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51 Views
第六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所谓审美经验或审美感受,就是当人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审美主体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近现代哲学逐渐从过去重视客体的研究转向重视主体的研究,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加强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和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接受美学这一流派,就特别主张要加强对欣赏者的研究。.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结构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一)感知
E N D
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 所谓审美经验或审美感受,就是当人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审美主体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 近现代哲学逐渐从过去重视客体的研究转向重视主体的研究,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加强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和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 接受美学这一流派,就特别主张要加强对欣赏者的研究。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 审美心理结构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 (一)感知 •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艺术通感”:嗓音甜亮 • 感知之所以成为审美心理的基础,是由于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形式特征能够在心理造成一定的快感。 • 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 美感必定包含快感,但美感又不等同于生理快感。愉快在先还是判断在先是区别快感与美感的关键(康德)
(二)想象 • 人在反映事物时,不仅能够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新的形象的特殊心理能力,就称为想象。 • 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把过去神经系统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又重新加以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联系,对知觉所供给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表象。
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 • 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 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离不开想象 • 深山藏古寺 • 疑似银河落九天 • 三岔口 • 九马画山
(三)情感 • 审美心理的一种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 • 审美对象在引起主体的感知觉、想象等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并带有相应的情感波动。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理解 • 审美过程中,必然包含着比较、推敲、评价、体验等理性活动,必然是欣赏判断和感情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 首先,对于审美内容的认识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 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三岔口,京剧脸谱) • 最后,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对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悟”。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 • 一方面是个性性、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 • 另一方面是共同性、客观性以及潜藏其中的社会功利性。 • 美感的这种复杂的二重性,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完整的审美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节 审美流派 • 一、移情说 • 先驱费希尔父子,代表人物立普斯。 • 主要观点:认为审美感受究其根本并是来自客观的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主体将人的主观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对象中去,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二、内摹仿说 • 代表人物德国的谷鲁斯和英国的浮龙 李 • 三、距离说 • 代表人物,布洛。 • 审美主、客体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是获得美感的基本条件,强调审美态度的重要性。 • 关于距离的远近。
四、精神分析学与审美心理 • 弗罗伊德的意识分层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 人格“三我”说:本我、自我、超我 • 梦的解析 • 精神分析学对于审美心理研究的三个方面: • 文艺创造心理与性欲升华说;文艺创作与梦的运作;审美心理与无意识
五、格式塔心理学与审美心理 •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