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952 Views
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 性能. 主讲人:宗亚宁. 授课内容. 形态结构 化学结构 聚集态结构 化学性质. 第 1 节 纤维素纤维. 纤维素纤维分类. 天然纤维素纤维 棉 麻 再生纤维素纤维 黏胶:普通黏胶、高湿模量黏胶 Loycell 醋酯纤维. 1. 棉纤维. 1.1 棉纤维形态结构. 一端尖而封闭,另一端粗而敞口 扁平带状,不规则天然转曲,存在转曲反向 转曲数量与成熟度有关. 棉纤维截面形态. 正常 成熟,截面呈肾形或豆形 成熟 度过 高,接近椭圆形 成熟度过低,呈 条形或“ U” 字形。
E N D
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 主讲人:宗亚宁
授课内容 • 形态结构 • 化学结构 • 聚集态结构 • 化学性质
纤维素纤维分类 • 天然纤维素纤维 • 棉 • 麻 • 再生纤维素纤维 • 黏胶:普通黏胶、高湿模量黏胶 • Loycell • 醋酯纤维
1.1 棉纤维形态结构 • 一端尖而封闭,另一端粗而敞口 • 扁平带状,不规则天然转曲,存在转曲反向 • 转曲数量与成熟度有关
棉纤维截面形态 • 正常成熟,截面呈肾形或豆形 • 成熟度过高,接近椭圆形 • 成熟度过低,呈条形或“U”字形。 • 中腔干扁截面面积约为纤维截面积的1/10。 • 干涸前,约为1/3~1/2
棉纤维截面形态 成熟纤维 干扁前纤维 未成熟纤维
棉纤维微观形态结构 • 棉纤维的截面由外向内 • 初生层、次生层和中腔
初生层——棉纤维微观形态结构 • 纤维表层是初生细胞壁的外侧 • 表层:极薄的蜡质与果胶层。 • 棉蜡与表面性质密切相关 • 具有润滑和防水作用 • 脱脂棉吸湿可达自重的23~24倍 • 纺纱:良好的表面性能 • 染色:煮炼破坏,保证渗透,染色均匀。
初生层——棉纤维微观形态结构 • 初生胞壁:网状原纤结构 • 纤维素呈原纤螺旋状结构,与纤维轴呈70~90°倾角 • 形成对纤维整体形态的约束和保护,是纤维吸湿膨胀复圆后,直径或周长不变的主机制
次生层——棉纤维微观形态结构 • 在初生胞壁的里侧 • 由纤维素沉积而成 • 棉纤维生长条件、成熟情况 • 质量约占纤维质量90%以上,构成纤维的主体 • 决定棉纤维主要物理性质 • 化学物质附着的主要部分 • 成熟度差的纤维,白星
日轮:每日温差的影响,纤维素逐日淀积一层,共有25~40层日轮:每日温差的影响,纤维素逐日淀积一层,共有25~40层
次生层结构 • (1)S1层 厚度小于0.1μm • 由平行排列,较为紧密的微原纤组成,微原纤螺旋角为20~35° • (2)S2层 厚约1~4μm,棉纤维主体 • 原纤呈平行螺旋状相互堆砌而成,微原纤螺旋角约为25°,螺旋方向会周期性换向(可达50次以上) • 明显日轮结构 • 微原纤间形成空隙,使棉纤维具有多孔性。 • (3)S3层:厚度小于0.3μm • 相邻的S1、S2、S3层间螺旋方向往往相反 天然转曲
中腔——棉纤维微观形态结构 • 棉纤维生长停止后遗留下来的内部空隙:中腔内留有少量原生质和细胞核残余等。 • 对棉纤维颜色有影响:色素 • 最大空隙,染色和化学处理的重要通道
1.2 棉纤维化学结构 • 正常成熟棉纤维纤维素含量94%~95% • 棉、麻聚合度10000~15000 • 黏胶纤维聚合度250~500 β-D-葡萄糖糖剩基
纤维素结构特点 • 中间葡萄糖剩基三个自由羟基 • 两个仲羟基、一个伯羟基 • 醇羟基:酯化、醚化 • 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刚性、强度高
棉纤维化学结构特点 • 末端葡萄糖剩基 • 四个自由羟基 • 三个自由羟基,一个半缩醛羟基 • 判断酸处理,聚合度变化情况 • 聚合度降低,还原性增加
1.3 棉纤维聚集态结构 • 结晶度 • 棉70%,麻90%,丝光棉50%,黏胶40% • 取向度(取向因子) • 陆地棉0.62,苎麻0.97,普通黏胶0.54 缨状原纤结构模型
分子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聚合度高,强力高 • 结晶度,强力高 • 麻>棉>黏胶 • 取向度高,强力高 • 顺应排列,次价键力增高 • 改善受力情况 • 棉和丝光棉 • 化学纤维纺丝过程中的拉伸
结晶度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 染液只能进入无定形区和晶区的边缘 • 高:染料平衡吸附量少,得色浅淡 • 低:染料平衡吸附量多,得色深浓 • 棉和丝光棉 大家想一想哪个颜色深?
1.4 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性质 • (1)碱(无氧) • 苷键稳定,常温不起作用,沸煮仅一部分溶解 • 丝光效应(有张力,氢氧化钠18%-25%) • 碱缩(无张力) • 棉针织物,皱缩,密度增加,弹性增加
丝光显微图像 • 胞壁:横向膨化,变厚 • 形状:腰圆→近椭圆形 天然转曲:80%→14.5%
丝光效果 • 光泽变化:呈现丝一般光泽。 • 内部结构:纤维素I → 纤维素II • 结晶度:70% → 50~60% • 强力提高; • 染色性和吸湿性增强。 • 液氨也有同样的作用
(2)酸的作用 • 苷键水解催化 • 酸性愈强,水解愈快 • 浓度愈大,水解愈快 • 温度愈高,水解愈快 • 时间愈长,水解愈严重 • 结构愈疏松,水解愈快 • 中和:过剩的碱 • 加强漂白:含氯氧化剂 • 蝉翼纱、烂花织物
(3)氧化剂的作用 • 一般不受还原剂的影响 • 氧化纤维素 • 伯羟基 → 醛基 → 羧基 • 仲羟基 → 酮基 → 开环的醛基和羧基 • 半缩醛基 → 羧基 • 碱性条件下,大分子链断裂,聚合度下降 • 漂白时严格控制工艺条件 • 氧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脆损,隔绝空气
1.5 纤维素共生物 • 影响吸水、染色、白度等 • 果胶:烧碱,酯水解成羧基 → 钠盐 • 含氮物质:蛋白质和含氮无机盐 • 蜡状物质:脂肪酸(酯)类、高级醇、碳氢化合物 • 灰分:金属盐类、氧化铁、氧化铝,酸洗 • 天然色素:漂白剂 • 棉籽壳
苎麻纤维形态特征 • 截面 • 腰圆形或跑道形,有中腔,胞壁有辐射状裂纹; • 纵向 • 表面较平滑,呈圆筒形或扁平带状,有明显的纵向条纹且有横节。
亚麻纤维形态特征 • 截面:呈不规则的多角形,有空腔 • 纵向:表面有条纹,且在某些部位有横节
麻纤维性能 • 纤维硬挺、刚性大,抱合力差,不易捻合,纱线毛羽较多,易引起刺痒——烧毛 • 强度高、变形能力小,纤维以挺爽为特征。 • 弹性差,织物易起皱、悬垂性较差。 • 吸放湿性能好 • 具有中腔,纤维表面有许多细孔与中腔相连 • 表面积大 • 吸湿性较好,回潮率为7%~8%。 • 放湿速度快 • 苎麻织物3.5h可阴干 • 大多具有抗菌性 • 亚麻水——二战消毒
麻纤维化学组成 • 原麻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并含有较多的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 • 纺织用麻纤维素含量多少与脱胶工艺有关 • 苎麻精干麻残胶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 • 亚麻打成麻为工艺纤维,纤维素含量在80%左右。
麻纤维染色性能 • 染色性能较差,上染率低 • 结晶度高,结构紧密,溶胀困难 • 杂质(木质素、半纤维素) • 解决办法:半丝光,阳离子改性
3. 1 普通黏胶纤维 • 纵向平直,有沟槽 • 截面不规则锯齿状 • 皮层:结构紧密 • 芯层:结构疏松
黏胶纤维结构 • 化学组成与棉纤维相同 • 聚合度低 • 棉10000以上,黏胶250~500 • 结晶度低 • 棉70%,黏胶40% • 取向度受拉伸倍数影响 • 棉0.62 • 普通黏胶0.54,强力黏胶0.88
普通黏胶纤维性能 • 湿强低,易变形——低张力、松式加工 • 化学活泼性、酸、氧化剂敏感性大于棉 • 耐碱稳定性差,浓烧碱剧烈溶胀甚至溶解 • 化学试剂吸附量大 • 染色性能 • 皮层妨碍染料的吸附和扩散 • 芯层染料吸附量高 • 低温、短时间染色,浅、不匀 • 高温、长时间染色,深
3.2 高湿模量黏胶 • 克服普通黏胶纤维的缺点 • 湿强小,易变形,尺寸不稳定 • 不能丝光处理 • 富强纤维和Modal纤维
富强纤维特点 • 圆形或近圆形,全芯层结构 • 结晶度、取向度高,晶粒尺寸大 • 拉伸强度、弹性得到改善 • 伸长降低,耐疲劳性能差、钩强低,脆性高 • 尺寸稳定性好 • 存在原纤结构——原纤化现象 • 可耐受丝光处理 • 染色性能与棉相似
3.3 Lyocell纤维 • 截面形状近圆形或椭圆形 • 皮芯结构 • 皮层很薄,无定形结构 • 芯层,巨原纤及之间无定形区构成
Lyocell纤维性能 • 干强接近涤纶,湿强是干强的80% • 初始模量高 • 干、湿断裂伸长率小于黏胶纤维 • 湿加工保形性好 • 水中膨润各向异性明显 • 横向40%,纵向0.03% • 湿态结构紧密、僵硬 • 折痕、擦伤,毛羽
Lyocell纤维性能 • 原纤化 • 横向结合力弱 • 湿态反复摩擦 • 桃皮绒 • 影响染色、整理、织物外观 • 染色性能 • 与棉所用染料相同 • 存在差异 ▲
化学结构 • 元素组成:碳、氢、氧、氮,可能还有硫、磷等 • α-氨基酸剩基连接而成的蛋白大分子 • 羊毛纤维(角蛋白)由近20种氨基酸组成。 • 桑蚕丝素蛋白中,甘氨酸、丙氨酸(侧基小)约70%,丝氨酸和酪氨酸约20%。
蛋白质两性性质 • 端基有氨基和羧基,侧基:酸性和碱性 • 等电点: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 羊毛:4.2~4.8 • 桑蚕丝:3.5~3.2 • 溶胀、溶解度最低 • 纤维内部PH值和溶液PH值不相同 • 盐的存在影响纤维内PH值的变化
羊毛纤维形态结构 • 表面为鳞片层,内部为皮质层,粗羊毛的中心部分为髓质层。
鳞片层 • 鳞片层由角质化的扁平状细胞通过细胞间质粘连而成,相互之间互相重叠。。 • 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保护羊毛内层组织,具有耐碱、氧化剂、还原剂和蛋白酶的功能 • 羊毛缩绒性
皮质层 • 决定羊毛的主要物理、机械和化学性能 • 皮质层由角朊蛋白组成,由近2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含量高达14%以上的胱氨酸(二硫键) • 存在两种皮质细胞:正皮质和副皮质细胞 • 部分皮质层可能存在天然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