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955 Views
第 七 章 气 液 质 量 传 递. ◆ 微生物反应体系中气液传质举例 需氧培养中的氧传递 以气态烃为碳源的微生物的培养 光合微生物培养中 O 2 和 CO 2 的传递 氢利用菌中 H 2 、 O 2 、 CO 2 的传递 固氮微生物对 N 2 的利用. 在好气性微生物反应中,传质的关键性问题是氧的传递。. 第一节 氧的溶解和微生物的耗氧. 一、 氧在液体中的溶解. 1 、溶解氧( DO ; Dissolved Oxygen). ◇ 作为环境因素对微生物反应有直接影响;
E N D
第 七 章 气 液 质 量 传 递
◆微生物反应体系中气液传质举例 需氧培养中的氧传递 以气态烃为碳源的微生物的培养 光合微生物培养中O2和CO2 的传递 氢利用菌中H2、O2、CO2的传递 固氮微生物对N2的利用 在好气性微生物反应中,传质的关键性问题是氧的传递。
一、 氧在液体中的溶解 1、溶解氧(DO; Dissolved Oxygen) ◇作为环境因素对微生物反应有直接影响; ◇ 被好氧性微生物吸收消耗,并直接参与生长代谢过程,可视为一种营养性底物。
◆难溶:25°C、一个大气压,空气中的O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仅0.25mol/m3。发酵液中含有各种成分,其溶解度更低。◆难溶:25°C、一个大气压,空气中的O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仅0.25mol/m3。发酵液中含有各种成分,其溶解度更低。 ◆对于菌体浓度为1015个/m3的发酵液,假定每个菌体的体积为10-16 m3,细胞的呼吸强度为2.6×10-3 molO2/(kgs),菌体密度为1000 kg/m3,含水量80%,则每立方米培养液的需氧量为: 10-16×1015×1000×0.2 × 2.6×10-3 =0.052 molO2/(m3·s) ◆0.25 ÷ 0.052 = 4.8 (s) 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最多可用4.8秒,因此必须连续通气。
2、饱和浓度 气体和溶液接触一定时间后,气体分子在气-液二相中的浓度,就会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溶解到溶液中的气体分子数等于逸出溶液的气体分子数。若外界条件不变,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就不再随时间而变化,此浓度为饱和浓度或 平衡浓度 氧的饱和浓度单位:mmol O2/L, mg O2/L, ppm 或大气压
在1个大气压及不同温度 下纯氧在水中的溶解度(mmol/L) 3、影响饱和浓度值的因素 1)温度 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分子运动加快,使饱和浓度下降。
当纯水与一个大气压的空气相平衡时,温度对氧饱和浓度的影响也可用下列经验公式来计算(适用浓度为4~33ºC)当纯水与一个大气压的空气相平衡时,温度对氧饱和浓度的影响也可用下列经验公式来计算(适用浓度为4~33ºC) C* = 14.68/ (31.6 + t) C* ---与1个大气压空气相平衡的水中氧的饱和浓度,mol/m3 t--- 溶液的温度,ºC
2) 溶液的性质 溶质种类:气体在不同性质的溶液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溶质浓度:通常浓度越高,溶解度越低 在25℃、一个大气压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 (mmol/L) 发酵液中的[DO]比纯水中的 [DO]要小
3)氧分压 在系统总分压小于5个大气压的情况下,氧的溶解度与总压和其他气体的分压无关,只与氧分压成直线相关,可用Henry定律表示: C* = PO2/H C* —与气相PO2达平衡时溶液中的氧浓度,mmolO2/L PO2 —氧分压, Pa H— Henry常数(与溶液性质、温度等有关),Pa·L/mmolO2 气相中氧浓度增加,溶液中溶氧浓度亦随之增加,必要时可向发酵液中通入纯氧以提高溶氧。
二、微生物的摄氧率 摄氧率(OUR; Oxygen Utilization Ratio) ------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培养液中微生物摄取氧的量。记作 rO2 (mmol/L·h) rO2因微生物种类、代谢途径、菌体浓度、温度、培养液成分及浓度的不同而异。 rO2值的范围一般在 25~100 mmol/L·h
比耗氧速率-----相对于单位质量的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呼吸强度;用QO2表示 (mmol O2 /g ·h) 因菌种和反应条件而异,一般在1.5~15 mmol /g · h
◇在分批培养中,rO2和X随时间而变化,QO2也随时间变化。在对数生长期的后期,rO2达到最大值rO2max。由rO2max和稳态下的Xst可求得QO2max。◇在分批培养中,rO2和X随时间而变化,QO2也随时间变化。在对数生长期的后期,rO2达到最大值rO2max。由rO2max和稳态下的Xst可求得QO2max。 ◇在恒化器连续培养的定常态下,rO2可表示为: rO2=QO2·X ◆由于QO2是的函数,而是底物(如O2)的函数,因此微生物的QO2与培养液中的[DO]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QO2= QO2max· [DO]/(Ko+[DO])
QO2随[DO]的增加而升高;当[DO]增加 到一定值时,QO2不再增加
临界溶氧浓度 -----当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如果溶氧浓度高于某定值,细胞的比耗氧速率保持恒定;如果溶氧浓度低于该值,细胞的比耗氧速率就会大大下降;则该值即为临界溶氧浓度。[DO]cri ◆ 在好氧微生物反应中,一般取 [DO] >[DO]cri 以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大约是饱和浓度的1%~25%
三、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的组成与浓度 种类不同,其生理特性不同,代谢活动中的需氧量也不同 3、菌龄 培养基的组成对菌种的需氧量有显著的影响,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影响尤为显著。 一般而说,碳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需氧量随碳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4、培养条件 不同菌种需氧量情况各异;同一菌种不同菌龄,其需氧程度也不同;一般菌龄低者,呼吸强度高。 例如;菌龄为24小时的产黄青霉呼吸强度最高 pH、温度等 一般温度愈高,营养越丰富,临界值也相应越高 5、有毒产物的形成及积累 CO2是菌体代谢产生的气态终产物,它的生成与菌体的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的30倍,因而发酵过程中不及时将培养液中的CO2排出,势必影响菌的呼吸,进而影响菌的代谢。
第二节 培养液中氧的传递
一、氧传递的阻力 ◆ 在好氧发酵中,对微生物的供氧过程,首先是气相中的氧溶解在发酵液中,然后传递到细胞内的呼吸酶位置上而被利用。 ◆这是一系列的传递过程,这些传递过程又可分为供氧及耗氧两个方面。
供氧阻力 耗氧阻力 氧传递的各种阻力示意图
氧传递可分供氧和耗氧两个方面: 供氧方面 包括通过气膜、气-液界面、液膜及液体主流的扩散 耗氧方面 包括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膜、菌丝丛、细胞膜及细胞内的扩散。 氧分子在一系列的扩散中,各步均有一推动力(氧的分压或浓度差)来克服各自的阻力。
1、供氧方面的阻力 1)气膜阻力( 1/k1 ; 1/KG):为气体主流及气-液界面的气膜阻力,与空气情况有关。 2) 气液界面阻力(1/k2;1/KI):与空气情况有关,只有具备高能量的氧分子才能透到液相中去,而其余的则返回气相。 3)液膜阻力(1/k3; 1/KL):为从气-液界面至液体主流间的液膜阻力,与发酵液的成分和浓度有关。 4)液流阻力(1/k4; 1/KLB):液体主流中传递的阻力;也与发酵液的成分和浓度有关。
2、耗氧方面的阻力 1)细胞周围液膜阻力(1/k5; 1/KLC) 与发酵液的成分和浓度有关。 2)菌丝丛或团内的扩散阻力(1/k6; 1/KA) 与微生物的种类、生理特性状态有关,单细胞的细菌和酵母菌不存在这种阻力;对于菌丝,这种阻力最为突出。 3)细胞膜的阻力(1/k7; 1/KW): 与微生物的生理特性有关。 4)细胞内反应阻力(1/k8; 1/KR) 氧分子与细胞内呼吸酶系反 应时的阻力;与微生物的种类、生理特性有关。
氧在传递过程中,需损失推动力以克服上述阻力,过程中需克服的 总阻力等于供氧阻力和耗氧阻力之和,即: R = 1/k1 +1/k2 +1/k3 +---- +1/k8 1/Kt = 1/KG + 1/KI + 1/KL + 1/KLB + 1/KLC + 1/KIS + 1/KA + 1/KW + 1/KR 1/k1 、1/k2与空气情况有关 1/k3、1/k4、1/k5与发酵液成分、浓度有关 1/k6、1/k7、1/k8与微生物的种类、特性、生理状态有关
供氧方面 ◇ 由于氧很难溶于水,所以供氧方面的液膜阻力(1/k3; 1/KL)是氧溶于水时的限制因素。 ◇ 良好的搅拌使气泡和液体充分混合而产生湍流,可减少1/k3、1/k4,加速氧的传递。
耗氧方面 ◇实验和计算证实,细胞壁上与液体主流中氧的浓度差很小,即1/k5很小;而菌丝丛(或菌丝团)的阻力(1/k6)对菌丝体的摄氧能力影响显著。 ◇在耗氧方面的主要阻力是1/k6、1/k7、1/k8。 ◇在搅拌和合理的 工艺条件下,结团现象减少,因而能降低1/k6。 ◇1/k8与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条件有关,若生长条件合适,代谢产物能及时移去,则1/k8就会减少,否则就会增大。
CC1C 2C8 K 1/k1 1/k2 1/k8 nO2 = = = = …… = 当氧的传递达到稳态时,总的传递速率与串联的各步传递速率相等,这时通过单位体积的传递速率为: 推动力 阻力 Pi 1/K i nO2 = = nO2 —氧的传递通量 (传递速率),mol/(m3·s) Pi —各阶段的推动力(分压差),Pa 1/K i —各阶段的传递阻力,N·s/mol
二、气液相间的氧传递和氧传质方程式 氧传递的主要阻力存在于气膜和液膜中
当气液传递过程处于稳态时,通过液膜和气膜的传递速率相等,即:当气液传递过程处于稳态时,通过液膜和气膜的传递速率相等,即: p-pI 1/KG p-p* 1/KG C*-CL 1/KL CI-CL 1/KL nO2 = = = = p — 气体主体氧分压,Pa ; pI — 气液界面氧分压, Pa CI — 气液界面氧浓度, mol/m3 ; CL — 液相主体氧浓度, mol/m3 p* — 与CL平衡的气相氧分压, Pa ; C*— 与p平衡的液相氧浓度, mol/m3 KG — 以氧分压为推动力的总传递系数, mol/(m2·s·Pa) KL — 以氧浓度为推动力的总传递系数,m/s
在稳定情况下,氧分子从气体主体扩散到液体主体的传递速率可表示为:在稳定情况下,氧分子从气体主体扩散到液体主体的传递速率可表示为: OTR = KL a ( C* -CL ) OTR —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的氧传递速率, mol/(m3·s) a —比表面积, m2/m3 KL—以氧浓度为推动力的传递系数,m/s
G/ = KLa · V · (C* - CL) G ---溶解于液体中的氧量,mmol --- 气-液接触时间,h V --- 培养液的体积,L CL--- 液相中氧的浓度,mmol/L C* --- 与气相中氧分压相平衡的液相中的氧饱和浓度,mmol/L KL --- 以浓度差表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氧传质系数),m/h a--- 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所含的气-液接触面积),m2/m3
OTR = KL a ( C* -CL ) G/ = KLa · V · (C* - CL) 氧传质方程:
由于“a”不易测得,因此常将 KLa作为一项来处理,称为体积氧传递系数或供氧系数,单位为 h-1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速率,也即使氧不成为发酵的限制因素而必须满足的供氧速率: G/ = QO2·X·V = r ·V OTR = r QO2 ---- 微生物的呼吸强度,mmol O2/g(干菌体)·h X ---- 菌体浓度,g/L V --- 培养液体积,L r --- 培养物的摄氧率,mmolO2/L·h
r C* - CL KLa = 在发酵过程中,当溶氧浓度不变时,氧溶于液相的速率等于微生物对溶氧的需求速率,则: KLa (C* - CL) = QO2 · X = r
◆若供氧速率大于需氧速率,即KLa (C* - CL) >r,此时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CL会不断增加,趋近于C* 。 ◆若需氧速率大于供氧速率,则CL逐渐下降而趋向于零(尽管此时通气和搅拌可能仍在进行)
r C* - CL KLa = 由上式可看出,当微生物的摄氧率不变时(假定C* 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变), KLa 越大,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CL也越大;所以可用KLa的大小来衡量发酵设备的通气效率。
◆实验室用的摇瓶和无搅拌的鼓泡装置,其KLa值约为1~100 h-1; ◆ 带搅拌的发酵罐,其KLa值约为200~1000 h-1。
◆微生物发酵液是由三个体系组成的,即液相、固相和气相 液相中有可溶性的营养物、可溶性盐类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固相包括单个菌丝体或菌丝团(菌丝丛)、不溶性营养物和某些特殊的微生物代谢物; 气相包括通入的无菌空气(包括未溶解的氧)、微生物代谢产生的CO2等气体、某些低分子量易挥发的物质等 ◆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发酵液中各种物质的组成不断变化,表现为发酵液的理化性质的不断变化,如固形物质的含量、发酵液的黏度、表面张力、离子强度等。 这些变化对三相体系之间的混合、氧的溶解速度、营养物质的转移等均产生影响。
在两块相互靠近的平行板之间充满液体,下板固定不动,给上板施加一作用力F,使上板以一定的速度运动。在两块相互靠近的平行板之间充满液体,下板固定不动,给上板施加一作用力F,使上板以一定的速度运动。 其中与上板接触的流体层以与上板相同的速度一起运动,与下板接触的流体则保持静止,中间各层因流体的内摩擦产生速度不等的平行运动,在流体层中产生速度 梯度。 在切向力作用下平行板内液体速度分布
= (d /dx)= = / 剪应力 (shear stress) ——单位流体面积上的切向力;F/A 当剪应力与速度梯度成正比时,可用牛顿黏性定律来表示: —剪应力, N/m2或 Pa d /dx = —速度梯度或切变率(shear rate),s-1 —液体黏度,(kg·s)/m2
1- 牛顿型流体 2-平汉塑性流体 3-拟塑性流体 4-涨塑性流体 5-凯松流体 牛顿型与非牛顿型流体剪应力与切变率的关系
平汉塑性流体 拟塑性流体 涨塑性流体 凯松流体 牛顿型流体 非牛顿型流体
一) 牛顿型 (Newtonian) 流体 1)服从牛顿黏性定律; 2)剪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即为黏度; 3)黏度 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流变状态无关,因此是一常数。 也即意味着发酵罐中搅拌转速的快慢对黏度没有影响,且在发酵罐的全培养液中的任何局部的黏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