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 likes | 2.09k Views
台江十六寮地名由來. 安南國中 李蕙珍老師製作. 台江的前世. 「台江」一詞最早見於乾隆十一年范咸 《 重修台灣府志 》 ,范志如此描述當時的地理景觀─ 「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鯓,北到蕭壟、茅港尾。」 「台江」一台灣最美的內海,又稱為 「海翁堀」 , 《 台海使槎錄 》 及台灣府志山川總圖如此稱呼,西人法連太因( Francois Valentijn )所寫的 《 新舊東印度誌 》 地圖,繪記內海中有一沙州「 Twalvis Been 」,形似鯨骨。
E N D
台江十六寮地名由來 安南國中 李蕙珍老師製作
台江的前世 • 「台江」一詞最早見於乾隆十一年范咸《重修台灣府志》,范志如此描述當時的地理景觀─ 「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鯓,北到蕭壟、茅港尾。」 • 「台江」一台灣最美的內海,又稱為「海翁堀」,《台海使槎錄》及台灣府志山川總圖如此稱呼,西人法連太因(Francois Valentijn)所寫的《新舊東印度誌》地圖,繪記內海中有一沙州「Twalvis Been」,形似鯨骨。 • 「海翁」,閩語,鯨魚的意思。「堀」,魚鱗棲身之穴,可泊百船。清朝文人如此形容「海翁堀、漚汪溪,春明浪秀。」(漚汪溪即是曾文溪的前身)。
台江的今生 • 西元一八二三年七月,台灣大風雨,陰雨接連二十天 • 曾文溪從台江公親寮東北方的菅寮氾濫改道,三個月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 • 東至洲仔尾,北到曾文溪,西到鹿耳門,南到郡城小北門外 • 一大片內海成為海埔新生地。
從台江到菅仔埔 • 當時,曾文溪一路奔流,水衝台江,溪道紛更,衝出許多浮浮沉沉的沙洲、沼地與大潮溝。 • 清朝治台良吏姚瑩所寫《東槎紀略》記載了這場風雨之變。 • 當時從安平東望今天的台江海尾寮─ 「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自埔上西望鹿耳門不過咫尺。」 • 這是文獻上台江埔最早的拓墾故事。
菅仔埔~安南的古地名 • 菅芒是一種秋天開花,根質強韌的草本植物,也只有這種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得以成為鹽份極高海埔地優勢族群。 • 拓墾者自台江東側岸邊的移民聚落,他們從暴風雨中存活了下來,雖然庄社毀了,但台江埔上的菅芒仍然抽新芽,生生不息。 • 只要有菅芒,拓墾者就有重建「草寮」的本錢。 • 於是他們或同村、或同姓、或友人,三五成群相招來去「菅仔埔」開墾,一間一間的草寮,就在埔上築起,縷縷的村煙,讓這塊浮覆地有了溫暖。 • 「菅仔埔」,可說是台江浮覆地最早的地名。
台江十六寮 菅仔埔流傳著的「十六寮」歌謠 ~至今仍有耆老傳唱 •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 中洲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 總理前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 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南溪心寮、 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
所謂「台江十六寮」係昔時台江內海的十六個舊部落 • 是現今安南區五十一個里的前身 • 十六寮名稱為 : 『中洲寮』、『五塊寮』、『公親寮』、 『和順寮』、『南路寮』、『陳卿寮』、 『溪頂寮』、『草湖寮』、『布袋嘴寮』、 『新寮仔』、『總頭寮』、『學甲寮』、『溪南寮』、『溪心寮』、『本淵寮』、 『海尾寮』。
台江內海圖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7/10/25/11427-2177300.htm
安南區村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http://163.26.21.11/annai/main2.htm
「中洲寮」地名由來 • 「中洲寮」,是先民在清朝咸豐年間自台南縣學甲中州來到當地開墾,為了紀念這一段遷徙史,後代便以故鄉「中州」為其地名。
「五塊寮」地名由來 • 五塊寮仔就是今日的東和里,因為早期部落剛形成時,只有五戶人家,所以稱為「五塊寮仔」 • 而這五戶分別姓曾、林、劉、邱、王,現在以曾姓最多,到八十九年一月底居民有767人。
「公親寮」地名由來 • 先民在公親寮從事耕種已有二百五十年以上,居民大多是由台南縣學甲、北門等遷移而來,庄民則大多以耕牧生活為主。 • 當時的公親寮村落以西數里,都是曾文溪的河床沙洲荒地,而東面大部份則是耕地,為外鄉地主所有,由於土地界址糾紛的問題,使得東西兩方的村民訴訟經年,甚至常常必須訴諸武力,來解決問題。 • 之後,在公親寮先賢充當和事佬,出面仲裁後,才得和平解決。因此東西兩個鄰村便稱呼該村為公親寮,並贈送數甲呈大旗型的土地,給公親寮的村民,因此得名。
「和順寮」地名由來 • 前清時期,當地的先民由學甲、中州一帶前來開墾時,大多以舊的材料搭寮居住,因此稱為「舊寮」,到了日據時代,又有多人來此,並改稱為「舊和順寮」。
「南路寮」地名由來 • 此地的移民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由高雄縣湖內鄉圍仔內庄「北上」遷移而來,因此,才命地名為南路寮。
「陳卿寮」地名由來 • 又稱虎尾寮,今稱頂安里。本區是由台江沖積而新形成的海埔沼澤地,大約開發於清朝道光年間。 • 有一個名叫「陳卿」的人,最早來到這一片海埔地上落戶,進行開墾工作,慢慢地,漸有人煙,增加到幾十戶人家,後人為了紀念陳卿,乃稱此地為「陳卿寮」。
「溪頂寮」地名由來 • 清朝中葉先民移住此地時,是在鹽水溪溪頂浮出的沙質土地上搭寮居住 • 當時地勢低窪,人民在此搭寮定居開墾,那種景象彷彿就是在「溪頂」,所以取名為溪頂寮。
「草湖寮」地名由來 • 清朝康熙末年,有兩個叫王蕊和王蓮的人,從今台南縣將軍鄉帶頭移居到此開墾。後人乃以兩人之名,稱當地為「王蕊蓮寮」。 • 到了日據時代,由於村庄四周種植有「竹子叢」,因此稱當地為「竹圍仔腳」。 • 台灣光復後,因為當地漁塭增多,彷彿湖泊般,居民在漁塭四周搭蓋草寮,故稱「草湖寮」。
「布袋嘴寮」地名由來 • 本區開發於清朝光緒年間,有蕭姓夫妻兩人,胼手胝足,自嘉義布袋南遷至本區開墾 • 為紀念嘉義故鄉,乃取名「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來由。
「新寮」地名由來 • 清朝嘉慶年間,原居住在台南縣學甲、中州的鄭強、鄭彰和鄭海等兄弟,遠離家鄉南下來到今天的長安里 • 發現此地有開發價值,就搭建三間新寮(新厝)而住下來,隨即又有他姓氏族人遷入,逐漸形成一個部落 • 彼此之間都以新寮仔人相互稱呼,「新寮仔」之名因而形成。
「總頭寮」地名由來 • 總頭寮開拓自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00年左右),先民自北門、學甲、佳里興等地陸續移入,拓墾荒蕪,移民日多,漸成一小型庄落,定名「大寮」。 • 至咸豐年間,有公館官僚林總頭派駐於此,乃改為「總頭寮」,沿用至今。
「學甲寮」地名由來 • 居民大部份是從今台南縣學甲鎮遷來,展開刻苦耐勞的墾荒生活,久之形成部落。 • 為懷念故土,乃以故鄉「學甲」之名稱之,這是本庄地名的由來。
「溪南寮」地名由來 • 緊臨曾文溪,且位居曾文溪南側農村,故名之。現為南興里。 • 拓墾先民以黃、施、李姓為主,起草興學堂,為大廟「興安官」前身。
「溪心寮」地名由來 • 早期曾文溪經常氾濫成災,沖毀堤防,溪道一再變遷,最後在今安南區形成南北兩條水道,中間為溪洲浮覆地,形成聚落,本聚落因在溪流的中間,故名溪心寮。
「本淵寮」地名由來 • 西元1826年「黃本淵」獨資僱工全力開墾,經過一段艱辛歲月,才成聚落,後來為了紀念他,及命名為「本淵寮」。 • 「黃本淵」便在今朝興宮前搭設草寮,負責漁船和商船管理工作,大家若對海上交通有任何疑問,都會去問「黃本淵」,因此也叫做這裡為「本淵寮」。
「海尾寮」地名由來 有三種說法:1.海尾原來不叫海尾,而是名叫「膨舍寮」。因為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吳膨舍的人,從「將軍庄」遷移到本地,並搭建塭寮,從事養殖魚塭的工作。後代居民認為本地靠海邊,才把地名改稱為「海尾寮」。 2.早年有來自將軍庄的漁民,來到今安南區的外海捕魚,發現到這片海埔新生地。於是開始有人來到這裡開墾,因地處海邊,因此取名為「海尾寮」。 3.安南區本是台江內海。現今安平為海水之頭,稱「海頭」;而海尾則地處海水之尾,故稱「海尾」。
現今台江遺跡~四草湖 • 安南區是古時候台江內海,因發生洪水曾文溪改道,沖刷大量泥土而下,使得台江內海變成陸地所形成。全區地勢平坦,沒有山脈。 • 今天位在四草的四草湖,是古台江僅存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