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61 Views
第二节 舆地、职官. 舆 地. 舆即地。古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后称舆地或方舆,是地理的意思。 我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各不相同,多有变更;古今地名,名同实异、实同名异的情况很多,古无今有、古有今无的情况也很多。 读古书遇到地名方面的问题可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一、州. 《尚书 ·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 冀州、兖州、 青州、徐州、 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 雍州。. 二、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陇西、颍川、南阳、邯郸、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上党、太原、 代郡、钜鹿、雁门、云中、琅琊、
E N D
第二节 舆地、职官
舆 地 • 舆即地。古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后称舆地或方舆,是地理的意思。 • 我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各不相同,多有变更;古今地名,名同实异、实同名异的情况很多,古无今有、古有今无的情况也很多。 • 读古书遇到地名方面的问题可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一、州 •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 • 冀州、兖州、 • 青州、徐州、 • 扬州、荆州、 • 豫州、梁州、 • 雍州。
二、郡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陇西、颍川、南阳、邯郸、渔阳、 • 右北平、辽西、辽东、上党、太原、 • 代郡、钜鹿、雁门、云中、琅琊、 • 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 三川、河东、南郡、九江、鄣郡、 • 会稽、砀郡、泗水、薛郡、东郡、 • 齐郡、上谷、九原、上郡、北地、内史。 • 后增加四郡:桂林、象郡、南海、闽中。 • 郡下设县。
三、道 • 唐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 • 关内道(古雍州)、 • 河南道(古豫兖青徐四州)、 • 河东道(古冀州)、 • 河北道(古幽冀二州)、 • 山南道(古荆梁二州)、 • 陇右道(古雍梁二州)、 • 淮南道(古扬州)、 • 江南道(古扬州南部)、 • 剑南道(古梁州)、 • 岭南道(古扬州南部)。
四、路 • 路最初是宋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名称及区域跟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 元代的路小,相当于州府。
五、省 • 省本是中央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全国设中书省的行署,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简称省。 • 明分全国为十三省,下分府(州)、县。 • 清初分为十八省,光绪时增为二十三省。
六、府 • 唐代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后代府数渐多。 • 唐代府隶属于道。 • 宋代隶属于路。 • 元代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 • 明清把州改为府。
七、县 •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时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县比较固定,但也有分合改名的情况。 • 阅读古书,要注意名实的异同
职 官 历代职官,情况十分复杂,历代的建置不完全相同,名称也常常改易,从中央到地方,大小正副官吏不计其数,不能全面介绍,只就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加以简要说明。
一、中央官制 • (一)中央最高长官 • (二)诸行政长官 • (三)六部 • (四)监察官和谏官 • (五)文史诸官
(一)中央最高长官 • 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政治 • 和军事大权。 • 秦代丞相辅佐皇帝治理朝政,太尉掌管军事, •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 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宋代称正相为同平章事,称副相为参知政事。宋代中央是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 元代则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中枢,以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共理国政。 • 明初设中书省,以左右相国、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 • 清沿明制,雍正七年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 长官为军机大臣,处理军政要务
(二)诸行政长官 秦汉时中央行政长官是九卿: 1、奉常 2、郎中令 3、卫尉 4、太仆 5、廷尉 6、典客 7、宗正 8、治粟内史 9、少府
(三)六部 •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 •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 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 • 兵部:掌全国的军政。 • 刑部:掌刑法、狱讼。 • 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
(四)监察官和谏官 • 战国时代的御史 • 秦汉称为侍御史 • 西汉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 明清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左、右都御史。 • 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 勋的专职谏官。 • 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 分左右,属门下省、中书省。 • 宋代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 右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
(五)文史诸官 • 汉代皇帝的文学侍从,没有特定的官号。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未央宫门,因门前有铜马,故名),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 • 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等待诏的处所,还不是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 宋代改为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 史官,周代有太史掌管文史星历及国家图书。秦汉时有太史、太卜、太祝,归奉常领导。 • 魏晋南北朝设专职史官,称为著作郎。 • 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监修国史。宋代称史馆为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代并入翰林院。
二、地方官制 •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已开始实施。 •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长官称郡守,掌郡政;下设郡丞助理郡政,郡尉掌军事,设监察御史掌监察。 • 汉代沿用秦代郡县制,只是郡守改称太守,郡尉改称都尉,边郡的丞由长史代替。 • 隋初废郡存州,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外,其余均称刺史。刺史掌政务,长史和州丞助理州政。 •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 • 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由中央派员任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 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 2、除 3、擢 4、迁 5、谪 6、黜 7、去 8、乞骸骨
小结 • 课堂授课环节:见讲义 • 网络教学环节: • http://cf1980.blog.hexun.com/8961384_d.html • http://bbs.northeast.cn/dv_rss_xhtml_565_367457_1.html • http://www.javaeye.com/wiki/topic/150942 • 课外自测环节:题库古代常识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