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959 Views
走近汪曾祺. 汪曾祺( 1920 年 3 月 5 日 —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 高邮 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京派 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年青时代的汪曾祺. 喜遇知音:汪曾祺与施松卿. 轶事趣闻. 值得一提的是,联大时期的施松卿和巴金的夫人萧珊是同学。西南联大男同学远远多于女同学,追求施松卿的男同学很多,如外文系就有赵全章和袁可嘉。赵全章也是一个才子,写的散文像何其芳的 《 画梦录 》 ,袁可嘉就是后来著名的“九叶诗派”一员。.
E N D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轶事趣闻 • 值得一提的是,联大时期的施松卿和巴金的夫人萧珊是同学。西南联大男同学远远多于女同学,追求施松卿的男同学很多,如外文系就有赵全章和袁可嘉。赵全章也是一个才子,写的散文像何其芳的《画梦录》,袁可嘉就是后来著名的“九叶诗派”一员。
主要作品 •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 京剧:《范进中举》
浓郁的地方特色 •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他突破了诗歌、散文、小说界限的语言,自成一家。
散文《跑警报》 •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创作风格: 汪曾祺的文章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帮助人们发现了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他的文章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从内容到形式建立起了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绿色艺术,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在汪曾祺的晚期创作中,还有不少以短篇组成的“三部曲”,形成了“汪记风俗小说”的一大奇观。在汪曾祺的晚期创作中,还有不少以短篇组成的“三部曲”,形成了“汪记风俗小说”的一大奇观。 • 《故里杂记》(李三 · 榆树 · 鱼) • 《晚饭花》(珠子灯 · 晚饭花 · 三姊妹出嫁) • 《钓人的孩子》(钓人的孩子 · 拾金子 · 航空奖券) • 《小说三篇》(求雨 · 迷路 · 卖蚯蚓的人) • 《故里三陈》(陈小手 · 陈四 · 陈泥鳅) • 《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 · 幽冥钟 · 茶干)
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而这些风俗民情也不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而这些风俗民情也不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 汪曾祺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小说不但没有较强的故事性,而且故意要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使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在“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
《陈小手》 《故里三陈》《陈四》 《陈泥鳅》
《故里三陈·陈小手》 发表于1983年《人民文学》第9期。《故里三陈》塑造了故乡三个姓陈的能人巧人的命运。三篇写法各有不同。其中,《陈小手》一篇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的经历与命运。
小说开头就交待男性产科医生在当地绝无仅有,同时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一个职业。但陈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小说开头就交待男性产科医生在当地绝无仅有,同时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一个职业。但陈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 • 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的经过,最后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的结局:仅仅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的身体,这样一个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的能人,被团长一枪打死。
关于《陈小手》 1、作品的构思:作品的前半部分虽然也涉及到乡民的愚昧和偏见,但陈小手传奇性的身体优势以及和这种身体优势结合在一起的高超医术,高尚、善良的人品,济世活人的生活仍然传达出一种令读者神往的田园情调,后半部分残酷的结尾则打破了这种田园情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2、两个人物形象:作品塑造了陈小手和团长两个人物。团长的形象并不比陈小手的形象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浅。他在结尾处说的那段话表明他把自己的以怨报德的残酷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丝毫没有道德方面的顾虑。而他先宴请陈小手,随后即将其杀害的行为也并不表示他的虚伪,而是依照他的“有德报德,有怨报怨”的江湖准则刑事,也体现出某种文化内涵。2、两个人物形象:作品塑造了陈小手和团长两个人物。团长的形象并不比陈小手的形象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浅。他在结尾处说的那段话表明他把自己的以怨报德的残酷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丝毫没有道德方面的顾虑。而他先宴请陈小手,随后即将其杀害的行为也并不表示他的虚伪,而是依照他的“有德报德,有怨报怨”的江湖准则刑事,也体现出某种文化内涵。
《陈小手》是汪曾祺的奇作。团长的一声枪响,洞穿了汪曾祺刻意营构的平淡与和谐。陈小手的一汪鲜血足够将流氓时代的丑恶真实地映现在广袤的夭幕上。但作者不敢为此投射人性之光。他随手牵来冷峻的布幔,轻轻地将这一汪鲜血掩住,然后心平气和地这样结束全文:“团长觉得怪委屈。”简直需要一种大痛苦大刻毒大觉悟,才能在加此暴烈的地方写出如此平和的奇文,它给读者的震憾是深长持久的。《陈小手》是汪曾祺的奇作。团长的一声枪响,洞穿了汪曾祺刻意营构的平淡与和谐。陈小手的一汪鲜血足够将流氓时代的丑恶真实地映现在广袤的夭幕上。但作者不敢为此投射人性之光。他随手牵来冷峻的布幔,轻轻地将这一汪鲜血掩住,然后心平气和地这样结束全文:“团长觉得怪委屈。”简直需要一种大痛苦大刻毒大觉悟,才能在加此暴烈的地方写出如此平和的奇文,它给读者的震憾是深长持久的。 • 这是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最为奇崛最为辉惶的一笔,尽管还有点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可总算是显出了一点想直面人生的姿态。有人说他写男女之情是“发乎情,止乎礼”,我看他写到暴力与黑暗时,他是发乎恐惧,止乎斯文。
《陈四》结构松散,穿插自如,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有杂家风范。《陈四》结构松散,穿插自如,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有杂家风范。 • 作家或者以风俗作为人的背景,通过写风俗衬托人物健康美好的人性;或者将风俗与人结合起来,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契机,表面上看起来写风俗,实际是写人。 • 民俗风情小说,是指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习惯风尚、礼节人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这里的习惯风尚、礼节人情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背景存在,而是与小说人物形成整体,形成一个有意味的存在;并作为一种文化,成为小说的描写主体。
在文学作品中,制度暴力总是以人格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不可抗拒的威力几与军事暴力相一致。陈四常年深陷在平静卑琐的瓦匠生活中,只在每年一次的赛会上以出神入化的高跷表演体会到人生的辉煌。然而那个体制中的头面人物乔三太爷一个巴掌就将他的辉煌打得粉碎,从此他永远告别了这种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气息的表演,生命进入了漫长的黑暗和卑琐之中(《故里三陈·陈四》)。在文学作品中,制度暴力总是以人格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不可抗拒的威力几与军事暴力相一致。陈四常年深陷在平静卑琐的瓦匠生活中,只在每年一次的赛会上以出神入化的高跷表演体会到人生的辉煌。然而那个体制中的头面人物乔三太爷一个巴掌就将他的辉煌打得粉碎,从此他永远告别了这种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气息的表演,生命进入了漫长的黑暗和卑琐之中(《故里三陈·陈四》)。
《故里三陈》读后感 • 小说中陈小手、陈四、陈泥鳅等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能工巧匠、奇人怪人,都在各自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一两亮点,新鲜奇特,又时有苍凉底色、悲哀结局。其主题意蕴是向人们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
不注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舒缓平和的笔调中深情地回顾往昔,含蓄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爱和思考。汪曾祺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作品中回避矛盾的激化和对立,强调个体的内心均衡。陈泥鳅的利与义;陈四的“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等,都是人的心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意境常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不注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舒缓平和的笔调中深情地回顾往昔,含蓄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爱和思考。汪曾祺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作品中回避矛盾的激化和对立,强调个体的内心均衡。陈泥鳅的利与义;陈四的“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等,都是人的心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意境常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
表现人的主要手法:造境白描 • 从营造“气氛”的总体观照起笔来写人,把淳朴的民风民俗,作家的真情实感和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融合为 一,创造出一种诗化的抒情艺术境界,把人物描写放到这个总体“气氛”中去作为其有机部分进行创造。对三个人物都是从“我们那地方”(或“我们那个城里”、“我们县的人”)写起,“接生”、“迎会”、“救生船”,蓄满情势,造足“气氛”,然后才用极少的文字写其人其事。
特别是《陈四》一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民间盛事,“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队列、着装、表演,只用“擅长表演尚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一句一点,小说的主人公才算出场,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几乎是不着一字,而其主角的地位、高难的功夫、飞扬的神采,确定无疑,如在眼前。另两篇对陈小手、陈泥鳅的描写,则穿插在“接生”、“救生”事象的叙述之中。特别是《陈四》一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民间盛事,“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队列、着装、表演,只用“擅长表演尚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一句一点,小说的主人公才算出场,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几乎是不着一字,而其主角的地位、高难的功夫、飞扬的神采,确定无疑,如在眼前。另两篇对陈小手、陈泥鳅的描写,则穿插在“接生”、“救生”事象的叙述之中。 • 白描,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省俭、朴素、平实的文字写人。小说对三陈的描写,都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资源 • (1)五四新文学 • “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汪曾祺评价沈从文) • 沈从文的“水性的灵活、柔和、活泼”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融文言于白话,周作人的“略带温情的絮语风式的”书面语言,以及废名的用作绝句的方法写小说,都能在汪曾祺的语言中看到印记。
(2)古代文言 • 古代文言对他的影响: • 儒家 “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是他为人为文的理想境界 •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以清淡文笔写平常人情”的文风 • 清代桐城派散文的为文要讲“文气” • 宋人笔记小说结构的“随便”
“唐人传奇本多是投之当道的‘行卷’。因为要使当道者看得有趣,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因为要使当道者赏识其才华,故文词美丽。是有意为文。宋人笔记无此功利的目的,多是写给朋友们看看的,聊资谈助。有的甚至是写给自己看的……是无意为文。因此写得清淡自然,但,自有情致。”“唐人传奇本多是投之当道的‘行卷’。因为要使当道者看得有趣,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因为要使当道者赏识其才华,故文词美丽。是有意为文。宋人笔记无此功利的目的,多是写给朋友们看看的,聊资谈助。有的甚至是写给自己看的……是无意为文。因此写得清淡自然,但,自有情致。” • “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 汪曾祺的语言注重炼字,言简意赅,平淡之中见奇崛,偶有文言字句夹杂使用,讲究文气。
(3)民间口语 • “我对民间文学是很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精巧使我惊奇不已。” • “一是语言的朴素、简洁和明快……其次是结构上的平易自然,在叙述方法上致力于内在的节奏感。” • 汪曾祺的口语打破了地域局限,形成以北京方言为主,兼纳各地方言的口语系统。
2、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点:简洁干净、文白相间,节制而富有弹性。2、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点:简洁干净、文白相间,节制而富有弹性。 • “……玉不怕火,‘化学’的见火就着。当面试给你看!” 王宝应左手两个指头捏住一个表栓,右手划了一根火柴,火苗一近表栓—— 呼,着了。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受戒》) •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白的像珊瑚,红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入冬以后,卖栗子。” ( 《鉴赏家》)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语言风格。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语言风格。 • 在汪曾祺眼中,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而自己真正意义的“所知道的生活”,通常都只能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生活也就是“回忆”。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 • 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
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崇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小说的戏剧化。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崇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小说的戏剧化。 •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成的。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
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 1、让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回归 • (1)汪曾祺的小说颠覆了小说历来所承载的“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使之不再具有小说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等特征,使小说以自身的本来面目示人,给读者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趣。 • (2)他的小说以观念上的平和疏散和叙述上的平淡成为新时期小说的“异类”,但同时也为新时期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和实证。
2、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 一方面他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把废名、沈从文等人所开创的散文化小说(又称“现代抒情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之先,影响了一批小说家和文学潮流。 • 现代抒情小说:是五四新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以童年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同时把批判国民劣根性、重铸民族灵魂的主题熔铸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之中,借民生百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沉的人生况味。
3、树立了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 •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从小说观念到创作实绩,有独特的文化趣味与美学追求。其平淡的叙述方式,简洁准确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以及“淡中有味,飘而不散”的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同时也更新了小说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对当代小说文体起到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