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58 Views
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正畸教研室 邹敏. 矫治器. 力. 牙、齿槽骨、颌骨. 位移.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一)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牙周韧带 ( PDL ) 由纤维性结缔组织所构成,主要连接牙齿与齿槽骨,使牙齿固定于齿槽骨中,并传导和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力量。.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 一)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细胞 牙周膜中具有三种细胞成分: 1 合成性细胞 2 吸收性细胞 3 未分化的母细胞.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 一)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组织液
E N D
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正畸教研室 邹敏
矫治器 力 牙、齿槽骨、颌骨 位移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一)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牙周韧带 (PDL) 由纤维性结缔组织所构成,主要连接牙齿与齿槽骨,使牙齿固定于齿槽骨中,并传导和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力量。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一)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细胞 牙周膜中具有三种细胞成分: 1 合成性细胞 2 吸收性细胞 3 未分化的母细胞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一)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组织液 在牙周膜间隙内充满了组织液,起到吸收外力的作用。由于液体不可压缩,牙承受的外力被迅速的传至齿槽骨上。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二)齿槽骨的可塑性 颌骨尤其是齿槽骨具有一般骨组织的坚固性,又有高的可塑性。在生理状态下不断的进行着更新和改建,通过增生和吸收的方式达到新的平衡。
一、牙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三)牙骨质的抗压性 牙根表面覆盖一薄层类牙骨质,它抗击一定外力,保护牙骨质不产生吸收。
二、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学说 1. 骨的压电效应学说(Piezoelectric theory) 压电效应是指晶体物质受力变形后所产生电荷的现象。凹面带负电,凸面带正电
二、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学说 • 1.骨的压电效应学说(Piezoelectric theory) • 压电效应有两个特点: • 1 有很快的消失速度。若力持续,电信号 • 并不持续产生。 • 2 力取消时产生一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 • 电信号。
二、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学说 1. 骨的压电效应学说(Piezoelectric theory) 对正常的齿槽骨代谢有积极的作用。 对持续性的正畸力的作用还不能明确。 实验证明:电环境的改变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引起细胞的活化。
二、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学说 • 2.骨的机械 - 化学学说: • 外力 牙齿 牙周膜中的血流改变 牙周组织的化学环境的改变(含氧量的水平和其它代谢物质的相对水平,如环 - 磷酸核苷的浓度) 细胞的分化 骨的生成和吸收
二、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学说 • 2.骨的机械 - 化学学说: • 张力侧: • 血流量增加 血含氧量增加 • 成骨细胞分化 • 骨形成
压力侧: • 血流量下降 血含氧量下降 • 破骨细胞分化 骨的吸收
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一)齿槽骨、牙周膜对正畸力的反应 1.压力侧 牙周膜变窄 血流量降低 胶原纤维降解吸收、 齿槽骨弯曲变形 破骨细胞分化 齿槽骨吸收
牙移动方向 多核破骨细胞
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一)齿槽骨、牙周膜对正畸力的反应 矫治力过大——血管局部出血,牙周组织发生透明样变性,变性组织被吞噬细胞吸收,新生的纤维细胞、 血管侵入,对其进行修复 ——齿槽骨在压力较远处 间接吸收,间接吸收又称 “潜行性吸收”。牙根主要 是根尖也出现吸收。
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张力侧: 牙周纤维牵拉伸长 血流增加 成纤维细胞增殖,齿槽骨弯曲变形 成骨细胞分化 骨的表面形成新的骨小梁 成骨
(一)齿槽骨、牙周膜对正畸力的反应 在牙齿移动的过程中,细胞的分化一般在加力后 36 小时出现。
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二)其他 1.牙体组织 • 牙骨质变化 • 牙根变化 • 牙髓组织变化 2.乳牙移动对恒牙胚的影响 3.骨缝的变化 4.对邻牙的影响
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三)牙移动后牙周组织的改建与恢复 牙周组织的改建通常需要 4 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也是临床上病人一个月复诊一次的生物学基础,有利于牙齿的生理性移动。
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三)牙移动后牙周组织的改建与恢复三、正畸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变化(三)牙移动后牙周组织的改建与恢复 牙周膜纤维的重新排列保持9个月仍不规则。 新生牙槽骨保持9个月仍不成熟。 牙周膜与牙槽骨的正常结合需要3个月。 牙根的吸收和恢复大于3个月。 故矫治后需保持1年以上。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不同强度的力对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力量过小,不能引起牙周组织中化学环境的改变,牙齿将不会发生移动。力量过大可造成部分牙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对这些变性坏死的组织清除和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牙齿移动将变缓或不移动。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一)力量大小 Ⅰ级:太小,不能引起牙移动 Ⅱ级:温和而持久,一般5~6小时组织开始反应 Ⅲ级:过大,牙周纤维局部变形坏死 Ⅳ级:牙周膜压缩,牙骨质与齿槽骨粘连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二)最佳的矫治力量 从理论上讲应该温和而持久的力,力值强度不超过牙周膜毛细血管的压力,使毛细血管处于半闭合状态,一般认为在75-100g左右。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1.临床上判断适合矫正力的指征 无明显的自觉疼痛 叩诊无明显反应 受力的牙齿无明显松动?( < II ) 牙位移动明显 X-线片根部、牙周组织无病理变化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2.组织学观察适合矫正力 压力侧血管被压缩,但未闭合 产生最大的细胞反应 组织保持活性,未出现坏死 牙槽骨直接吸收多,而间接吸收少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三)牙齿移动的类型与力的分布 1概念 对抗中心(Center of Resistance) 是指物体运动约束阻力的简化中心,也称为阻力中心,即物体的质量中心。牙齿的对抗中心是牙及周围支持组织所固有的,不受外力的影响。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三)牙齿移动的类型与力的分布 1概念 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 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所围绕的点,旋转中心随外力及力矩的变化而变化。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三)牙齿移动的类型与力的分布 1概念 • 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矩(moment)=力×力臂(作用力线距抗力中心的垂直距离) 。力矩有2个变量:力的大小和距离。 力矩的方向围绕抗力中心与作用力方向一致 +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力偶(couple):作用于同一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非一直线上但相互平行的2个力。力偶可造成单纯的牙齿旋转。力偶(couple):作用于同一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非一直线上但相互平行的2个力。力偶可造成单纯的牙齿旋转。 力偶矩:其中一个力乘以力偶臂(作用力线距抗力中心的垂直距离)。
矫形力:较大而间断,引起骨骼形态改变的力。矫形力:较大而间断,引起骨骼形态改变的力。 • 正畸力:较小而持续,引起牙及牙弓改变的力。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三) 牙齿移动的类型与力量的分布 2.牙齿移动的类型 (1)倾斜移动: 牙齿受到单一水平力的作用,以旋转中心为支点,牙冠与牙根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支点被认为在根的中1/3和根1/3的交界处。牙周组织受力最大处位于齿槽脊和根尖处。应用力值应在 50g左右。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2.牙齿移动的类型 (2)整体移动: 牙冠与牙根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牙周组织一侧受压,另一侧受牵拉,力量分布均匀,可以承受较大的外力。一般认为100 - 150g 左右。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2.牙齿移动的类型 (3)垂直移动: 牙齿压低:在压低运动中仅根尖的少量 牙周膜受到了挤压,如果力量太大则容 易引起根尖区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 织坏死和牙髓症状。因此压低的力量应 十分温和。一般力值为:15 - 25g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2.牙齿移动的类型 (3)垂直移动: 牙齿伸长:伸长运动中整个牙周纤维受 到牵拉,牙槽窝中新骨形成,随着牙齿 的伸长齿槽骨增高。由于牙周膜受力较 多,伸长移动可以承受较大的力。力值为 50 - 100g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2.牙齿移动的类型 (4)旋转移动: 一对外力使牙冠和牙根沿着牙体长 轴做旋转移动。旋转时大多牙周纤维受 到水平向的牵拉,而扁根牙则会形成两 个压力区和张力区。作用的力值介于倾 斜移动和整体移动之间。
四、正畸力强度大小的作用 2.牙齿移动的类型 (5)转矩移动:(Torque) 转矩移动又称控根移动,既控制牙冠不动,使牙根移动。齿槽骨的吸收最先发生在根的中1/3,根尖部移动的范围最大。牙周膜的受力面积较大,作用力值类似于整体移动。
五、影响牙齿移动的因素 • 1. 矫治力因素 施力的强度 整体:150 倾斜:50 压入:25 伸长:100 旋转:100 转矩:150 强:>350克 中:60~350克 弱:<60克
施力的方式(机械力、生物力、正畸力、矫形力等)施力的方式(机械力、生物力、正畸力、矫形力等)
施力的时间 (持续力、间断力)
五、 影响牙齿移动的因素 • 2. 机体条件 • 年龄 • 健康状况 • 局部的解剖因素:根长、牙槽骨高度等
(五)影响牙齿移动的因素 3. 外界因素 • 激素:甲状旁腺素等 • 药物:前列腺素、丹参等 • 物理刺激:电刺激、磁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