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07 Views
总结一 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 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所谓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和生物等。 《 地理学词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78 页. 《 失衡的帝国: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问题 》 , 童中心,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 中国通史 》 第一卷“导论”,白寿彝,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 宁可史学论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E N D
总结一 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 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所谓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和生物等。 《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8页
《失衡的帝国: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问题》,《失衡的帝国: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问题》, 童中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白寿彝,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宁可史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1、古典时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主要关注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的影响。 希波克拉底 (约公元前460—377年) 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气候和季节变换可以影响人类的肉体和心灵。
修昔底德 (约公元前460—前395) 在重视气候影响的同时,强调地区的水平和垂直构造及土质肥瘠对于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384年~前322年) 第一个将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征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并组织起良好的政府。
2、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包括人类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2、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包括人类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孟德斯鸠(1689-1755 ) 阿提卡土壤贫瘠,因而建立了平民政治;拉栖代孟的土壤肥沃,因而建立了贵族政治……如果从自然特质来说,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的话,要维持原有政体的原则,就应该维持原有的疆域。疆域的缩小或扩张都会变更国家的精神。
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亚洲的脉动》(1910年)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文化与气候》(1915年)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并认为热带气候单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入贫困。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亚洲的脉动》(1910年)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文化与气候》(1915年)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并认为热带气候单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入贫困。 3、地理环境调节论(有限决定论)提出:相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对于那些对环境持不同态度、抱不同利用目的和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人们来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从多元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文化状态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 G · 泰勒
二、环境史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一)什么是环境史学? 环境史学最早在美国形成,其标志是: S·海斯《保护与效率主义》(1959) R·卡森《寂静的春天》(1962)吕瑞兰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 R·纳什《荒野和美国思想》(1967) 蕾切尔·卡森
包茂宏 环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当代环境主义为指导,利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反对环境决定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来为濒临失衡的地球和人类文明寻找一条新路即生态中心主义文明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方针政策,从而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方针政策,从而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活动既参与了环境变化进程,同时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与环境变化就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二) 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 1、环境史研究必须跨学科研究 2、环境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学叙述的基本特点。 3、环境史研究必须采用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法。
(三)中国环境史学研究现状 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 卜凤贤:《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1)关于诸环境要素的历史变迁 气候变迁、海陆变迁、沙漠与沙漠化、历史时期植被变迁野生动物的变迁、水文的变迁、灾害史 (2)关于环境史的综合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 对环境的综合评价、人地关系研究、环境保护史 古人生态哲学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生态环境 (3)关于环境史理论、方法的研究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谭其骧(复旦大学)、史念海(陕西师大)、何业恒、张丕远(中国科学院)、倪根金(华南农业大学)、满志敏(复旦大学)、邹逸麟(复旦大学) 、张修桂(复旦大学)、韩昭庆(复旦大学) 、蓝勇(西南师大)、王子今(中共中央党校)、陈桥驿(浙江大学)、文焕然(福建师大)、侯甬坚(陕西师大)、朱士光(陕西师大)、于希贤(北京大学)、韩茂莉(北京大学)、张全明(华中师大)、包茂宏(北京大学)、梅雪芹(北京师大)、陈育宁(宁夏大学)、鲁西奇(武汉大学)、景爱(中国文物研究所)、王守春(南开大学)、胡阿祥(南京大学)
(1)全国地形可分为三级台阶。全国河流多是由西向东流,最后汇入太平洋。 A、居高临下,西北及北部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权的压力。 B、沟通东西交通,有利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C、阻隔南北,为偏安小朝廷提供庇护所。 D、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带状分布。
(2)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演变导致了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变化。(2)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演变导致了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变化。 • 战国时,苏秦描述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战国策·秦策》)。 • 东汉时,关中的天府之称已让位于既有亚热带气候、又兼有都江堰水利枢纽的成都平原。班固《两都赋》中赞扬关中时只说,“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晋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跃为全国之首。《晋书·诸葛恢传》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 《新唐书·权舆德传》:“天下之计,仰于东南。” • 宋以后“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谚语。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到农牧关系与民族矛盾 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即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 间接影响则指的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 ——《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3)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断绝还因为在历史上一直只有一个核心区。(3)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断绝还因为在历史上一直只有一个核心区。 相对封闭的发展空间:有独立性而无孤立性。 滚雪球式的发展方式:多样性和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