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人类行为的发展

人类行为的发展. 康复医学系 王海成 医学教授 精神科主任医师 QQ : 714910208 手机: 13873163968 电子邮箱: wanghaicheng5005@sohu.com. 目的要求. 1. 熟悉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机制 2. 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重点难点. 1 、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 2 、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3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人是具有心理活动的高等动物,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动物。 人类行为有生物学基础,但社会文化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更强烈的塑造和规范作用。

dwight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类行为的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类行为的发展 康复医学系 王海成 医学教授 精神科主任医师 QQ:714910208 手机:13873163968 电子邮箱:wanghaicheng5005@sohu.com

  2. 目的要求 1. 熟悉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机制 2. 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3. 重点难点 1、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 2、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3、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4.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 人是具有心理活动的高等动物,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动物。 • 人类行为有生物学基础,但社会文化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更强烈的塑造和规范作用。 湖南人喜辣椒,广东人喜清淡。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 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一是社会化(个人被社会同化),二是社会控制(行为被社会规范)。

  5.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场所 四、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6. 一、什么是社会化 1、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2、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文化与行为方式,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所接纳的成员的过程。 3、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国家通过决定对公民课教什么、怎样教来控制与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 4、社会化潜移默化进行,有时强制教化(政治、刑事)。 5、社会化过程不是完全单向进行的(亲子、师生),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选择性的接受与拒绝某些内容,从而表现个性差异。

  7. 二、社会化的内容 1、语言 2、社会生活技能 3、社会规范 4、社会角色 5、政治、法制、道德

  8. 1、语言 •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承,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沉淀下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文化环境,人类的社会化才变得如此精密、系统和复杂。 • 语言是一种文化最为集中的反映,语言本身就蕴含着观念、知识甚至思维方式,掌握一种语言本身就是社会化的一个特殊过程。 • 那些迅速学会了当地语言/方言/行话的人,总是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文化/亚文化。

  9. 2、社会生活技能 • 生活技能方面的社会化,目的在于使个体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所需的技能。 • 婴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 • 少年、青年期:学习文化知识、劳动技能 • 随着知识爆炸性增长,所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也就越来越复杂。 • 现代人类在生物学上的成熟(例如性成熟)越来越提前,与社会学意义上的成熟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大学生结婚

  10. 3、社会规范 • 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社会阶层在社会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和禁忌。 • 学生守则,劳动纪律,着装宜忌,坐卧行走姿势,请客吃饭礼节,婚丧嫁娶仪式 。 • 通过社会规范的社会化,个体需要掌握,什么是社会规范赞许的,什么是默许、认可的,什么是贬斥的,什么是禁止的。 • 只有掌握了这些社会规范,个体才不会被人认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也才可能成功地进行社交活动。

  11. 4、社会角色 •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基本的道德、生活技能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专门技能则是与人的社会角色紧密联系的。 • 社会角色的社会化,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学习与角色相一致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与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 一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是全方位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12. 5、政治、法制、道德 • 政治社会化:每个社会都会将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方式,使多数社会成员接受,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来保持社会稳定。 • 法制社会化:通过对社会成员的宣传、教育,使得社会成员清楚地知道什么行为是法律所不能允许的,一旦违反,将受到国家机器的制裁,以此保证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 道德社会化:目标是使个体掌握行为的道德准则,遵守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并懂得哪些行为将获得道德层面的奖励与惩罚。

  13. 三、社会化的场所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特殊团体

  14. 1、家庭 • 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很多时候,家庭给儿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常常为其一生打上深深的烙印。 • 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父母以及家庭中的其他重要成员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影响儿童,让他们学会语言、基本生活技能、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各种家庭角色。 • 中国人一贯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子不教,父之过 • 整个家庭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情感态度等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接近一致的,这是家庭成员共同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家庭治疗

  15. 2、学校 • 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的,对学生系统传授人类历代积累的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职业技能和行为规范。 • 学校社会化的内容和目的,既包括社会生活技能的获得,还包括社会规范的学习。 • 学校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很重视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以确保教育出来的学生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制和道德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 • 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为学习社交技能的场所。

  16. 3、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指的是一个由年龄、社会特征、兴趣接近的人组成的群体。 • 有时候,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 同辈群体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青年归属感的需要,也就是认为自己属于某一个小集体。 • 在同辈群体中,可以建立特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追求一致,形成亚文化,甚至可以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同辈压力,打架斗殴,吸烟吸毒。

  17. 4、特殊团体 • 职业团体:个体进入职业场所以后,便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职业团体,开始进行职业的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的目的,主要是学习特定职业对行为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的特殊要求。 • 政治团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要求保持与这个团体成员一致的政治目标。 • 宗教团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要求保持与这个团体成员一致的宗教信仰。

  18. 四、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学习理论 2、社会比较理论

  19. 1、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可能是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其代表人物为班杜拉。 • 与经典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直接经验(直接强化)不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过程,认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受到赞扬还是惩罚,个体可以学会是否实行某种行为。这种非直接经验的强化,称为替代强化。 • 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体系逐渐形成,自我强化成为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 • 个体常常模仿自己所认同的权威角色的行为,如儿童就常模仿老师或父母的言行。通过认同、角色扮演,使自己获得权威角色的心理特征,这种体验可以帮助社会化的过程。 • 正因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因此,家庭、学校老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0. 2、社会比较理论 • 社会比较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自我评价的过程。由于直接影响到对行为的自我评价,社会比较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社会比较不仅是为了了解自身状况,而且是为了了解自己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他人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人、全班满分 • 优势比较:与社会特征优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 • 劣势比较:与社会特征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

  21.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种类 1、风俗习惯 2、道德伦理 3、规章制度与纪律 4、宗教 5、法律法规

  22.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 社会控制是社会通过各种社会机构,采取各种社会手段,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 • 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运作,我们只能在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被侵犯的前提下,来谈尊重个人权利。火车,hjgh歌,性 • 社会控制和社会化一起,成为整个社会中,个体行为有序的保障。 • 在大多数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就是赞扬利他行为,宽容利己行为,惩罚损他行为。

  23. 二、社会控制的种类 • 非强制性手段:如风俗习惯、道德伦理 • 弱强制性手段:如规章制度、纪律 • 强强制性手段:如法律、法规

  24. 1、风俗习惯 1、整个社会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有强大威力,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社会规范能够与之匹敌。 2、入乡随俗最好,脱俗、违俗、不拘小节者,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群的很大的心理压力。 伊斯兰妇女出门不戴面纱、美国人烹食狗肉、广东人打赤脚穿西服,都因违俗被另眼相看。 3、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时代的不同风俗习惯,制约着千百万人的行为方式。

  25. 2、道德伦理 1、道德由风俗习惯演化而来,制约力量强于风俗习惯,控制范围远远广于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 2、道德对人类行为提出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 诚实与虚伪的评价。 3、每个社会阶段的统治阶级都以自己本阶级的利益作为道德标准来衡量全社会的个体行为。 4、个人道德发展的几个阶段:①损害他人利益。包括损人害己(犯罪)、损人不利己(恶作剧)、损人利己(制假谋利)。②专门利己,毫不利人。自私自利,但不危害他人与社会。③利己利人,先己后人。④利人利己,先人后己。⑤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5、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众人的议论)来调节人们的行为。道德的底线是利己利人或利人利己,而最高标准则是舍己为人。

  26. 3、规章制度与纪律 1、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一定的社会团体中,活动的正常运行。 2、每个社会团体都有其规范,规定成员的行为方式。党有党纪,政有政纪,军有军纪,学校有学生守则,单位有劳动纪律。甚至无法无天的流氓团伙,也有其特殊的内部纪律。 2、旷工、旷课、违反交通规则、不遵守门禁会客制度等违规违纪行为,通常采取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的方法加以约束。

  27. 4、宗教 1、全世界有45亿教徒,基督教教徒超过19亿人,伊斯兰教教徒超过11亿人,佛教教徒超过3亿人。许多国家全民信教、出生受洗、政教合一、精神领袖、力量巨大。忽视这种力量的政治家常常自食其果。 2、教规教人行善积德、扶弱济贫、诚实守信、与人为善、逆来顺受、善爱众生、感化愚恶、紧密团结。常常得到国家的支持或默许。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甚强。 3、宗教教规对人类行为的控制有很大的作用,教徒们必须依据宗教准则行事。

  28. 5、法律法规 1、法律通过教育、威慑、惩罚,影响人类行为。 2、对于杀人、强奸、抢劫、严重渎职、贪污受贿等对社会、国家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只有法律惩罚才能制止。各种刑事犯罪经过法律制裁以后,60%以上不犯同罪。 3、不同社会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在我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在美国,虐待子女,触犯法律,惹来官司,甚至丧失抚养权。 4、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不道德的行为(过失杀人、失火并不存在道德问题),而不道德的行为许多都不是违法行为(如婚外性行为)。

  29. 结 语 1、人类行为是在社会活动中进行的,是与他人、集体、社会相关的,所以受到各种社会规范的层层制约,受到社会的严密控制。 2、追求自由是人类的本能、本性、天性,但为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必须对个人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必须有道德,有纪律,有行为规范,有法制观念。 3、现代社会一方面承认个体自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行为规范、纪律、法律等对个体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保证其他人的自由。

  30. 自测题 • 社会化的场所包括:1、家庭;2、( ): 3、同辈群体; 4、特殊团体。 • A、学校 • B、公司 • C、社区 • D、福利院 • E、养老院

  31. 自测题 • 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是通过风俗习惯、道德伦理、( )、宗教、( )等5种途径和手段来实现的。

  32. 自测题 • 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哪些?

  33. 自测题 • 试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34.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