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明史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明史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邱澎生 ( 2013/01/16 ). 兩大異族王朝中間 的明代中國. 元朝: 1271-1368 ( 98 年) 清朝: 1644-1911 ( 268 年). 明朝: 1368-1644 ( 277 年). ( 1415 年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 陷入「僵局」的明朝史. 黃仁宇 《 萬曆十五年 》 ( 1981; 1985 ),以萬曆、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 六位 人物,共同呈顯出明朝傳統社會「牢不可拔」的「結構與節奏」

dur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明史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明史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邱澎生(2013/01/16)

  2. 兩大異族王朝中間的明代中國 元朝:1271-1368(98年)清朝:1644-1911(268年) 明朝:1368-1644(277年) (1415 年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

  3. 陷入「僵局」的明朝史 •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1981; 1985),以萬曆、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六位人物,共同呈顯出明朝傳統社會「牢不可拔」的「結構與節奏」 • 〈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食貨復刊》15,7-8,1986年);《中國大歷史》〈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1993) • 邱澎生,2000,〈「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是限制?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府〉《台大歷史學報》26: 351-376。

  4. 僵局在「清」不在「明」 • (一)十六世紀以後中國經濟變遷六大趨勢:1. 大商人資本的興起;2. 包括「散工制」(putting-out system)在內的工場手工業發展;3. 隨一條鞭法普及而確立的財政貨幣化;4. 押租制與永佃制普及,導致土地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租佃制變動;5. 短工/長工法律人身自由解放導致的雇佣關係演變;6. 海外貿易引發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 (二)保障私人產權的法律不足:滿清入主「加強專制主義統治」,制度變遷無法獲得更顯著的進展 • 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4:6-7

  5. 十八世紀的「倒轉」或「挫折」? •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2007):〈走出中世紀—從晚明至晚清的歷史斷想〉(1987):「正當中國面臨走出中世紀的時候,即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前期,士風民俗卻變了,變得真好像對政治漠不關心…(士的上層)一部分講理學…替清朝統治者幫忙…一部分講漢學,潛心考據…商人也似乎真的見利忘義了…」(頁35);〈徐光啟和晚明史〉;〈利瑪竇在中國〉;〈十八世紀的漢學與西學〉 • 島田虔次 《中國近代思惟的挫折》vs. 溝口雄三

  6. 明朝「歷史意像」的不斷流轉 • 壞皇帝(集權的太祖+ 殘忍的成祖+腐敗的子孫:17朝16個皇帝);惡太監;凶特務(東廠與錦衣衛);可憐又可恨的士大夫(廷杖、黑獄;巴結、黨爭;畜奴婢) • 有氣節的士人;投身社區的陽明學者;市場經濟與財政改革;農業拓展;西南開發;西學/天學;才子佳人 • 中國與西歐國勢消長的關鍵:鄭和下西洋的中斷;經濟停滯(《國富論》的論說);不能「數目字管理」 • 〈「史景遷、卜正民筆下的十七世紀」系列座談會記錄〉,《時報悅讀網》2009: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溫洽溢譯。文震亨《長物志》的「生活美學」 •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2008)。徐泓,2011,《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第1章〈明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7. 孟森《明代史》(1931; 1957) • (一)總論: • 1.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2. 明史體例 • (二)各論: • 3. 開國(明太祖由起兵到建立制度) • 4.靖難(建文、永樂以至仁宣之治) • 5.奪門(英、憲、孝三朝的政治變遷) • 6.議禮(武、世、穆三朝政治與學術) • 7.萬曆之荒怠(沖幼、醉夢、決裂之期;光宗一月) • 8.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 9.南明之顚沛(弘光朝、隆武朝、永曆朝、魯監國)

  8. 《明史新編》12章 • 1. 朱元璋建立明朝 2. 明初政治的由亂入治 • 3. 明初的經濟與社會風尚 4. 短暫昇平的仁宣之治 • 5. 正統到正德間的社會變遷(王振、土木堡…) • 6. 從政歸內閣到朋黨樹立(大禮議、北虜南倭、張居正改革與一條鞭法…) • 7.農村經濟的新變化 8. 城鎮工商業的繁盛 • 9. 劇變的社會風氣和燦爛的科學文化 • 10. 天啟崇禎間的政治危機和社會矛盾 • 11. 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李自成攻占北京 • 12.清軍入關與南明政權的覆滅

  9. 《劍橋中國明代史》(1988; 1992) • 1.明王朝的興起, 1330-1367 2.明代的軍事制度 • 3.洪武之治,1368-1398 • 4.建文、永樂、洪熙和宣德之治, 1399-1435 • 5.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 1436-1464 • 6.成化和弘治統治時期, 1465-1505 • 7.正德時期, 1506-1521 8. 嘉靖時期, 1522-1566 • 9.隆慶和萬曆時期, 1567-1620 • 10. 泰昌、天啟、崇禎三朝, 1620-1644 • 11. 南明, 1644-1622 • 12. 明代的歷史著作

  10. 明代史專題研究:5大類 27節 • (一)明代史籍整理、編印與工具書 (5節) • (二)開國史研究:太祖起兵與元末革命性質;開國財政與社經制度;開國政治 (3節) • (三)靖難之變與對外關係:靖難形成、建文遜國、成祖繼統、靖難影響、周邊民族及國家、與亞非各國經濟與文化交流 (6節) • (四)中期政治社會經濟:中期政治、土地兼併、軍衛屯田崩潰、戶口流亡與農民暴動、海禁與禦倭戰爭、歐人東來及中西文化交流、白銀流通與賦役改革、中後期經濟與社會 (8節) • (五)衰亡與南明抗清:政局危機與張居正改革、黨爭與社盟、晚明民變、滿清入關、南明抗清 (5節) • 徐泓,2011,《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第2-6章〈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頁25-150)

  11. 明史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 國際局勢演變:朝貢/下西洋、土木堡之變、北虜南倭 • 明太祖的政治理念以及君主集權政體的建構 • 「宮府」與「政府」:政治權力的運作、衝突及演化 • 學術爭議與政治利益的辯證:由文人結社到官場鬥爭 • 市場經濟對民生/政治/財稅/法律體系的衝擊 • 內政和外交雙重危機下的制度變遷 • 宗教與社會組織的變動 • 民間教派與「功過格」思潮的發展 • 中外宗教與學術擴大接觸下的互動 • 滿洲興起與流民起事:由加餉加派到明朝覆滅 • 亡國與「亡天下」:政權興亡下的士人反思 • 在發展與停滯之外:觀察明代歷史的幾種角度

  12. 「大比較」:宋元明清長時段及以外 • 宋代的「質變」vs. 明代的「量變」(劉子健,1986,〈明代在文化史上的估價〉,《食貨月刊復刊》15,9-10:)→卜正明,2004(1998),《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方駿, 王秀麗, 羅天佑譯 • 「宋元明轉型期」(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Ed. by Paul Jakov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2003 )長時段觀察清代中國的變化 • 由「唐宋變革期」到「資本主義萌芽期」(由萬曆到乾隆)之間,到底發生什麼?(李新峰,2010,〈論元明之間的變革〉《古代文明》2010,4:) • 西歐;印度;東南亞;日本;朝鮮…草原民族政權…(杉山正明,2012,《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周俊宇譯。《驰骋草原的征服者:辽西夏金元》→姚大力書評,《東方早報》2013/01/06)

  13. 值得比較的四條重要線索 • 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集權政治」伴隨「民間社團」同時發展 • 市場與政府的銜接:「契約自由」為主,「特權壟斷」為輔 • 間接與直間強調平民大眾重要性的社會與文藝思潮 • 草原民族與海上勢力的權力消長關係(由「世界史」到「全球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