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0

新课程十讲:解读新课程

新课程十讲:解读新课程.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 苏金良 2010 年 11 月 6 日. 说在前面. 课改是 21 世纪中西文化碰撞在教育界的反映,是传统、现代、后现文化的相融、相荡、相生,是比 1919 年五四运动更为冷静、深刻、理性的文化教育启蒙。. 课改总纲. 以人为本,聚焦课堂; 三级课程,育人育心。 人本与仁本. 课改的使命 —— 化西. 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依经立义,异构同化;光前裕后,和谐衍生。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 “ 西化 ” 到 “ 化西 ” 的转折点上。这就是开展课改的文化背景和话语语境。.

dorit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课程十讲:解读新课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十讲:解读新课程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 苏金良 2010年11月6日

  2. 说在前面 • 课改是21世纪中西文化碰撞在教育界的反映,是传统、现代、后现文化的相融、相荡、相生,是比1919年五四运动更为冷静、深刻、理性的文化教育启蒙。

  3. 课改总纲 • 以人为本,聚焦课堂; • 三级课程,育人育心。 • 人本与仁本

  4. 课改的使命——化西 • 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依经立义,异构同化;光前裕后,和谐衍生。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西化”到“化西”的转折点上。这就是开展课改的文化背景和话语语境。

  5.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用一生准备演出一幕40分钟的短剧,每一课都是《最后一课》,每一唱都是《绝唱》,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一天不唱,自己知道;三天不唱,同行知道;一周不唱,学生知道。“手眼身法步,唱念坐打舞(翻)”,浑身都是戏,但究竟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6. 课堂如诗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如果只改一个字晓谕课堂教学是哪个字?

  7. 教育与文化 • “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爱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毁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 •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 鹄:gŭ,射箭的靶子;鹄的,箭靶子的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

  8. 传统的启示 现代的诉求 理论的先导 实践的迟滞 教师的反思 技术的集成 跨越的思考 教育的使命 教师的修为 殷殷的期待 十讲内容

  9. 一、传统的启示 • 1.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者矣。——《礼记·学记》 • 强,严格要求;和,和蔼可亲;易,自由不拘。关键词:距离。

  10. 一、传统的启示 •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想不明白,说不清楚时进行启发。

  11. 一、传统的启示 •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孟子·梁惠王上》

  12. 一、传统的启示 • 4.教学相长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 (第一个学:教也)

  13. 一、传统的启示 • 5.有教无类:国民教育,全纳教育,终身教育。 • 师之四教: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教导合一,教无止境;与四个学会对应。 • 有教无类,出类拔萃。

  14. 一、传统的启示 • 6.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 “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命题不科学,逻辑上不成立。 • 团队成长,个性成才。 • 袁贵仁:县域均衡、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政策措施、督导评价

  15. 一、传统的启示 • 7.教导合一 • 教师的示范是必须的,特别是艺术体育学科,小学老师的身教胜于言教,中学老师的理科类试验和文科类的范作。陶行知。 •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16. 一、传统的启示 •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 “扣其两端而竭焉”是我们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思辨方式、思想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他教导我们认识一种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应从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量质、古今、中西、文理等多种矛盾体中叩问,让这些思维方式转动起来,就是立体思维。

  17. 一、传统的启示 • 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篇第九》 • 意:悬空揣测;必:全部肯定; • 固:拘泥固执;我:自以为是。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第七》

  18. 一、传统的启示 • 10.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乡党篇第十》 • 孔子的人本主义关怀。

  19. 一、传统的启示 •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1 • “习”的内涵:复习、温习、练习、实习、演习、见习……习得 • 孔子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20. 一、传统的启示 • 12.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论语·卫灵公篇》15.17 • 译:孔子说:“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没办法。”(依杨伯峻译,信达雅的典范与表率)

  21. 二、现代的诉求 • 1.现代文明的启蒙:民主、平等、自由、正义、博爱 • “四岁就读莎士比亚”——英国教育官员和教育家提出。我们敢提四岁就读红楼吗?弘扬国学到现在还有人在非议。可全世界都在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都在建孔子学院。

  22. 二、现代的诉求 • 关键是我们拿什么启蒙?我们能容得下伯尔特胜利后怪异的举动吗?郎平的意义?NBA的激烈碰撞之中有神勇有魔力,有智慧的光芒,有谋略的博弈,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有创造无极限的想象空间,更有微笑审美的轻松灿烂,这才叫体育,就是毛主席早年提倡的“体育之研究”的根本所在。体育之美在魂魄。 • 深刻思考温总理的话:仰望天面孔与脚踏实地;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23. 二、现代的诉求 • 2.以人为本:洛克的天赋人权和马克思的每一个人的发展同时又是他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 自律+他律=自由 • 制度中的人,发展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人不是工具,人是主体。 • 法的核心意义是自由。 • 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

  24. 二、现代的诉求 • 3.实践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 不是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是我们获得的动手机会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经验技术发明,是动手做出来的。

  25. 二、现代的诉求 • 4.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6. 二、现代的诉求 • 5.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 与传道授业解惑并行不悖。

  27. 二、现代的诉求 • 6.三级课程:国家·地方·校本。 • 实施方略:整体实施,融为一体,不能厚此薄彼。

  28. 二、现代的诉求 • 7.倡导的教学方式:实践+反思。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学也思然不教则困,教然后学思结合则新。即教学相长。

  29. 二、现代的诉求 • 8.评价:多元激励,过程发展,定性定量,诊断终结。 • 处理好多元与一元、民主与权威、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 陈丹青《退步集》

  30. 二、现代的诉求 • 9. “e”网情深与“e”网打尽。 • 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享乐。 • 周观光文集与周有光博客

  31. 二、现代的诉求 • 10.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通 • 复旦大学核心课程的6个板块 • ⑴文化经典与文化传承; • ⑵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 ⑶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 • ⑷批判性思维; • ⑸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 ⑹审美体验。 • 美国专家把通识教育称为“心灵攀登”。

  32. 二、现代的诉求 • 11.教育是科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 • 教育是经验科学,特别像中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科学,不可重复复制。

  33. 二、现代的诉求 • 12.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迫——文化教育的竞争。 • 关键是文化的普世与普适度。中国文化不被西方人认识不是我们的文化不好,而是沟通交流使用的地域、时空、种族、人员、数量少。在西方,《红楼梦》怎么翻译也代替不了莎士比亚戏剧;反过来,在东方莎翁很受欢迎。 • 菲尔普斯说,我学汉语比拿八块游泳金牌还难。西南联大外文系,吴宓、叶公超、温德

  34. 二、现代的诉求 • 13.关于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超越生活引领生活而不是回归生活。 • 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使命,自一诞生就被赋予了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的神圣使命。教育要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寻美,以促进生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现实和生成新的自我。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35. 二、现代的诉求 • 14.多元快变与一成不变 • 教学中若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就无章可循、无规律可求、无继承发展创新。一成不变的东西就是经验规律,就是基础基石,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心中底数。 • 例:语文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数学的运法则定理公式符号进率等。

  36. 二、现代的诉求 • 15.课改新理念的虚与实 • 课改理念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哪些理念就根本转化不了?转化不了的理念有用吗?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二十世纪初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被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可?有用吗?今天我们世界的改变有多少是爱氏的相对论的功劳!得有长远眼光。

  37. 二、现代的诉求 • 16.生成大于预设 • 生成也不是没谱,乱生、生下跳蚤怎么办? • 生成方式:因果生成、逻辑生成、发散生成、弥散生成、线性生成、几何生成、裂变聚变生成等。 • 生成是有周期的,孕育时间越长——如人的怀胎——越有思想;孕育时间短——如兔子繁殖每月一窝——只有本能。 • 课堂教学是个案、个性的集合体,无规律的演进生成。

  38. 二、现代的诉求 • 17.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吃自助餐 • 吃自助餐,如果是按程序从头到尾一个不落的通吃,你准会撑着,说实在的,撑着比饿着还难受。只不过我们饿着的体验太深了,所以宁肯撑着也不能让自己饿着。这就是典型生存型的思想状态以及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今天,我们在向由温饱到小康的行进过程中,面对自助餐,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消化能力、营养需要来合理的选择取舍,按照饮食结构科学搭配,所以,到了把饮食当作文化来消费的层次,有时就要学会放弃甜的、香的、肥的、腻的食品对你的诱惑,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苦的、素的、粗的、白的食品,因为我们不光是为了填饱肚皮而选择食物。推荐一本书《上学记》何兆武

  39. 二、现代的诉求 • 18.合作 • 《礼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比附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则“独教而无友,则闭目而塞听”。所以要提“敬业乐群”。 • 教师的合作、教师的职业团队要做“丁肇中团队”,是“鹰雁组合”,是每一个个性彰显、思想活跃、能力卓越、智慧大乘、实践勤肯的张力组合,决不打磨个性,滞胀天才,而是提供他们在个体散兵游勇状态下或自然成长状态下所达不到的成长速度、周期、水平的环境沃土。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课堂教学教不出另类学生,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0. 二、现代的诉求 • 19.教育艺术与技术 • 教育的思想、智慧、艺术一旦转化成为了可以操作的技术、方法、策略,就会成为发展创新的桎梏,所以就要不断挣脱、割裂、打破成功经验的束缚,但是这之中有一个周期,也有一个随时代环境教师组成的相关变量因素。就像蛇的蜕皮、蝉的羽化、鸟的破壳、兽的分娩。关键是自己内因不生长到要脱皮、羽化、破壳、分娩的阶段而硬要进行或人为的帮助它达到这个阶段就会产生早夭或被扼杀的现象出现。要抓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机不放,再因势利导、借力发力、乘势而进。

  41. 二、现代的诉求 • 20.教育口号不能代替课题研究 • 在中国,标语、口号救不了教育,反而会损伤教育发展,损伤对学生的教育。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的、合乎逻辑的、顺应时代的口号,都经历过一番思想上的、研究上的、实验(实践)上的艰苦卓绝的复杂探索,其过程要远远大于结论。口号就是这个艰辛探索过程的高度概括、精准提炼、科学结晶。这个科学的结论口号推广到普适的大众层面的操作,就演化成了简单思维、技术操作,谁也不会再回到研究者的原点上去重演,而是走捷径,从而成为了像操作傻瓜相机拍照一样拷贝复制,而不是创造创新。 • 救亡图存与只争朝夕。 • 奥运会口号:和平、友谊、进步,团结、友好、和平,更高、更快、更强。从顾拜旦到狄东神甫。 • 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42. 三、理论的先导 • 1.建构主义

  43. 三、理论的先导 • 2.多元智能

  44. 三、理论的先导 • 3.后现代主义

  45. 三、理论的先导 • 4.语言学:德里达 伽达默尔

  46. 三、理论的先导 • 5.心理学 • 神经科学、脑科学与基因科学。

  47. 三、理论的先导 • 6.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传统观念里知识固有的特征如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不断受到冲击,代之以不确定性、情境性和价值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认为,当前知识所追求的是一种“不确定性”,而非共识。后现代提出“知识不确定”的初衷是打破“知识绝对真理的神话”这一观点的确不仅对当前教学中“课程直线化”、“教材绝对化”、“教师神圣化”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也对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探究性予以了充分重视,但是能否用其指导基础教育却还有待商榷。

  48. 三、理论的先导 • 7.中西区别:西方立国靠宗教,东方立国靠人伦。 • 西方的文化是宗教化了的文化,如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科学探索,技术应用等

  49. 三、理论的先导 • 8.现代化不是欧化:我们追求的是现代化,不是欧化。比如中菜西吃就是现代化、科学化、卫生化,而用刀叉却是欧化。

  50. 三、理论的先导 • 9.逻辑学。 • 古人说“知易行难”,孙中山却说“行易知难”。其实,古人说的是道德方面,孙中山说的是技术方面,两者并不冲突。 • 议: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