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华罗庚先生在矩阵论方面的贡献

华罗庚先生在矩阵论方面的贡献. 西北 农林科技 大学 理学院 林 开亮. 丘成 桐对华先生工作的评价. 中国 近代数学 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当然我不是说其他工作不存在,主要是 讲能够 在数学历史上很出名的有三个 : 一 个是陈省 身 ( 1911-2004 ) 教授 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 华罗庚 ( 1910-1985 ) 在 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 ; 一 个是 冯康 ( 1920-1993 ) 在 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 。

drag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华罗庚先生在矩阵论方面的贡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华罗庚先生在矩阵论方面的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理学院 林开亮

  2. 丘成桐对华先生工作的评价 • 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当然我不是说其他工作不存在,主要是讲能够在数学历史上很出名的有三个: • 一个是陈省身(1911-2004)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 • 一个是华罗庚(1910-1985)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 • 一个是冯康(1920-1993)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 • 我为什么单讲华先生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这是我个人的偏见。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苏联、英国、德国)引进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十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

  3. 华罗庚跟徐利治谈“看家功夫” • 华先生很重视做学问需要有“看家功夫”。所谓看家功夫指的是做科研时必不可少的最基本而有用的本事。据他所说,他扎实的看家功夫主要来源于三部经典著作。 • 一是 G. Chrystal 的《代数学》(两卷,1886年,1889年,多次重版) • 二是 E. Landau 的《数论教程》(三大卷,1927年), • 三是 W. H. Turnbull 与 A. C. Aitken 合著的《矩阵标准型理论导引》(1931年出版,1944年再版)。 • 他说,《代数学》使他学会了计算技巧,《数论教程》使他获得了从事数学研究的分析功底,而《矩阵标准型理论导引》虽是一本薄薄的书,却是帮助他后来完成矩阵几何和复分析巨大研究成果的基本工具。

  4. 转行:从数论到分析与代数 • 在1940年以前,华罗庚的数学研究主要是 受到Landau《数论教程》的影响,其成果汇集成专著《堆垒素数论》;在1940年以后,对华罗庚影响越来越深的是Turnbull与Aitken的《矩阵标准型理论导引》,其影响见于华罗庚1940年代关于多复变函数与矩阵几何的多篇论文。

  5. 万哲先对华罗庚矩阵论工作的概括: • 华罗庚关于矩阵几何和多元复变函数论的研究,还促使他研究矩阵的分类问题,例如,复对称矩阵和斜对称矩阵在酉群相合下的分类,一对Hermite矩阵在同时相合下的分类,以及Hermite矩阵在正交群相合下的分类。 • 应该指出,这个概括并不全面,华罗庚在1962年还发表了两篇中文文章《辛方阵的辛相似》与《方阵的实相合》,这两篇文章考虑的也是矩阵分类问题(即标准型问题),而这些结果华罗庚早在1944-1945年就已经得到。

  6. 一个被忽略的贡献:华罗庚链(1947) • 定理:设 P(n),R(n) 分别表示使得方程 A_i^2=-I ,A_iA_j=-A_jA_i, (i=1,…,r) 在辛群 Sp(n,C)与正交群 O(n,C)中有解的最大整数 r, Q(n),S(n)分别表示使得方程 B_i^2=I, B_iB_j=-B_jB_i, (i=1,…,r) 在辛群 Sp(n,C)与正交群 O(n,C)中有解的最大整数r。 • 则有以下循环递推关系 • P(2n)=S(n)+2, • S(2n)=R(n)+2, • R(2n)=Q(n)+2, • Q(2n)=P(n)+2. 并且对奇数奇数n_0,我们有以下初始值: • S(n_0)=1, • R(n_0)=0, • R(2n_0)=1, • Q(2n_0)=1. 【华罗庚原文:L. K. Hua, Geometries of Matrices II. Study of involutions in the geometry of symmetric matrices, Trans. A. M. S. 61 (1947), 193--228. 】

  7. Hurwitz-Radon 矩阵方程的两种解法:Huavs Radon • 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数学家J. Radon(1887-1956)在1920年曾提出一种类似的方案求解A. Hurwitz(1859-1919)的矩阵问题,但他所给出的是8个方程构成的链,一个中文介绍见: • 江上鷗,Hurwitz-Radon问题——等价和约化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数学通报》,1964年04期。

  8. 辛矩阵在辛相似下的标准型(1945) • 在复数域内, 大家知有四个主要类型的连续单群:射影群, 奇数维或偶数维的正交群及偶数维的辛群。射影群下的相似问题见于任何的矩阵论教科书上(Jordan标准型理论)。正交群下的相似问题已为Hilton所解决。本文的目的在于解决辛群下辛方阵的相似问题。用几何术语来讲,以下的结果寻求使基本线丛不变的条件下求出辛变换的标准型来。

  9. 20世纪矩阵标准型理论的两位先驱:Huavs Williamson • 华罗庚之所以迟至1962年才发表他1944-1945年完成的旧稿,可能是因为,他曾被身为审稿人的 H. Weyl(1885-1955)告知,他的部分工作与 J. Williamson的工作重合。 • 例如,关于辛矩阵(正则矩阵)的标准型工作。Williamson的工作在1937年就完成:见 J. Williamson, On the normal forms of linear canonical transformations in dynamics, Amer. J. Math., 59 (1937), 599-617.

  10. Williamson • John Williamson(1901—1949),苏格兰数学家。 1927年,Williamson 在芝加哥大学 L. E. Dickson (1874-1954)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而杨武之则在1928年得博士学位,可以说 Williamson是华罗庚的师伯)。 得到学位之后,Williamson 在霍普金斯大学找到了职位,当时的数学系主任是F. D. Murnaghan(1873-1976)。Murnaghan对数学物理很有兴趣,他在1930年与1931年又聘来与他趣味相投的A. Wintner(1903-1958)与 R. E. van Kampen(1908-1942)。这些人的工作特别是Wintner关于 Hamilton 系统与微分方程的工作,推动了 Williamson去研究动力系统中的代数问题,其中有一些可以归结为矩阵的标准型问题。 从1935年开始,Williamson 考虑了各种类型的矩阵标准型问题,在1935-1940年间,他平均每年要发表两篇关于这个主题的论文,这是他的主要数学贡献。

  11. 风格之评价 • Williamson受到美国近世代数先驱Dickson的影响,致力于将问题一般化,考虑的是任意域上的矩阵,因而结果的陈述及其证明都比较繁琐。因此,他的工作曾被一些后继者(甚至包括名家L. Hörmander(1931-1012))改进。 • 华罗庚考虑的仅仅是复数域(偶尔限制于实数域)上的矩阵,由于代数基本定理成立,保证结果呈现出简洁明了的形式。华罗庚的相关工作后来在《中山大学学报》重新发表,也是因为他的表述便于应用,特别是对于中山大学研究动力系统的胡金昌教授(1906-1976)。但因为是用中文发表,不为西方所知,甚至国内研究辛几何的专家(如龙以明教授)也不知道华先生的这一工作。 • Williamson与华罗庚都受到了Turnbull 与 Aitken的《矩阵标准型理论导引》的强烈影响。事实上, Turnbull 是Williamson在爱丁堡大学的老师。他们靠的是代数计算。

  12. 矩阵标准型理论的两种研究方法:几何 vs代数 • 华罗庚与Williamson所采取的是深受Turnbull 与 A. C. Aitken《矩阵标准型理论导引》影响的代数方法。 • 存在与之平行的一种几何方法,即将矩阵视为线性变换,采取这个观点研究线性代数的同期代表人物是E. Artin(1898-1962)与J. Dieudonné(1906-1992). 后者是华罗庚在典型群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研究手法上:代数 vs几何。另一个支持几何方法的代表人物是周炜良(1911-1995),他1949年关于代数齐性空间的论文将华罗庚矩阵几何的工作真正几何化。

  13. 两个评论 • E. Artin: 我的经验是,一个用矩阵进行的证明,如果你抛开矩阵的话,往往可以使这个证明缩短一半。有时,这一点是办不到的,你需要计算一个行列式。 • J. Dieudonné: 数学家希望因为他们最难的定理而被人们记住,但是大多数时候,正是他们最简单的结果在后人中流传。

  14. 一个疑问 • 华罗庚1940年代在与世隔绝的西南联大另起炉灶,独立于C. L. Siegel(1896-1981)石破天惊地开创了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有何契机? • Siegel 1943年的经典论文《辛几何》曾受到E. Cartan 1935年论文的启发。注意到,E. Cartan(1869-1951)是陈省身的老师,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陈省身曾在某个场合,向华罗庚提起 E. Cartan的相关工作,引发了华罗庚研究多复变? 【一个支撑材料是:华罗庚在1944年发表的第一篇多复变论文中曾感谢陈省身向他提供了E. Cartan的论文。华罗庚还提到唐培经向他提供了Georges Giraud的论文,Weyl向他提供了Siegel的论文。】

  15. 参考文献 [1]丘成桐,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997年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开幕上的讲话,《数学译林》第20卷(1999年),194--201. 收入王元、杨德庄《华罗庚的数学生涯》附录一。 [2]徐利治,回忆我的老师华罗庚先生——纪念华老诞辰90周年,《数学通报》,2000. [3] 王元,《华罗庚》,开明出版社,1994。 [4]林开亮, 华罗庚关于矩阵标准型的工作介绍, 将刊登于台湾《数学传播》。 [5] K. L. Lin, Hurwitz-Radon‘s symplectic analogy and Hua’scyclic recurrence rel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Linear Algebra, 26 (2013), 858—87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