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26 Views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方向稳定性: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 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弯道切线方向驶出;直线行驶制动时,虽然转动转向盘但汽车仍按直线方向行驶的现象。.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制动时汽车跑偏的原因有两个: 1 )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
E N D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方向稳定性: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 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弯道切线方向驶出;直线行驶制动时,虽然转动转向盘但汽车仍按直线方向行驶的现象。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制动时汽车跑偏的原因有两个: 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 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图4-6 制动跑偏时的受力图 图4-7 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引起的制动跑偏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制动时发生侧滑,特别是后轴侧滑,将引起汽车剧烈的回转运动,严重时可使汽车调头。由试验与理论分析得知,制动时若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拖滑,就可能发生后轴侧滑。若能使前、后轴车轮同时抱死或前轴车轮先抱死,后轴车轮再抱死或不抱死,则能防止后轴侧滑。不过前轴车轮抱死后将失去转向能力。 图4-8 前轮抱死或后轮抱死时汽车纵轴线转过的角度(航向角)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图4-9 前后轮抱死拖滑的次序和时间间隔对后轴侧滑的影响(混凝土路面,方向盘固定)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以上四项试验可以总结为两点: 1)制动过程中,若是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拖滑,汽车基本上沿直线向前行驶(减速停车);汽车处于稳定状态,但丧失转向能力。 2)若后轮比前轮提前一点时间(如对试验中的汽车为0.5s以上)先抱死拖滑,且车速超过某一数值(如试验中的汽车车速超过48km/h)时,汽车在轻微的侧向力作用下就会发生侧滑。路面越滑、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越长,后轴侧滑越剧烈。
Fj ub B A ua C O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a.前轮抱死,后轮滚动 离心力Fj的方向与侧滑方向相反,会抑制滑动。 因此前轮侧滑是一种稳定工况。 图4-10 前轮抱死侧滑图
Fj ub B A C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b.后轮抱死,前轮滚动 惯性力Fj的方向与侧滑方向一致,会加剧后轴侧滑。后轴侧滑又加剧惯性力Fj ,汽车将急剧转动。 因此后轴侧滑是一种危险工况。 图4-11 后轮抱死侧滑图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要求: a.不出现后轮不抱死或后轮先于前轮抱死。 b.少出现前轮抱死或前、后轮都抱死的情况。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制动器制动力足够时,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1)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拖滑。 2)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拖滑。 3)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1).忽略Tf、Fw及旋转质量的惯性力偶矩 2).忽略车轮边滚边滑过程,附着系数取定值。 由力矩平衡: (式4-11)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令 , 称为制动强度,则可求得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 (式4-12) 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前、后轮都抱死(不论是同时抱死或分别先后抱死),则 得: (式4-13)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随着制动强度的增加,前轴的负荷增加,后轴的负荷减少。 图4-12 制动时地面对前、后轮法向反作用力的变化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在任何附着系数 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是: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之和等于附着力,并且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即 (式4-14) 或 (式4-15)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代入得: (式4-16) 消去变量 ,得 (式4-17)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由上式画成的曲线,即为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曲线——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 I曲线。 图4-13 理想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式4-18) 故: (式4-19)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此直线通过坐标原点,其斜率为: (式4-20) 线与 曲线交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同步附着系数,所对应的制动减速度称为临界减速度。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定比值的汽车,只有在一种附着系数,即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时才能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 图4-14 一货车的 线 与 曲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用解析法求解同步附着系数,当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 整理,得 (式4-21)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在不同 值路面上只有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的关系式 前轮抱死: 由于: 整理得: (式4-22)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FXb2 f线组:简称前轮打滑线,是前轮抱死,后轮没抱死时,在各种值路面上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I FXb1 f线组 图4-15 f线组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在不同 值路面上只有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的关系式: 后轮抱死: 代入: 整理得: (式4-23)
FXb2 r线组 I f线组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r线组:简称后轮打滑线,是后轮抱死,前轮没抱死时,在各种值路面上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FXb1 图4-16 r线组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在不同 值路面的制动过程 图4-17 不同 值路面上汽车制动过程的分析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五、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1.附着力FΦ: 车轮与地面间的所能承受的最大切向力 FΦ=Fz·Φ (式4-24) 驱动时: Ftmax≤FΦ 制动时: Fxbmax≤FΦ 其中:Fz为车轮上法向反力; Φ为附着系数,描述的是一种极限能力。附着系数Φ为单位法向载荷转变的最大切向力。 2.附着率CΦ: 汽车行驶时,充分发挥驱动力所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CΦ =Ft/Fz 在Ft一定时,Fz越大,要求的CΦ越小。描述的是附着系数的最低要求,说明附着系数被利用的程度。CΦ≤ Φ。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3.制动强度 du/dt=zg (式4-25) 反映的是制动效能,Zmax=Φ,此时汽车前、后车轮都(抱死)得到最大地面制动力。 4.利用附着系数 如前述,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或汽车在具有同步附着系数的道路上制动,地面附着系数得到充分利用。 制动时车轮不抱死是汽车保持制动方向稳定性的要求。 汽车不出现抱死制动时的地面切向力没有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附着系数没有被充分利用。而被利用的附着系数为: Φ =Fxb/Fz (式4-26) 显然,汽车在制动过程中,附着系数的利用与汽车的结构参数、车轮的抱死状态、制动强度等紧密相关。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基于Φ =Fxb/Fz,对于某一汽车,给定了一个制动强度,要求车轮不抱死,这种要求可以在一种路面上实现,相对应的制动力系数,称为利用附着系数。 换句话说,对于某一汽车,选择在某一道路上制动,要求车轮不抱死,所能得到的制动强度也就被上式确定了 车轮不抱死,指的是首先抱死的那个车轮刚要抱死的状态,因此,利用附着系数有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之分: (式4-27)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1)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式4-28)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r r空车 =z f 当0,前轮抱死, r无意义,汽车制动利用附着系数为f。 f空车 0 当>0,后轮抱死, f无意义,汽车制动利用附着系数为r。 当=0,前、后同时抱死。附着系数被充分利用。 z Z0 图4-18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注意: 利用附着系数在Φ> Z区域才有意义,并应尽可能接近Φ=Z. 图4-19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ECE制动法规: (制动时保证前轴先于后轴抱死)前轴利用附着系数应在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之上。 当z=0.2-0.8 (z+0.07)/0.85 a.货车 当0.15z0.3时 图4-20 ECE法规货车的制动力分配 当z 0.3 (z-0.0188)/0.74 z-0.08z+0.08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b.轿车 当0.2z0.8时: 前轴利用附着系数在上,且:(z+0.07)/0.85 当0.3z0.5时: 后轴利用附着系数在不超过直线=z+0.05的条件下,允许在前轴利用附着系数的上方。 图 4-21 ECE法规轿车的制动力分配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5.制动效率 (式4-29) 同理: (式4-30) 图4-22 前、后制动效率曲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制动力分配 的合理性 地面附着条件的 利用程度 制动效率 最大制动强度 制动效率 利用附着系数 车轮不抱死时 摩擦因数
P2 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F2 P1 I曲线(满载) P1=P2 I曲线(空载) P2 P1 0 F1 P2不变 六、具有变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特性 a.限压阀 空载非稳定区
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d F2 I曲线(满载) I曲线(空载) 0 F1 b.比例阀 D P2 P1 P2=P1 P2 P1 P2A2=P1A1+F
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P2 F2 P1 I曲线(满载) I曲线(空载) 0 F1 C.感载阀 感载限压阀 车桥
线 线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F2 F2 I曲线(满载) I曲线(满载) I曲线(空载) I曲线(空载) 0 0 F1 F1 c. 感载比例阀 d. 感载射线阀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e.减速度传感比例阀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七.制动防抱死装置 制动防抱死装置(Anti-Lock Brake System,ABS)是这样一种装置,它通过不断地降低、保持和增加制动力矩,力图使车轮滑动率尽可能在15%-20%范围之内。 图 4-23 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