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690 Views
溫室效應. 製作人 : 李佳穎,梁雅羿. 何謂溫室效應. 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 CO2 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全球暖化 海平面上升 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動物大遷移 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由於氣溫增高水汽蒸發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將減少,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E N D
溫室效應 製作人:李佳穎,梁雅羿
何謂溫室效應 • 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 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 全球暖化 • 海平面上升 • 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 動物大遷移 • 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 由於氣溫增高水汽蒸發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將減少,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 改變植物、農作物之分佈及生長力,並加快生長速度,造成土壤貧瘠,作物生長終將受限制,且間接破壞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平衡。
全球暖化 • 全球暖化: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
海平面上升 • 由於近年來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氣溫上升,導致海水受熱膨脹、高山冰川融化、南極冰蓋解體,使得海平面上升,並且由於人為因素導致的陸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對上升。
動物大遷移 • 根據《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報告》預警,估計在本世紀末之前,北極的夏季海冰至少會有一半以上將會溶化,特別是在部分格陵蘭冰原的外緣地區,因為根據預測,在2100年前,此區冰洋的溫度預估將會上升攝氏4到7度。海平面將會上升,全球暖化的情況將會加劇。
何謂溫室氣體 • 某些溫室氣體自然存在於大氣中,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及臭氧。 • 二氧化碳: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 氟氯碳化物:以CFC-l1、CFC-12及CFC-1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何謂溫室氣體 • 甲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 氧化亞氮: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 臭氧: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 調整產業結構 •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 擴大綠化,優先植(造)林,以增加吸收CO2 •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 加強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 加強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 儘速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並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調整產業結構 •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 •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資料來源 • 溫室效應簡介:http://www.energystar.org.tw/Chtml/WARMAIR001.htm • 溫室效應氣體:http://my.so-net.net.tw/gaia_hwang/air/care/air2-2.htm • 關於溫室效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1105618 • 何謂溫室效應:http://hk.geocities.com/pgs_geo_pro/p1.htm
資料來源 • 動物大遷移: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10801 • 溫室效應的防治策略:http://my.so-net.net.tw/gaia_hwang/air/care/air2-6.htm • 海平面上升:http://www.nju.edu.cn/njuc/dikexi/earthscience/chp7/qqbn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