃(包括教育交流),培養社交及生活技能,促進全人發展 學校組織 學校課程 班級/小組 優先主題計劃
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策略和例子學校課程發展層面 配合 團隊專業發展 • 課內 課外 • 初中 高中銜接 • 核心 延伸 知識、技巧、態度的裝備: • 專業課程 • 考察、交流… • 適異教學 • 分組教學 教師專業發展 • 及早識別系統和工具 • 多元化 / 調適評估 優先主題計劃
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策略和例子班級/ 小組層面 學校組織 • 針對班級/ 小組的教學及評估策略 • 探討和試行有效、互動的教學策略和創新教學方法。 • 發展形成性 / 總結性/適異 /多元化評估策略,以促進學習成效 課程規劃 班級/小組 優先主題計劃
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策略和例子班級/ 小組層面 • 新來港兒童及非華語學生 • 解難、生活/社交技巧方面培訓 • 提升語言及語文能力 • 教學策略研究 • 協作教學 • 合作學習策略 • 學習困難及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 互動課堂 • 電子學習 • 提升動機策略 • 高程度學生 • 學科延展計劃 • 高階思維訓練 • 多元潛能訓練 優先主題計劃
其他策略 和例子 發展教學資源 發展課程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資源套 優先主題計劃
計劃範疇:學與教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目的:這類計劃旨在提高中、英文和普通話學與教的成效,照顧學習差異,並以創新的方式提升學生在學習、工作和休閒方面的語文能力和文化能力。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語文教育政策 • 以「兩文三語」為目標 • 期望學生可以中英兼擅,能書寫通順的中、英文,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學習表現 • 香港學生在閱讀方面表現優秀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RL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學習表現 • 香港學生在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表現平穩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約有百份之五十的日校考生分別在中國語文科及英國語文科取得第三級或以上的成績 學習表現
主題(二)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學習態度和能力 英國語文 • 對學習英語持正面態度 • 更有信心運用英語口語(例如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及外籍英語老師交談) • 閱讀更多種類型的英語文本 • 在閱讀策略方面有所增長
主題(二)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學習態度和能力 中國語文和普通話 • 認真學習中文 • 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 • 掌握更多閱讀策略 • 掌握視聽資訊 • 以粵語有效溝通,更有信心運用普通話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挑戰:轉變中的社會 • 香港與內地在社會上愈趨融合,同時香港亦更趨國際化(華人社會、國際商業、金融及貿易中心、俚語及網上用語流行) • 人口結構變化(非華語學生、新來港學童、跨境學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帶來的挑戰:學生的多樣性 • 香港學生往海外及國內發展愈普遍,僱主對他們中、英語文及普通話能力的要求亦有所提高
主題(二)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可進一步提升及改善的地方 • 強化高小及初中階段閱讀能力的發展,透過「從閱讀中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 • 改善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動機、閱讀信心和對閱讀課堂的投入 (由PIRLS 2011香港小四學生表現資料反映) • 提升高中學生在深層次閱讀方面的技巧和策略(例如推敲文章意思、比較、 分析和評論資料) • 透過跨課程閱讀及跨學科語文運用提升中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 運用多元化的電子學習資源以提升中英文科的學與教,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 • 理順各學習階段的銜接 • 提升學生對學習兩文三語的主動性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教與學的策略與資源的配合 教學策略 • 發展校本課程,制訂多元化學習、教學及評估策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材料 • 融入真實材料及創設有意義的情境,例如透過角色扮演,増加學生接觸及運用中、英語文及普通話的機會 • 製作多元化課程材料(印刷或電子資料、學習應用程式)及使用不同類型的語料、不同的語文形式,以支援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提供豐富的語境及活動 • 透過善用社區資源,舉辦多元化學習活動,例如話劇、電影欣賞、訓練營、話劇工作坊、文化交流團、辯論、學習考察團,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支援語文學習 • 舉辦教育考察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把課堂中所學知識應用於真實境況當中 • 在公營學校、國際學校和內地學校間建立互相支援的網絡,為學生提供機會,以中、英文交流學習經驗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善用網上資源 • 引入電子學習、網上協作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的評估和作為學習的評估,以及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推廣跨課程協作 • 透過強化「從閱讀中學習」的文化,推廣「跨課程閱讀」的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發展策略,並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 鼓勵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師進行協作,制訂策略將學生各方面的學習經驗聯繫起來,以及在中學推廣中、英文科的跨課程學與教活動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推廣跨主題協作 • 透過推行跨主題計劃,引入多元化教學策略,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和改善學習成效,例如結合「有效的語文學與教」及「運用電子學習(資訊科技)促進學習」兩個主題推行校本計劃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與外間機構協作 • 與非政府機構及大專院校協作,為教師和學生舉辦進修課程、課堂學習研究、提供顧問服務等不同形式的支援服務,及制訂介入措施並評鑑上述活動對學與教成果的影響 • 與大專院校協作進行研究,加強我們對一般學生、少數族裔和有特殊需要學生在認知和語言概況方面的理解,從而制訂有利於學生語言學習的安排
主題(二) 有效的語文學與教 優質教育基金網上資源中心網頁 http://qcrc.qef.org.hk 近期完成計劃 有效學習
計劃範疇:學與教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這類計劃旨在: • 探索以理論和實證作依據的課堂策略/創新教學,加強評估在學與教循環中在推行學會學習/思考能力/自我導向學習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 改變應試文化,鼓勵使用實證為本的評估,讓教師反思學與教成效,並有機地結合學、教和評估循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信心、自學和自我完善等能力。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目的: 鼓勵學校接納以實證為本的方法以檢視學與教成效,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相關例子 • 開發評估管理系統/工具,以收集、追蹤和復取在系統、學校、科目和學生層面的數據作校本分析,以促進課程的規劃、學與教、學校和學生活動的成效,從而加強學生的全人發展和整體成就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相關例子 • 制訂有效策略,把評估融入日常課堂的學與教: • 追蹤學生的進度; • 就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表現及培養他們成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回饋; • 改善教師的提問技巧和對學生的支援以助他們改善學習等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相關例子 • 發展多元化評估方法及模式,並適當地融入共通能力的評估方法; • 透過一些具反思元素的安排,例如推行課堂學習研究、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協作教學等,加強教師的評估認知/素養;並建立學校網絡,在教育界培養分享和協作文化,共享成功案例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相關例子 • 促進教師的交流,分享為改善學生能力的創新/有效教學方法和評估策略的經驗,例如透過教育交流活動,汲取不同國家在課程和教學策略方面的經驗; • 改變學校的評估方式和文化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作為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AS Learning) 課程 學與教 學習成果的評估 (Assessment OF Learning) 促進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評估 優先主題計劃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教師 促進學習的評估 (AfL) 學生 學習成果的評估 (AoL) 作為學習的評估 (AsL) 優先主題計劃
自主 學習 作為學習的評估 (AsL) 行動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建立評核資源庫 / 自主學習平台 訂立目標 自我完善 自省自評
主題(三) 提升學與教及評估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運用電子學習(資訊科技)促進學習 佘孟 總課程發展主任 (資訊科技教育) 二零一四年三月
= 工具 科技 適時適用科技
電子學習 多媒體 電子書 閱讀 聆聽與 互動 滙報 學生 協作 探究 評估
電子學習計劃 電子學習環境 創新教學法 教研項目 電子學習資源 網絡平台 硬件及軟件 家長支援 加強專業能量 專業交流 資訊素養 網絡安全 終身學習 照顧 學習差異 自主學習 加強學與教效能
計劃範疇:學與教 主題(五)價值教育 目的: 這類計劃旨在培育學生的毅力、自我尊重、對他人的尊重、責任感、承擔、環境保護、誠信和對他人的關愛之情,並將這些價值/態度融入學校的辦學理念/宗旨中,以促使學生能獨立思考,作出知情、理性和負責任的決定。 優先主題計劃 優先主題計劃 優先主題計劃 47 47
主題(五) 價值教育 方向: • 以培育價值觀和態度為方向,通過生活化的題材,整合不同教育範疇(例如: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人權教育、國民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種族和宗教教育等)的學習活動,達致全人發展的目的 • 配合學校課程發展,着重培育學生首要價值觀和態度、抗逆力、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等 • 首要培育價值觀和態度,即: 「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關愛」、「誠信」 優先主題計劃 優先主題計劃 優先主題計劃 48 48
主題(五) 價值教育 方向: • 多元化推動模式: • 課堂、班主任節、周會、專題研習、參觀探訪、交流體驗… • 生活化的學習經歷: • 各範疇 (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生活事件和議題 • 配合成長轉變和需要 • 青春期、升學、交朋結友、自我照顧、家庭關係… • 結合學習領域/學科: • 中文科、常識科、生活與社會課程、通識教育科… • 「校本」和「生本」考慮: • 辦學理念、學生背境、學校特色、社區資源… 優先主題計劃 優先主題計劃 優先主題計劃 5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