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31 Views
结合考试实际, 提高二轮复习实效. 一.依据 《 考试大纲 》 、 《 考试说明 》 、 《 课本 》 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系统化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不同于一般复习课,主要任务是:
E N D
结合考试实际, 提高二轮复习实效
一.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本》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系统化一.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本》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系统化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不同于一般复习课,主要任务是: 通过这个阶段的复习,要使学生能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说明》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的知识点,以及对它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得到提高,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认真钻研《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例如:分析互补品和替代品时(选择题出现),投资方式时(选择题或探究性问题出现)例如:分析互补品和替代品时(选择题出现),投资方式时(选择题或探究性问题出现) 我在复习互补品和替代品的时候就明确指出这知识点基本选择题形式出现,只要把握好他们关系就可以了。 (2011泉州市质检第26题) 图中,A地某年第一季度花生油月平均价格每500克分别为11.0、11.82、13.28元;第二季试度分别为12.56、12.15、12.00元;第三季度分别为12.40、12.75、13.18元。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该地这一时段菜籽油需求量的曲线是了有可能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菜籽油需求量 ① ② ③ ④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时间
2011年考试大纲与2010年有变化 例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改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2011福州市质检第26题) 假如2010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6元.2011年,生产M商品的甲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50%,同时该国货币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该国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6元 B.10元 C.14.4元 D.20元 必修二的民主集中制考点移至选修部分 (2011泉州市质检第42题) (2)结合材料,说明“十二五”规划编写与实施过程是如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7分)
二.加强知识结构的构建,突出重点难点 把一课的知识结构提纲具体定出来,按知识结构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然后要求根据知识提纲进行复习,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知识体系的轮廓。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清易错易混点,并联系热点举例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及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一分为二 ,揭露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次要矛盾(重点)主次方面(主流) 文化的作用:对政治经济,对社会,对综合国力,对个人
例如:我在复习“当代国际社会”时我是这样知识结构提纲的:例如:我在复习“当代国际社会”时我是这样知识结构提纲的: 1.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4.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中国与其关系) 6.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举例:利比亚事件) (2011泉州市质检第39题) 材料二 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双边关系包括经贸关系却在不断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和各种纠纷时有发生,但双边贸易投资额又在不断增长。访美期间,胡锦涛主席强调,中美作为在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要大力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中关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3)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9分)
三.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主动关注高考动向三.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第二轮复习 ,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 ,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 ,应进行筛选 ,主要依据(1)中央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点 ,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 (2)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 , 即谁最近“热”, 谁最“热”;(3)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 ,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 ,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近两年来 , 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方面考核内容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 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过程合理性与否等 ,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 ,在此段时间内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 ,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 , 以便应对。
四.加强解题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知识的掌握只是基础,能力的提高是目的,而如何审题做答是关键。(打比方:学习好比家里的衣服搭配问题) 我校市质检选择题得分率74.4%,而非选择题得分率57.6%,学生普遍反映非选择题有时不知道怎么提高,平时学生训练时非选择题比较少做有的甚至不做,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掌握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就以非选择题为例来谈谈加强解题指导,提高解题能力的问题。
①非选择题失分原因: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如:主次矛盾的方法论答成抓主流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有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 4、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②答题注意事项: 1.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政治常识,要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方向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分析)、主体限定(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国家、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在围绕这个核心找出相关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2.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其他基础知识,越全面越好。 3.整理答题思路时,一定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一般要求把原理先写在前结合材料分析在后,在书写答案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 4.书写答案时,文字要整齐,句子要完整,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要使用学科术语,要标清序号,不可一段到头。
③高考主观题题型及答题策略 1. 属于“为什么类”题型 常用问法:为什么 原因 必要性 依据(根据) 答法要义:理论依据--来源教材 意义 --来源现实 注意: A.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 B. 答题格式: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 C. 如果是反面材料还要回答其危害性和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例如:当前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抗洪抢险”精神? (为什么)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意义 ) 1、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属于“启示”或“措施”类题型 A. 从材料中找方法:①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②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B. 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 C. 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十七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措施)。 D.特别注意主体性原则(谁做)
例:(2010年福建高考39题)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农民工、家庭主妇和企业家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12分) (4)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结合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10分) 分析:第三、第四设问都是属于“怎么办”的问题,其中第三设问是从学生作为某一社会主体从经济生活角度谈“怎么办”,第四设问是从国家作为主体从政治生活角度谈“怎么办”,这显然告诉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肯定有其明确的主体,尤其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都有着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都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理论依据也不同,所以,复习时必须明确各种不同主体.
3. 属于“图表类”题型 A.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 B.看图表内容,看时要有“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 C.看图表的图例、注释。
例如:(2011泉州市质检第39题) 材料一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表 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实力研究报告 (2010)》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而美国则占了43%。当前,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5%。按照国际惯例,文化产业占到GDP的比重必须要占到5%或者5%以上,才能算是支柱产业。 根据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文化企业应如何作为,请你提出合理建议。(9分)
4. 属于“意义类”题型 A.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B.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5. 属于“辨析评析类”题型 该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解答此类题目总的要求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A.要找出辨点(需要分析的点)。 B. 其次要运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出合理与不合理成分)。 C 必要时指出其不科学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D.最后要注意从总体上分析该观点。
6. 属于“如何认识”题型 A.常用解法:. 联系材料,分解设问,化大为小。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 ①“是什么”(内容)、②“为什么”(产生的原因)、③“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④“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 B. 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四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 。
7. 属于“体现或依据类”题型 A. 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 B. 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找共同点; C. 答题格式:原理+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8. 属于“探究类”题型 探究类题目是近几年新课标省区高考中常见的题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类题目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可以考查,大多以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活动方案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切忌天马行空、没有章法,应做到两点,一是明确所用知识点,二是不能脱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